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3 | 家庭教育論文
一、“新市民”的界定及社會融合的概念
本文所指的“新市民”主要是指近年來,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速,進城農民工中的一部分人通過購房或者個人投資經營等方式把戶口遷移到城市,并且以其具有的較高的學歷和精湛的專業技能使其具有穩定的工作,能夠在城市中穩定的生活,其子女一般出生在城市、落戶于城市、生長在城市。對于社會融合的概念問題,不同的學者給予了不同的內涵,但最普遍的理解是把社會融合看成是個體和個體之間、不同群體或不同文化之間互相配合、互相適應的過程,并以構筑良性和諧的社會為目標。在這個過程中,并不僅僅是移民適應、同化移入地文化和價值觀等方面的問題,同時也是城市居民發揮主體性,接納和接受移民,達到兩者和諧的過程。“新市民”作為進城農民工群體中的一個特殊的小群體,憑借個人的努力,利用開放的人口政策躋身于城市居民行列,顯示了他們的聰明才智,當然這些人口政策也決定了“新市民”的社會層次。“新市民”擁有相對較高的學歷和相對穩定的工作,加之大城市本身所具有的極強的包容性等特點,使“新市民”社會融合的程度較高。但與本地市民相比,他們仍然身處一個相對陌生的環境中,面臨著諸多問題,其中關于家庭育兒更是處于生育期的“新市民”們面臨的首要問題。他們自身具有的這些經歷以及社會身份與生活方式的變化,使其對子女的家庭教育也出現了新的特點和變化。為了考察這些落戶城市的“新市民”家庭教育情況,分別選取了哈爾濱市、北京市、鄭州市五個此種類型的家庭,以定性研究的方式,通過訪談、電話、網絡聊天、電子郵件等形式,與“新市民”家庭進行深入地溝通,發現“新市民”家庭教育出現了一些新的特點,而這些新特點也不同程度地影響到了“新市民”子女的社會融合。現總結如下,以提供借鑒和參考。
二、“新市民”家庭教育的新特點及對兒童社會融合的影響
通過對考察結果的總體分析,“新市民”家庭教育出現的一些新特點如家庭教育觀念的潮流化、家庭親子關系平等化和親密化、家庭教育文化的多元化及家庭活動集體化等,對兒童的社會融合均產生著較大的影響。
(一)家庭教育觀念的潮流化對兒童社會融合的影響
家庭教育觀念其實就是父母或家長的教育觀念,是指父母或家長在教育和培養子女的過程中,對子女發展以及子女如何發展所持有的基本、整體的觀點,而且家庭教育觀念是一個深受時代和社會發展變化影響的概念,其內涵具有強烈的時代性。其實,“新市民”本身的發展就是時代進步的一個標志,他們在時代大潮的推動下,從農村走向城市,隨之在城市落戶,逐漸與城市生活、城市發展融合在一起,他們的教育觀念也隨之發生深刻的變化。受城市文化教育的耳染目睹,“新市民”家庭教育中出現的一個突出的特點是,家庭教育觀念日益受城市教育風尚和各種教育傳播媒介的影響,出現潮流化傾向。新市民家庭教育觀念受“社會性感染”的影響,出現的這種追隨潮流的趨向,使他們逐漸拋卻或調整自己原有的教育理念。在優生優育方面,認同“只生一個孩子好”,在兒童觀、兒童教養方面等迅速的與最新流行的教育理念相適應,基本保持和城市家庭教育新理念同步。在教育行為的選擇上更趨向于合理、科學,更趨向于城市認同的方式、方法,因此,這一點在促進“新市民”子女與城市文化、城市生活的和諧共生上具有較大的意義。當然,潮流化也隱含著從眾化的意味。在受從眾心理、攀比心理、補償心理的驅使下,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各方面接近或達到城市孩子水平,是“新市民”的普遍心態,并由此背負更大的壓力,也失去了原本樸素、簡單的農村特色。“新市民”家庭教育觀念的潮流化傾向在子女教養方面最突出的表現是:“新市民”用于子女教育投資的消費大大增加。通過對五個家庭的訪談得知,每個家庭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音樂藝術方面有所了解,一方面出于讓孩子獲得多方面的發展,另一方面以彌補自己從未受到這方面教育的缺憾。因此,“新市民”家庭大多為孩子購買各種樂器,送孩子上美術班、音樂舞蹈班,甚至為孩子聘請家庭教師,專門對孩子進行輔導。較大的家庭教育投入的動力來自于年輕的“新市民”“超越自己、超越農村”,“不再過苦日子”的普遍心態,希冀通過各種各樣專門的培訓教育提升孩子未來在城市生活的競爭力,不再像自己一樣歷經打拼的艱辛和磨難。這種對教育的過高期望,導致新市民不惜代價對孩子施以“英才教育”。這種傾向,違背了兒童身心發展的規律,過多占用了孩子游戲娛樂的時間和空間,極大地占據了孩子們在其它形式中進行社會融合教育的時間,從而喪失了和城市孩子進行交流溝通的機會。
(二)家庭親子關系平等化、親密化對兒童社會融合的影響
親子關系是指父母與子女的關系,父母與幼小子女的關系包括撫養、管教及培育等。據調查,農村家庭親子關系有如下特點:親子間的親密度低,親子依戀不強,親子交往的頻率低;農村父母對子女有偏愛現象,更加偏愛男孩和排行靠前的孩子;農村兒童對母親更加信任、依戀和親近。[3]“新市民”已在城市生活數年,其生育觀、家庭觀已然發生改變,家庭結構的核心化,子女的獨生化,使子女日益成為家庭生活的中心和重心,父母給予子女更多的關懷、照料、陪伴、管理和培養,使親子關系也日趨平等并更加緊密。親子關系的平等化、親密化,使“新市民”家庭逐漸形成新的民主、平等、和諧的新家庭教育模式。良好的親子關系是親子教育的基礎,只有在關系和諧的狀態下,孩子才會尊重父母,接受父母的教育,父母才可以把自己的知識、經驗、智慧順利地傳遞給孩子。這種家庭教育模式,有利于培養兒童活潑的天性、強烈的求知欲、廣泛的興趣、可貴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促進兒童智力的發展和養成良好的習慣。如一些“新市民”家長利用有限的空閑時間帶領孩子郊游、參觀博物館等,有的“新市民”家長陪伴孩子利用廢舊物品進行手工制作等,以開啟孩子的智能,培養孩子的觀察力、創造性思維能力和動手能力。同時,“新市民”由于過往生活的艱辛,出于代償心理,在對子女的教育過程中放棄應有原則,對子女的非分要求也言聽計從,一味滿足孩子的各種需要,子女便在不知不覺中形成了一種特殊心理和行為方式,在家里唯我獨尊,缺乏對他人、他物的認同感和協作感,這本身就是一種不良的教育方法,是不利于兒童健康成長的。
(三)家庭教育文化多元化對兒童社會融合的影響
家庭文化是家庭成員通過學習與生活活動所創造和形成的精神財富、文化氛圍以及承載這些精神財富、文化氛圍的活動形式和物質形態。家庭教育文化主要包括家庭教育價值觀、家庭教育主體觀、學習至上價值觀等,它是家庭文化的一個重要側面,對人的發展方向與進程具有直接的決定作用。“新市民”均來自于不同省份的農村,年幼時受到農村傳統教育文化氛圍的浸染與熏陶,雖然在城市已生活多年,但仍不可避免地會帶有農村文化的印記。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價值取向是以家庭為本位,中國農村家庭教育也具有這種鮮明的價值追求,“魚躍龍門”、“光宗耀祖”是其共同的心理訴求。“新市民”雖然已取得真正的城市身份,但在城市家庭育兒中不可避免地受到原來農村家庭教育文化,尤其是農村家長制“家風”的影響。同時,“新市民”子女多由農村老家的祖輩帶養,因此,農村家庭教育文化對孩子的影響不言而喻。“學習至上”、“教育改變命運”的教育理念落實在孩子教育上,就特別強調孩子的學習成績與智力發展,而忽視甚至漠視了孩子其他各方面的發展。同時,“新市民”身居城市數年,其家庭教育理念和行為必然受城市文化的影響,因此不同的地域文化、城鄉文化共同交織構成“新市民”特殊的、多元的家庭文化。家庭文化的多元,使這些自身素質相對較高的“新市民”不斷整合各方文化優勢,也提升了家庭教育的文化厚度。“新市民”子女從小感知不同的風俗習慣,聆聽不同的方言與鄉音,領略不同地區的文化風情,對其個性成長及社會性發展都將有所裨益。但“新市民”家庭文化的厚度與其自身文化素質等有很大關系,如果對多元文化整合的能力不夠,地域文化、城鄉文化的差異在一定程度上就會產生一定的矛盾和沖突。表現在家庭教育中,不易形成教育的合力,孩子就會無所適從,失去應有的判斷力,使其處在一種“我該聽誰的”的憂慮之中,影響其健康成長。
(四)家庭活動集體化對兒童社會融合的影響
參加各種各樣的社會交往活動是兒童快速認識社會、融入社會的一個有效途徑。“新市民”遠離農村家鄉,在城市落戶生活,與農村家族式的大家庭相反,“三口之家”是其家庭生活的寫照,家庭中的閑暇娛樂時間是父母和子女共同度過的。而且由于“新市民”自身教育觀念的提升,比較注重和子女的交流和溝通,比較關注孩子的內心需要。在有關家庭活動內容、形式的選擇上,更注重聽取孩子的建議,往往是父母與子女共同商量、共同活動,父母與子女之間不僅僅是父子(女)關系,更多的是同伴關系。與一般城市家庭相比,由于城市社會關系的缺少,使“新市民”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更為親密。“新市民”家庭在購物、出外游玩等的家庭娛樂與閑暇活動中,整個家庭共同參與的集體化特征尤為明顯。新市民家庭這種家庭活動集體化的特征,有利于促進親子關系的平等、和諧,使子女在其樂融融的氛圍中接受教化和熏陶。同時,新市民也有意識地帶領孩子在閑暇時間出游、參加社會交往活動,以拓展孩子的視野,增加他們了解社會的機會。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新市民”家庭活動的集體化是一種被動的集體化,是在缺少其他社會關系之下的無奈選擇。由于其他社會關系的缺乏,“新市民”家庭中每一個人都是相互依賴的對象,而對孩子來說,這種情況更為明顯。由于這種集體化特征,使孩子一直生活在成人世界里,必然限制和影響孩子在兒童社會的交往,尤其是和其他城市孩子的交往,也必然影響兒童社會融合的程度。另外,我們也應該看到“新市民”正值事業的上升期,多年的城市生活打拼,十分明了工作對其在城市生活的重要,因此,在“新市民”家庭中,父母與子女集體娛樂、度過閑暇的時間是十分有限的。這使得電視、電腦成為兒童在家庭生活中的重要伙伴,逐漸成為影響兒童社會融合的一個重要因素。一方面,電視、電腦以直觀的方式引起兒童的興趣,增加了兒童的語言認知,對“新市民”子女的語言認知,尤其是普通話的學習有較大幫助,也開闊了兒童的視野,提供兒童更多的知識信息。另一方面,電視、電腦媒體資源質量缺乏有效監管,內容多與兒童的生活不相適應,過多的與電視為伴,勢必影響兒童的健康成長。
三、幾點思考
通過與“新市民”家庭的深入溝通,發現隨著農民工社會身份和社會層次的變遷,對其子女的社會融合也有不同的影響。因此,采取措施創建和諧、共融的社會氣氛,整合多方力量構建社會支持網絡及加速“新市民”自身素質的提升,應成為全社會的共識。
(一)全方位提升“新市民”的社會融合度及自身素質
在新市民家庭中,年輕的“新市民”父母是家庭教育最直接、最經常、最重要的教育者,他們自身的融合程度及融合經歷,必然影響孩子對城市社會及城市生活的認同,因此,要促進孩子的社會融合,必然要首先全面提升“新市民”的社會融合度。為此,第一,政府和社會其他相關部門要繼續深化針對“新市民”的落戶政策和社會保障政策,使他們順利地在城市安身且安心地工作與生活;第二,努力營造友好、和諧的社會環境,以幫助“新市民”更快地融入城市社會生活。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孩子的發展能力取決于父母的發展。”父母自身素質的高低直接決定其家庭教育的水平和能力,要提高“新市民”的素質,尤其是作為父母的教育素質,關鍵在于使“新市民”的教育觀念發生深刻的變化,以使其教育行為發生根本的改變。為此,首先“新市民”要從自身做起,閱讀有關教育理論的書籍,借鑒適合于自身的教育方法,同時樹立健全的人才觀、兒童發展觀和教子觀。其次,構建社區服務“新市民”家庭教育的體系,為“新市民”提供家庭教育指導,包括身體養育、心理方面的咨詢、親子互動等,以進一步解決“新市民”在家庭育兒中遇到的困惑,提高其家庭教育指導力。
(二)倡導社會融合理念,培育多元、共生文化氛圍
社會融合的主旨在于構建良性和諧的社會,其手段在于強調個體之間、個體與社會之間的相互包容、互相認同。“新市民”與城市文化生活的融合不僅包括自身對城市的認同,而且也包含城市社會對其的包容和接納。因此,必須調動多方力量加強宣傳,倡導社會融合理念,促進“新市民”及其子女與城市社會的共融。首先,充分利用各種媒體宣傳我國各個地域的文化習俗,開闊人們的視野,了解并認同文化差異,學會相互尊重和理解。其次,發動社區開展交誼活動、張貼宣傳圖畫,宣傳農民工為城市建設所做的突出貢獻,讓城市本地居民以和“新市民”家庭結對子、互相串門等方式交流雙方家鄉風俗習慣,增進居民之間的相互交流和了解。通過共同努力,為“新市民”參與城市建設及其子女教育提供良性發展的平臺,創建和諧共生的多元文化氛圍。
(三)整合多方力量構建社會支持網絡,共同推進社會融合
“新市民”及其子女的社會融合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多種因素都會對其產生影響。政府、社區、家庭無不在直接或間接地促進或阻礙著“新市民”的社會融合,而“新市民”自身的融合經歷與城市生活經驗對其子女的教育有著直接的影響,這種教育又直接影響其子女的社會融合進程。所以,政府提供有關農民工的落戶政策和社會保障政策支持的大環境,社區相關措施推進的中觀環境,幼兒園及其他幼教機構創建的平等和諧的主陣地,以及來自“新市民”家庭的支持,共同形成教育的合力,構造社會支持網絡化體系,才是最終推進“新市民”子女社會融合最有效的措施。
綜上所述,“新市民”屬于進城農民工中的一個特殊群體,但與城市本地居民相比,他們畢竟是外來者,而且他們也坦言,在與城市本地居民及城市生活中或多或少存在著“融不進去”的感覺,但對城市優質教育的渴求使他們又不得不正視現實,這種經歷或者心路歷程必然會影響到子女的社會融合教育,因此,全社會共同努力,營建和諧共融的社會氣氛、打破城鄉差異已不能僅僅只是一個口號。
本文作者:喬金霞 單位:黑河學院教育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