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高等教育
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金融危機,對經濟領域和相關產業造成了極大沖擊,部分企業破產、國際貿易萎縮、消費投資領域出現停滯。國家發改委中小企業司統計表明,2008年上半年,全國有6.7萬家中小企業倒閉,我國經濟發展面臨一定的挑戰。但從近現代歷史來看,歷次金融危機的發生都給世界經濟及國別經濟的發展帶來新的機遇,促進了經濟結構調整、產業升級換代、新興產業興起。
經濟興起與發展需要大批掌握新技術、崗位適應性強的技能人才的支撐,這給高等職業教育發展帶來巨大空間,從美、德、日等經濟大國戰后特別是金融危機后經濟發展軌跡來看,他們有一條重要經驗就是注重職業教育,注重產業工人的培養。在金融危機的大背景下,與市場經濟聯系緊密的我國高等職業教育如何應對金融危機面臨挑戰和機遇,如何進行效果顯著的教育改革,是當前我國高等職業教育肩負的歷史使命。
1 金融危機對高等職業教育提出挑戰
受全球金融危機影響,我國正面臨著經濟增速下滑危險。制造業出口放緩,在以長三角、珠三角為代表的一些地區出現了中小企業停產、減員現象,不容樂觀的就業形勢給高等職業教育的學生就業和人才培養帶來了嚴峻挑戰。
1.1 畢業生就業難度加大
金融危機直接導致出口需求萎縮,部分出口企業面臨嚴重的生存壓力,由此將可能帶來失業人口增加,社會需求崗位減少。從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勞動力市場監測情況看,2008年第三季度企業用人需求與去年同期相比有所下降,一些地區新增就業人數增速減緩,而部分中小企業生產經營困難,特別是紡織服裝、加工制造等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困難較大。出口的減速將減少對勞動力的需求,勢必加大高等職業教育畢業生的就業難度。2009年的大學生就業籠罩在一片陰云之下。目前,不少用人單位由于受到金融風暴的沖擊,紛紛取消招聘計劃,或延遲招聘時間,但與不斷萎縮的就業崗位相比,畢業生人數卻連年增加,2009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將達到613萬人。加上往屆未就業畢業生人數,超過700萬人。一邊是求職需求連年攀升,一邊是不斷縮減的需求崗位,特別是受全球經濟形勢影響較大的證券、保險等金融行業經營困難加大,使得金融、會計、投資等專業的畢業生將面對比較嚴峻的現實。嚴峻的經濟及就業形勢對畢業生就業心理產生巨大影響,使畢業生產生害怕、失望、迷茫等消極心理,出現求職期間難以調適的心理壓力。研究生、本科生、高職高專畢業生就業全面告急,高校畢業生就業指導工作遭遇前所未有的壓力。
1.2 要求高職院校改革和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在金融危機影響下,企業普遍出現人員富余的現象,但當前這種人員“富余”只是暫時現象,從企業長遠發展來看,他們不愿讓眼下無法吸納的具有實踐經驗和技術專長的人才大量流失。“能不能幫我們留住人才”成了眾多企業的共同呼聲,并對高職院校提出能否一方面適當延長在校生的教學時間,另一方面幫助企業開展富余人員的培訓和提高的要求。三星電子(蘇州)半導體有限公司黨委書記李成春提出,希望高職院校對已經畢業的學生提供一個“售后服務”,將已經畢業的學生召回再進行更高層次的培訓,一方面幫助企業解決當前人才儲備的困境,另一方面為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打開一個新的突破口[1]。受金融危機的影響,企業不景氣,原有的工學結合,實習、實訓計劃也隨之受到影響,需要進行適當調整。2008年12月在北京舉行的“百所名高職、百家名企業”合作發展論壇暨國家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建設二周年專業改革成果展示會(以下簡稱“雙百”會議)上,有關院校代表提出:該校往年訂單培養的畢業生在70%左右,2008年只有33%左右,到2009年能否鞏固住33%還很難講。當前的經濟形勢及市場需求對高職教育的人才培養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高職人才培養的“2+1”模式要做適當的調整,“2+1”模式即學生在學校學習兩年,到企業頂崗實習一年,然后進入企業,這是企業與學校“訂單教育”時期預購人才的模式。如果要延長畢業時間、將人才培養模式變成“2.5+0.5”或“3+0”的模式,還有許多困難需要解決。
1.3 要求高職院校調整和優化專業結構
從當前高職院校的專業設置情況來看,大部分院校專業設置立足于為城市服務、為發達地區服務,而對服務當地區域經濟、服務三農考慮較少。有些院校為了節省成本,追求短期利益,就選擇開設一些投入低的專業,壓縮高投入的技術類專業,側重發展一些投入低的文秘、經濟、法律、管理等文科類專業,像工科類的模具制造、機械、電子等需要大投入的專業則因為設備昂貴、投資較多,而較少開設,造成專業設置文科類偏多、工科類偏少的局面。隨著國家經濟調整和經濟轉型升級步伐的加快,特別是在金融危機的影響下一些沒有自主創新、沒有品牌、科技含量低的企業倒閉,加快了勞動密集型企業從用工成本較高的發達地區向欠發達地區轉移,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企業創新,加快了產業升級。金融危機下的產業升級給高職院校的專業結構調整帶來了很好的外部條件。面對新的形勢,高職院校專業設置、人才培養不能再走從前的老路,必須有所創新,必須認真考慮為當地區域經濟發展服務的問題,不能總把就業眼光放在發達地區。從長遠看,為當地經濟服務、為三農服務是高職教育發展的主線,為達到高職教育服務地方經濟發展、服務三農的基本要求,適應經濟發展中涌現的新興行業對人才的需求,高職教育在專業結構上必須適當調整改造舊專業、增設新專業,實現專業結構的合理優化。
2 金融危機為高職教育發展提供了機遇
作為與市場經濟聯系緊密的高等職業教育,在金融危機全球肆虐的大環境下,在學生就業等方面不可避免會受到一定的影響,但金融危機對高等職業教育的影響也是“危”中有“機”。為應對本次金融危機,國務院提出十條旨在擴大內需促進增長的重大措施,其中第四條中明確規定:“加快醫療衛生、文化教育事業發展。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加快中西部農村初中校舍改造,推進中西部地區特殊教育學校和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在此政策導向下,高等職業教育這一塊很大的文化消費市場極有可能迎來政策暖風[2]。行業產業的新發展及基礎設施建設的加快,為高職教育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巨大的機遇和寬闊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