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企業管理論文
一、管理哲學與無為而治
(一)管理哲學釋義
所謂哲學,就是研究事物的本質及其運行的法則,是管理行為和人類行為的主導原則與方法論。隨著哲學實用化和管理社會化的不斷深入,哲學和管理之間的聯系越來越緊密。時至今日,哲學已經成為了管理的最高指引,在管理工作當中,也無時無刻不在體現著哲學的思想和思維模式,“管理哲學”由此產生。從廣義上講,可以將管理哲學理解為企業管理者在實施管理行為時的基本觀念和價值選擇,它能夠激發和重新樹立企業管理者的信仰和處事;從狹義上講,管理哲學實際上是一個決策評估體系,它能夠對管理者選擇行為的成本和效益做出必要的評價。因此,將管理哲學應用到具體的管理行為上,并能夠決定管理者的行為趨勢,體現管理者的行為素養,評估管理者的管理手段和實效。
(二)無為而治釋義
“管理”一詞已經成為現代社會發展中的重要詞匯之一,而對這一詞匯的趨近,我國和西方國家的方向明顯不同:西方國家從由教會主導的企業開始了對管理的認知,并逐漸形成了如今的管理哲學,采取的是“水到渠成”的模式;中國則正好相反,“高屋建瓴”是其主要的方式,即中國傳統的哲學體系(如道家的哲學)構建完畢之后,以企業為代表的社會經營活動才開始正式踏上歷史發展的基本層面,企業管理行為由此展開,在這一過程中,哲學一直對企業的管理產生著重要的指導作用。也就是說,我國對管理哲學的親近有著長久的傳統,具有典型性的是有著2600多年歷史的《道德經》的問世,這里面展現的樸素的管理哲學思想即便是在社會環境日趨復雜的今天,也能夠指導更加復雜的管理實踐。其中,部分管理哲學已經被奉為管理工作的最高境界,比如最好的管理是“不管理”——管理者的行為和態度悠閑自然,不以發號施令完成工作,對下以鼓勵為主,以此來實現管理工作的順利進行,并最終實現既定的管理目標。這便是老子“無為而治,道法自然”的內涵,這一深刻的思想精髓關乎管理更關乎哲學。
二、無為而治的管理特點和管理原則
(一)無為而治的管理特點
作為老子管理哲學的思想核心,無為而治追求的是“為無為,則無不治矣”。其中,“無為”指的是“有而似無”,這里面體現的“有”和“無”是一種典型的辯證哲學,“有”并非“無為”的實行者不采取任何行動,而是在特定的環境下,可能會拒絕行動,但是拒絕行動和不作出反應本就是“有為”的一種;“似無”主要體現在“似”上,即“無”非真無,乃“無為之無”,因此,實行者的行為特點是自然而然,道法自然,這對世界范圍內正在經歷著巨大歷史變革的企業來說有著特殊的意義,其中所蘊含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思維對企業管理的啟示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在當前的企業管理中,一個基本的共識是——卓有成效的管理來自于“軟管理”和“硬管理”兩個方面,而老子“無為而治”的管理模式便是充分考慮到了兩者的有機結合,這是因為,無為而治一方面強調“有”,這在企業管理中體現為法律、制度等無形的約束,同時另一方面,注重對“似無”的“修煉”,強調管理行為的自然狀態,這種理想的企業管理模式,無疑具有明顯的借鑒價值。
(二)無為而治的管理原則
通過對歷史的研究發現,老子向往自然、推崇自然。他認為,人類社會的一切行為和活動都應合乎自然的發展規律,都應順應事物的自然發展狀態,而不應加以不必要的干預,“道法自然”,這便是無為而治管理思想的基本原則,是對“道”與“法”的直接闡釋。顯然,這一原則對現實世界中的企業管理有較好的啟示作用,雖然在實施的過程中可能會受到羈絆,但卻是企業管理追求的目標之一。這是因為,與自然界中的其他事物一樣,企業作為社會的組成要素,都擁有自身的發展規律,企業只有按照既定的規律來運行,才能將其效率和效益發揮到極大。這里面所講的“規律”涉及自然、社會發展的多個方面,比如季節變化的規律、勞動力的作息規律、生產的投入產出規律、商品交換的價值規律、市場的供求規律等等。因此,企業的管理者不但從觀念上形成對“規律”的敬畏,還應在實際行動上通過學習和實踐,尋找和把握企業的實際運行規律,唯有如此,才能很好地完成企業管理的各項職能——使計劃決策更有依據、使組織工作更加高效、使領導水平更加突出、使控制活動更加全面,使企業經濟目標、外部環境和內部資源之間形成完整的高效的動態均衡。
三、無為而治管理哲學在企業管理中的具體運用
(一)在計劃職能中的運用
計劃是企業管理的基本職能之一,貫穿于企業運行的全部過程,其重要性可想而知。而隨著環境的變化,企業活動的動態性得到了明顯的加強,計劃工作也面臨著重要的挑戰,如何才能做出正確的計劃或者決策已經成為關乎企業生死存亡的首要工作。在這一方面,老子的“無為而治”的思想為其提供了有益的信息:計劃活動是人的主觀活動之一,因此在企業管理中,一方面要克服急功近利的思想,另一方面要最大限度地順應企業發展的外部環境和客觀規律,順勢而為,放棄“妄為”和“強為”,并在“有為”和“無為”之間進行動態的選擇,達到“以動制靜,以靜制動”的雙向統一,最終實現“企業發展、員工進步、社會收益”的目標。此外,在計劃工作的整個階段,都應遵循基礎性的原則,即計劃工作的進行要對員工和社會公眾的意見進行廣泛的征集,集群眾的智慧與一體,以此來克服計劃工作復雜多變的特點,集思廣益,實現從“親為”到“不為”的轉變。
(二)在組織職能中的運用
對現代企業的管理而言,效率是關鍵,這已經被無數的經驗所驗證。因此,首先需要在企業內部建立一個高效的組織結構和組織機制,使其不但能夠適應企業的資源特征和能力,還能具有較強的前瞻性和可預見性,與企業的戰略制定和實施相契合。唯有如此,才能使企業在“道法自然”的狀態下靈活應對外部環境的變化。為了實現這個目標,需要將“無為而治”的管理哲學運用其中:(1)在組織內部按照任務的不同種類和重要程度,進行靈活的授權和分權,使任務的執行更加高效;(2)建立起合乎企業發展階段的組織結構,使各部門之間能夠進行“無摩擦”的銜接;(3)按照現代企業的發展要求,使企業的組織機制能夠與其戰略保持一致。
(三)在領導職能中的運用
企業管理行為的實施需要借助必要的領導方式和領導手段才能生效,而“領導”與“管理”卻有著本質的區別。在老子看來,“以身下民”、“不言而教”是積極的正確的領導方式,這里面體現出來的無為而治的管理思想在“以人為本”的今天,有著明顯的指導意義。⑩因此,在現代企業管理中,企業的管理者或者領導者應與員工之間更多地進行溝通和協作,通過多種有效的激勵手段使員工能夠接受企業的文化、理解企業的目標、實施企業的戰略和策略。在這一方面,對人、對事物的尊重顯得尤為重要,不但要尊重員工的個性,還應對其個性化的訴求及時做出反應。只有這樣,員工才能積極地參與企業的運行,從尊重領導者開始,逐漸尊重自我價值實現的努力,尊重企業的價值觀,尊重企業的發展目標,使員工自身和企業本身都獲得長久的健康發展。
(四)在控制職能中的運用
無為而治的管理哲學不但看重管理行為本身,還對管理過程進行整體的監控,唯有如此,才能達到最終的“治”的效果。也就是說,企業的管理行為涉及對計劃、組織和領導效果的控制,突出對企業發展目標和對目標執行效果的評估和反饋方面,既注重對目標的檢查和評價,又要注重對相關政策的制定和宏觀的把控。因此,企業內部的各個部門或業務單元,都應在既定目標的指引下,參與到企業的具體任務中來,管理者或領導者要在任務執行的整個過程中,關注目標的實現,但并非事必躬親,而是在任務執行中遭遇重大挫折時,才有所“為”,這樣才會達到“治”的良好效果。
四、結束語
在我國的傳統哲學中,道家的思想精髓博大精深,從自然的發展到人的行為處事,從社會組織的運行模式到政治的脈絡梳理,無處不顯示著重要的指導意義。其中,以老子思想為代表的“無為而治”的管理哲學更是在當今的企業管理中發揮著越來越深遠的作用和影響。為此,需要對這一思想進行全面的系統的考察,結合時發表展的特點,發掘其內涵,吸取其養分,更好地發揮其借鑒和參考的價值。
作者:李曉方 單位:南陽理工學院國際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