一、我國高校保險專業職業素質培養的缺失
(一)教學觀念陳舊,忽視學生職業素質的培養
職業素質是大學生職業生涯成功的重要因素。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國共有80余所高校開設了保險專業,保險專業教育迅速發展壯大。但是保險專業的人才培養重心仍停留在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上,職業素質教育并沒有引起各高校足夠的認識。而保險崗位的職業特點和保險產品的無形性,決定了從事保險相關工作,不僅要有較高的專業技術水平,更要擁有較強心理抗壓能力、敬業精神、服務意識,以及高尚的職業操守。因此,高校保險專業的人才培養的目標不能局限于學生的硬件教育,更要注重學生“軟實力”的培養。
(二)重理論輕實踐,不利于職業能力的提升
一方面,由于保險專業在我國起步較晚,高校在教學活動、辦學思路、硬件設施上等還不成熟,主要表現為人才儲備不足、復合型教師少,教學資源獲取困難等現象,進而造成保險專業的教學內容局限于書本,缺乏實戰性。另一方面,教學內容的設計與保險機構實際操作相差較大,致使實踐教學沒有針對性,只浮于形式。學生對所學知識一知半解,以至于部分學生畢業時連保險的基本常識都不懂,動手能力、判斷能力、分析能力等均難以適應職業需要。
(三)與工作實際脫節,不利于學生職業素質的養成
環境對人的成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企業的工作環境、人文環境對學生的職業素質的養成有著潛移默化的作用。由于保險企業很少參與到高校保險專業的各個教學環節,成立專業對口的實習基地更是很難保證,進而導致高校保險專業的職業素質教育帶有一定的盲目性和被動性。很多學生由于不了解自身的專業特點、職業行為規范,以及未來的職業前景,對保險行業產生一些偏見,進而放棄從事本專業工作而去選擇其他非本專業的就業崗位。
二、高校保險專業學生職業素質培養的途徑
(一)完善實踐教學,加大職業道德教育
各行各業都有自己的職業道德,如醫生有“醫德”,教師有“師德”。保險職業道德也是隨著職業的發展而逐漸形成的。對于學校而言,檢驗學生學業是否合格的標準不僅有學習成績,還有是否擁有良好的職業道德。首先,加強思想政治理論課學習,進一步充實課程內容,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觀和事業觀。其次,在教學過程中,加大職業道德教育比例,建立學生誠信檔案,將職業道德教育與專業能力教育有機結合,實現德育和智育的內在統一。例如,在實踐課程中,利用專業人士的行為導向作用,讓學生深刻領會保險職業道德的精髓;鼓勵學生積極參加社會實踐,親身體驗社會生活。在實踐中樹立吃苦耐勞、愛崗敬業、誠實守信的創業精神,讓學生領悟干一行、愛一行、專一行的內涵,樹立遠大的職業理想。
(二)創新教學手段,加強職業理念教育
通過聘請業界精英,向學生宣講保險行業的職業行為規范;開展校友回課堂活動,挑選在保險公司工作、業績突出的畢業生向在校學生親身講授從業的心德體會;組織學生定期到保險機構參觀、實習,增強學生對保險職業的感性認識,加深保險職業意識,使學生從身邊的人和事中感受到企業的文化建設、組織管理、工作氛圍、職業精神,并逐步內化為自己的職業理念,形成學生自己的行為準則,達到行之有效的職業化教育的目的。
(三)重視“非智力”因素,強化職業心理素質教育
教師的良好引導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處世態度、探索精神和健全人格有著良好的提振作用。通過以學生心理健康為目標,利用情境虛擬式教學方法,營造真實案例中的工作氛圍,強化學生的職業適應性;采用拓展訓練的形式,加深心理體驗強度,增強學生的心理承受力、抗挫能力;通過采用來訪、電話、書信、網絡等方式進行心理輔導,消除心理障礙,提高學生自身的心理調節能力,使其能夠正確地面對工作中遇到的各種問題。
(四)整合校內外資源,提升職業能力素質教育
整合校內外資源,加強學界與業界的雙向交流合作是提升保險職業能力教育的有效途徑。在校內期間,充分利用實踐教學的綜合性、現場性、實戰性的特點,調動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分析能力。利用案例教學、模擬教學、綜合訓練等方法,結合專家講座、主題研討、職業角色扮演等形式,激活以職業能力提升為內容的教育教學模式;通過聘請行業精英、增加教師的業務培訓等方式,充實師資隊伍。在校外期間,保險公司與高校共建實踐教學平臺,通過訂單式培養、產學研綜合辦學、學生頂崗實習等方式,彌補校內單一式、封閉式教學模式的弊端;建立保險綜合實訓基地,讓學生更多地接觸實際業務,增強對職業的敏感性和洞察力。
三、結束語
保險職業素質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只有將傳統教學中的“以教師為中心”轉向“以學生為中心”,才能真正達到職業化教育的教學效果。在重視學生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教育的同時,更要加大職業素質培養的力度。這不僅關系到我國保險業的可持續發展,更是使學生成長為合格的“保險職業人”的基礎工程。
作者:李麗娜 單位:吉林警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