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自主意識,把“講堂”變成“學堂”
這里所講的“學堂”并不是古代教學的場所,而是指能夠讓學生自己實現自主學習的課堂。很長時間以來,課堂教學就是教師的天下,是教師一人在演的“獨角戲”,而學生只是教學過程的觀眾,沒有自主學習的一點空間,始終是在教師的講課和作業、練習的重壓下,被動地學習知識。可想而知,這種沒有自主的學習方式,學習效果肯定會很低,同時也嚴重阻礙了學生個性的發展,使學生失去了創新的意識和能力。按照新課標的要求,為了適應新的教育形式和教育要求,應該把傳統的課堂教學形式進行實質性的改變,而不僅僅是改變表面上的形式。新的教學模式要求,教學應該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這當中就很明確地說明了教師和學生在教學當中的地位,教學就應該是為學生而服務的,因為我們教學的目的教師讓學生學習知識,增長能力,所以初中語文教師應該以培養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起學生積極參與到學習當中來的欲望。
1.教學要實施面向全體的原則。
很多教師都存在著重視學習好的、聽話的學生,而對于那些比較調皮、成績較差的學生置之不理,這實際上是一種錯誤的教育思想。教學就該面向全體學生,教師要以重視班集體當中的每個學生為己任,教學中要設計不同層次的問題,以適應不同學習程度的學生回答、掌握。教師教學要根據學生實際掌握的情況,力爭做到好、中、差兼顧,對學生的評價要以表揚、鼓勵為主,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
2.倡導學生主動發展。
教師必須明確認識到:在語文課中,是學生在學習,而不是教師在學習,學生必須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只是扮演一個引導、幫助學生進行學習的角色。教師要盡可能地安排學生自主學習,讓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學生的學習任務是別人都不可以替代的,學生只有親自動手、動腦,努力學習才能夠學到知識,增長能力。教師在教學中,應該想盡辦法,利用各種途徑,幫助學生進行學習。例如詩歌朗誦,可以使學生在朗誦中感受詩歌的魅力,并且愿意積極參加到朗誦當中去,這就無形中激發了學生自主參加學習的愿望。又如把一些有故事性的課文,可以讓學生自己動手,分組合作,把課文改編成簡單的劇本,然后自己分配角色,進行表演,這樣課堂就活躍起來了,還使學生都愿意參加,而且還鍛煉了他們的編劇能力,表演能力,與別人團結合作的能力、這種深受學生喜歡的教學形式,在語文教學中是一種已經被很多教師進行應用的教學新形勢。事實證明,它對教學確實能起到很大的幫助作用,值得廣大語文教師進行嘗試和探索,并對其中的缺失進行及時地彌補,使之更加完善使用。
二、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人一生必須在不斷地學習不斷地創新中進去,才能適應社會的發展,才能不被社會大潮所拋棄。我們開展教育的目的就是通過教學活動,使學生掌握一定的知識,掌握一定的技能,擁有一定的創新思想,開發一定的創新能力,使之更好地在社會生活中獲得更好的生存能力,并且為國家的進步和強大能做出一定的貢獻。事實證明,如果一個人只是擁有較為豐富的知識,而不知創新,那么他就是一個對于社會沒有多大貢獻的人,只是一個因循守舊的、平平庸庸的人。所以在教學中,我們要積極地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而傳新能力的根源就是創新思維,沒有創新思維,就不可能有創新能力。為了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教師可以在教學中開展一些對創新思維有益的教學環節。例如,朱自清的《春》,是一篇優美的散文,教師為了提高學生的創新性,就可以使學生自己開發想象,用自己智慧的雙眼觀察美麗的春天,用自己的靈巧的雙手拿起畫筆,畫一幅美麗的春天的圖畫。這就是借助語文教學鍛煉學生的觀察能力、繪畫能力,鍛煉了學生的創新能力,使學生在語文教學中得到了多方面的能力鍛煉。總之,語文教學是一門高深的學問,廣大語文教師即使用自己一生的時間,都不可能窺其全部,所以為了我們的教育事業更加的進步,學生的學習生活更加多樣化,學生的能力越來越高,語文教師必須緊跟時代的腳步,用自己辛勤的汗水,努力探索教學的奧秘。
作者:朱永柏 單位:甘肅會寧縣太平店鎮教育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