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電視發展論文
作者:胡道寧 高涵
在經歷了2010年3D元年的充分準備后,2011年3D電視開始了大踏步開疆拓土的征程。到今年4月止,歐洲有超過40個3D電視頻道進行播出。瑞典及美國多家制播衛星電視運營商相繼推出了3D電視新服務。國內的北京電視臺、SMG、廣西電視臺及天津電視臺都開始了3D制播實驗。在去年的亞運會期間,也進行了3D轉播試驗播出。然而,與3D是電影賣座的代名詞相比,受技術不完善、缺乏標準等因素的影響,3D電視的發展卻是步履維艱、困難重重。本文詳細分析了家用3D發展的種種障礙,希冀為迷霧中左沖右突的3D電視的突圍提供一點思路。
一、硬件要求、技術標準制約發展
從硬件方面來看,3D電視需要至少40英寸的屏幕,如此大的屏幕對于消費者是一筆不菲的數目。同時3D電視還在環境方面對觀眾提出了要求,一定的距離和特定的角度給觀眾帶來了諸多不便。由于3D眼鏡和電視之間的傳輸協議的不同又讓不同品牌的眼鏡和電視不能“混搭”。在現今3D眼鏡還處于少而貴的時期,不同品牌之間眼鏡的不通用將給3D電視的發展帶來很大的障礙。
1、大屏幕增加消費者觀看成本
要充分感受3D的效果,電視屏幕至少要40英寸以上,且電視邊框不能太寬,否則影響觀眾融入到節目內容當中的效果。對于尚不成熟的3D產業來講,屏幕的增大意味著成本的上升。比如TCL的一款42英寸裸眼3D電視就因為成本太高而無法量產。據悉,裸眼3D電視尺寸越大成本越高,而且成本是呈幾何級數增長。高成本必然影響大屏幕的3D電視的普及。
2、一定的距離和角度,忽視電視的伴隨功能
觀看3D電視需要一定的距離和角度,只有距離和角度適中才能有良好的3D效果。電視除了娛樂、提供信息的功能之外很重要的功能就是陪伴功能,但是3D電視的這一觀看條件直接拒絕了觀眾對電視陪伴功能的需求。觀眾只能帶著眼鏡,坐在特定的位置觀看電視節目,而無法隨心所欲地做他們想做的事情。
3、3D眼鏡少、貴、不通用制約發展
現在隨3D電視機搭配的3D眼鏡太少,有的甚至沒有,消費者還要額外購買眼鏡,每幅快門式眼鏡的費用高達1500元人民幣。3D眼鏡的少和貴成了制約3D電視發展的障礙之一。尼爾森近日針對率先觀看過3D電視的美國用戶群進行了調查,并發布了號稱是首個專業性的調查報告。報告顯示,3D眼鏡最令人討厭。在425名受訪者中,50%的人認為在3D電視中觀看半個小時電視節目后,3D眼鏡就讓他們感覺不舒服;89%的人抱怨說3D眼鏡使他們不能在觀看電視的同時做其他事情。主導此次調查的美國有線及電信聯合CEOCharBeales稱:“很多用戶,特別是一些年輕人,喜歡多任務同時進行,但是3D電視不允許他們這么做。而且不同的3D技術也讓人感到困擾,你拿著索尼的3D眼鏡根本沒法看三星的3D電視。”①
二、節目內容、軟件應用助推無力
節目、應用可以說是3D電視的軟件條件,在當今講求內容為王的環境里,節目內容及游戲應用少、質量低是3D電視發展的又一大障礙。
1、節目內容、軟件應用少
3D電視可用的節目內容包括現有的各類型電視節目的3D版本、3D電影以及3D游戲和應用。然而,到現在為止可用的3D節目內容屈指可數,目前的3D電影藍光光碟只有12部。電視制造商和電影制片廠之間的協議阻礙了3D電影的自由交易。電視劇方面,我國只有《吳承恩和西游記》一部,日本的首部3D電視劇《東京管制》剛剛完成,韓國的首部3D電視劇《神醫》還在制作之中。3D游戲雖然有巨大的市場需求,但由于還沒有解決的3D繪圖問題,目前市場上還沒有出現太驚艷的3D游戲或應用。
2、既有的節目質量低
節目內容少是一方面,令3D電視更加窘困的是現有的3D節目內容多為2D轉3D;2D和3D混搭,無法凸顯3D效果。例如,我國首部3D電視劇《吳承恩和西游記》在播出后,一位觀眾評價這部所謂的3D電視劇不過是個“混血兒”,每集只有10分鐘左右的3D畫面,觀看時必須應劇情的需要在3D和2D切換中戴摘3D眼鏡,否則便易受重影的影響。現有的2D轉3D技術,體驗效果實在太差,不少消費者體驗后發現,2D轉換后的3D電視播放的節目效果畫面很模糊,遠遠不如宣傳和促銷員所展示的那么好。在看了2D轉3D的南非世界杯電視轉播后,有網友發帖“大吐苦水”,“最有3D效果的莫過于賽場的記分牌了”。據某3D電視品牌銷售人員介紹,2D轉3D電視確實能將2D內容轉換成3D效果,但前提是,其轉換的內容必須是藍光高清的。對于普通節目,實現的效果只能是“偽3D”。2D轉3D電視只能是一種湊合用的過渡產品。
3、3D電視劇推廣麻煩
據買下中國首部3D電視劇———《吳承恩和西游記》的公司介紹,“與一般電視劇由片方賣給電視臺的推廣模式不同,3D電視劇要先找代理商把版權買下來后,再向電視臺銷售。”整個推廣過程中,電視臺頭疼的地方還在于3D眼鏡的覆蓋面有限,影響收視。據透露,山東地區在播放這部劇之前,曾向觀眾免費發放了6000萬副3D眼鏡,整個設備普及環節就用去大半年時間,這無形中就限制了能夠體驗3D電視效果的觀眾人數。
三、產業態度、政策導向模糊不清
在經歷了高清電視、互聯網電視、智能電視等概念后,3D電視會不會是又一個西方企業設計的技術陷阱?產業層面認知不一,導致了整個行業僅僅把3D電視當成另一個盈利的工具而無法規劃其長遠的發展。在政策層面,工信部和國家廣電總局都聲稱指定3D電視標準在自己的職責范圍內,但是這種管理混亂的局面讓行業和消費者都看不清3D電視的未來。
1、產業認識存在疑惑
一直以來,中國彩電業總在“技術引進—比拼功能—同質化競爭—技術再引進”的怪圈中不斷地循環往復。從現實來看,在中國企業瘋狂進入3D電視領域時,無論是上游的面板,還是下游的整機核心技術,版權和硬件專利都不在中國企業的手中,3D電視是不是又一個“技術陷阱”現在還無法定論。但是中國彩電企業在經歷了高清電視、互聯網電視、智能電視等概念后急需一款新的產品來定位高端產品,而3D電視及時出現,則正好滿足了這一需求;另外一方面,中國彩電企業面臨低水平的同質化競爭非常嚴重,導致盈利狀況堪憂,而3D電視的高端形象在短期內可以滿足企業提高利潤的目的。這導致了產業層面在認不清3D電視未來發展前景時仍猛推該產品,甚至明知是陷阱還要爭先恐后的往里跳。但是這種只顧盈利而忽視消費者需求的模式很難取得消費者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