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公共管理
摘要:公共管理倫理問題關注的是正義,并以正義為原則指導公共管理者應該做什么和應該怎么做。公共管理倫理在當代的公共管理活動中具有不可忽視的地位。在社會轉型期,分析公共管理倫理的現狀,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社會轉型期;公共管理;倫理;正義
一、社會轉型期公共管理倫理缺失的原因分析
1. 權利沖突。在公共管理過程中,有時兩種或多種外部權力對公共管理者的要求是不相容或相沖突的。例如在行政部門中,常常出現政府領導和黨委領導,或者一把手(正職)和二把手(副職)或者副職與副職之間的不一致甚至是沖突的要求或者指揮,權力邊際模糊,使公共管理者處于左右為難的境地,而權力的擴張性也可能加劇這種沖突。
2. 角色沖突。在現實生活中,公共管理者承擔著一大堆社會角色:某部門的主管、某人的下級、某些人的上級、父母、兒女、配偶、鄰居、朋友、公民、合伙人等。這些角色常被賦予不同的義務,社會角色模糊,形成角色沖突。例如,朋友這一社會角色所應履行的義務是相互幫助,但作為公職人員的義務則是秉公處理。這種朋友和公職人員兩種角色義務在某些特定情況就會形成尖銳的對立的沖突。公共管理者要有效地實現公共責任,必須平衡各種角色,并做出正確的決策,但實踐證明,這是非常困難的。
3. 利益沖突。公共管理者自身利益與作為一個公職人員的義務之間會產生沖突,這是公共管理倫理缺失的深刻原因。公共管理者被授予大量的公共權力和職責,要求在行使公共權力時,以公共原則行事,堅持公共利益最大化。然而,人的本質在某種程序上是一系列價值觀、欲望動機和利益的“綜合體”,有實現自己利益和目標的傾向,并以理性“經濟人”的方式行事,尋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爭取一種高質量的生活;而公共職責具有對有價值的稀缺資源進行權威分配的功能,其非公共運用能夠給公職人員帶來額外的收益。因此,公共管理者在行使公共權力時,可能會為實現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偏離“忠實公共人”的要求,有意非客觀地行使自己的職責,使職權所要承擔的責任關系失衡瓦解。在現實生活中可能有以下幾種情形:賄賂、權力兜售、信息兜售、財政交易、組織外就業、裙帶關系,這些行為違背了正義原則,失去了公共的本義,而公共管理倫理無論是在動力方面的作用還是規范力方面的作用,在面對這些非正義的公共管理作為時,都顯得乏力。如果這種狀況持續惡化,那么公共管理將得不到人們的信任。因此,強化公共管理倫理作用,重塑公共管理者的良好形象,成為當今政府與社會的重要任務。
二、重塑公共管理倫理的路徑選擇
理理論、管理認知、管理情感、管理態度等管理文化的諸多要素直接構成了管理模式取向。在正義性組織文化中,非正義管理行為會得到糾正,正義管理行為得到強化。公共管理部門要加強文化建設,樹立好公共品牌。加強勤政、廉政、公正、忠誠等組織文化建設,創建公平正義文化,為營造環境、強化意識、培養公共管理倫理觀夯實文化基礎,使公共管理者具備諸如在組織中的服從、執行工作中的人文關懷等倫理素質,作為社會成員具備協調人與人之間的動力與規范力的倫理素質,形成內在約束機制與良好管理模式取向,使其既明白其應承擔客觀責任,也義不容辭擔當其主觀責任,更公正地履行其公共管理職責,建立公共管理應有的公信力。
參考文獻:
[1] 羅爾斯.正義論[M].謝延光譯.上海: 上海譯文出版社,1991.
[2] 陳振明. 公共管理學[M]. 北京: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3] 賀來. 現代人的價值處境與“責任倫理”的自覺[J].江海學刊,2004,(04).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