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3 | 幼兒教育論文
一、禁止--不
“不許玩水”、“不許跑”、“不許打人”等這樣威脅性的警告語言在幼兒教育中不勝枚舉。孩子隨著年齡的增大,凡事都有自己獨特的見解,不愿受他人左右,當聽到“不許、禁止”時會產生逆反的心理“要我這樣我偏那樣”當行為受意識支配時就往往向反方向行動,于是老師覺得孩子不聽話,又責備孩子,這樣錯誤行為不但沒被制止,反而使師生間的情感越來越冷淡,這樣是不利于孩子的身心發展。合理的的懲罰可以成為教師對孩子愛和尊重的表現。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赫洛克認為,懲罰是指對犯有過錯行為的人實施的一種處罰,懲罰針對的是故意犯錯的人。對教育而言,懲罰是指對學生不良行為作出否定以其改正錯誤的一種手段。孩子是活生生的人,他們的成長需要我們教育者的啟發、信任、尊重和鼓勵,同樣孩子是具有可塑性的,他們除了需要我們的呵護,同時也不要我們的“修枝剪杈”。在學生犯錯時,對孩子不說、不打、不罵,一味的姑息,我覺得是教育中一種巨大的失誤。正確的恰如其分的懲罰是富于創造性的幽默的藝術,它可以體現教師運用語言與孩子交往的能力,那么如何使懲罰成為有利于教育的手段呢?
二、懲罰應注意的問題
(一)認清孩子的個體差異
孩子的生活環境,遺傳因素,生理特點,成長發育等因素決定了幼兒個體之間的差異。因此孩子的喜好、性格也就各異,在懲罰孩子時要從實際出發,因人、因事而異,針對孩子的特點來進行有的放矢地進行教育和指導。因材施教師最好的方法。比如,有的孩子性格比較內向,教師應該幫助孩子建立自信心,調整孩子心態,鼓勵孩子參與到他人的活動中去。如果教師不注意方式方法,會讓他產生壓抑、恐懼、擔心的情緒,影響其個性的發展。
(二)控制對孩子產生的情緒態度
這點對老師來說是至關重要的,這要求我們教師必須要善于控制好自己的情緒,教師不同的情緒對待學生就會產生不同的效果,千萬不要讓自己的不良情緒(如:怨恨、煩躁、憤怒、焦慮失落等)對孩子的行為產生直接的反應,這樣就不能理智地對待孩子的錯誤行為了。如:教師在憤怒,煩躁的情況下對孩子的錯誤行為肯定不能耐心的誘導,而是以消極的態度大聲的訓斥,或是以諷刺的語言相待,這不
僅沒能糾正孩子的錯誤行為,反而傷了孩子的自尊心。只有控制好自己的情緒,仔細研究了孩子行為的情況后,才能正確的教育孩子,使孩子受到有益的教育,體現教師的愛心。(三)糾正孩子行為的方法
(1)學會使用眼神。眼神可以向孩子透露出我們教師的真正想法和感覺。在很多時候不用開口也可以糾正孩子的行為,可以用不滿意的眼神制止孩子的行為,同時也不會傷害孩子的自我形象。
(2)使用特殊語調。除了使用“眼神”以外,在我們必須要用語言的方式向孩子表達觀點的時候,我們還應該采用一種特殊的語調。“不”是很容易說出口的,不需要思考,如果我們說了很多次“不行”了,倔強的孩子會把它當作耳邊風。即使是“停下來”這個很管用的命令,多遍了也會失去效力的。
(3)假裝不理。如果孩子犯錯,耐心的誘導起不了作用時,我們也可用冷處理的方法,不許周圍的人理睬他,讓孩子單獨處于房間的角落,使其體驗到不被人理睬的孤獨難受滋味,當然之前先告訴他為什么罰他。
(4)用寬容尊重的態度。對待孩子的錯誤行為我們應該采取一種寬容的方式表示接納,即站在孩子的角度,在充分理解幼兒的基礎上以積極的態度來尊重幼兒,運用鼓勵性的語言、身體接觸(如:撫摸、擁抱等)方式對幼兒進行引導和幫助,讓孩子感受到被關注、被重視,從而在心理上得到滿足,獲得自由愉快的情感體驗。針對不同因素造成的行為問題,通過分析幼兒問題行為的成因,做到心中有數,采取有針對性的干預方法與策略。也可通過同伴中表現好的典型形象,激勵孩子們模仿、學習進一步規范孩子的行為。
懲罰是一門學問,一門藝術。在教育中,教師對孩子的懲罰,目的是使犯有過失的孩子知錯能改且勇于承擔責任。因此懲罰措施以有利孩子改正錯誤行為為主,適可而止,不在于是否進行嚴厲的懲罰,懲罰就像冷水沐浴,恰當的冷水沐浴會增強身體的抗病能力,不當的冷水沐浴會使人感冒。正確的把握好懲罰的藝術,充分信任了解孩子,給孩子成長空間。
作者:王芳 單位:重慶市彭水龍樣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