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教育分類論文
作者:陳嘯 儲常連 呂靜 單位:合肥學院 安徽省教育廳 淮北師范大學教育學院
當前,我國高等教育已進入了大眾化發展階段,這就使高等教育的分類管理成為現實需要.《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對加快建立高校分類體系提出具體要求,即要求對高等教育實行分類管理,促進各高校在不同層次、不同領域辦出特色.因此,積極開展高等教育的分類研究,科學構建適合我國國情的高等教育體系,進而指導高校科學定位、提高質量、辦出特色,不僅成為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也是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的一個重要舉措.
1分類及高等教育分類的涵義和目的
1.1分類的涵義
社會學創始人之一涂爾干和莫斯認為,“所謂分類,是指人們把事物、事件以及有關世界的事實劃分成類和種,使之各有歸屬,并確定它們的包含關系或排斥關系的過程”[1].由此看出“分類”的內涵:是以事物、事件和事實為分類對象;重在確定三者之間的包含關系或排斥關系;其目的是通過科學歸類,從而更好地認識、理解和把握其本質;同時,分類隨著社會的發展而變化,是一個動態發展、不斷完善的過程.涂爾干和莫斯還從理論和實踐兩個不同層面提出了“符號分類”和“技術分類”的不同概念:“符號分類”是一種邏輯分類(概念分類),它受人們價值觀的制約和影響,它反映了人們對分類的對象,即事物、事件、事實的認識水平與價值期望,是從理論層面的劃分;“技術分類”是一種“操作分類”,是從實踐層面的劃分,它使分類能最大限度地減少人們受不同價值觀制約和影響所帶來的干擾,并且能夠建立起可以實際操作的分類指標體系,從而可以較直觀地反映出人們對事物、事件、事實的把握程度.因此,前者是人們通過對分類對象賦予一定的概念名稱,主觀上對事物、事件、事實結構緩慢分化加以區分,從而使人們更好地界定事物彼此之間的不同性質;后者是根據“符號分類”提供的分類模式或分類框架,建立相應的分類標準及指標體系,從而實現對事物的更加精確和科學地管理.[2]從涂爾干和莫斯關于“分類”的界定可以看出:從分類的層面看,分類可劃分為概念分類和操作分類;從分類的向度看,分類可分為橫向分類和縱向分層;同時,伴隨社會發展和人們認識深化,分類也是一個漸進發展的過程.[2]
1.2高等教育分類的涵義及目的
如上所述,“高等教育分類”是指人們為了更好地認識、研究和引導高等教育發展而將高等教育系統劃分成不同的類型和層次,從而確定高等教育系統中各子系統及各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種屬關系、并列關系、層次關系)的過程.[2]科學的高等教育分類應把握好以下五個方面.第一,高等教育分類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認識、研究和引導高等教育發展,其可以作為一個工具幫助普通民眾(包括學生及其家長)選擇合適的高校;幫助有關學者、專家對高等教育的某個問題進行更加深入地分析;幫助決策者來選擇和設計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的政策方案及評估高等教育政策效應;等等.第二,高等教育分類的對象是一個完整的系統,即高等教育自身及其實施機構———高等學校,如果越過高等教育而直接對高等學校進行分類,就很可能出現隨意性,導致高校不能準確定位,從而影響高校的有序發展.第三,高等教育分類的原則要兼顧整個國民教育的銜接和互通,即將高等教育作為一個統一的開放系統,不僅包括高等教育與中等教育之間、本科高等教育與高等職業教育之間相互溝通和銜接關系的設計,也包括高等教育服務于學習型社會需要,滿足各類不同繼續教育需求的分工,等等.第四,高等教育分類的任務是界定高等教育及其實施機構———高等學校各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進行橫向分類和縱向分層;提出分類標準和分類指標體系.第五,高等教育分類是一個不斷修繕和優化的過程,從而使其以更加科學的結構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功能.[2]與此相應,高等教育分類的外延也可以從兩個維度去劃分;從分類的層面看,可分為高等教育邏輯分類和高等教育操作分類;從分類的向度看,可分為高等教育橫向分類和高等教育縱向分層.[2]
2我國大陸地區高等教育分類的歷史回顧
回顧我國高等教育的歷史不難發現,新中國建立后,中央政府所制定的一系列高等教育政策無不體現了分類辦學的指導思想,極大地促進了我國大陸地區高等教育的迅速發展.隨著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改革的深入和高等教育大眾化的推進,我國高等教育分類經歷了從政府主導向民間、社會積極參與的發展歷程,期間所進行的分類也主要是高等學校分類.
2.1新中國成立前高等教育的分類
19世紀60年代初,中國創辦的洋務學堂是中國近代最早一批高等專科學校.與西方高等教育迥然不同的是,它們是受西學東漸的影響而產生與發展起來的.西學東漸并不是簡單的文化傳輸過程,而是兩種異質、異域文化沖突和融合的過程.[3]中國近代興辦的新式教育是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因此,所辦的學堂也大都從實用出發,大致可分為三類:第一類是方言學堂,如京師同文館、上海與廣州的廣方言館、湖北自強學堂等;第二類是技術學堂,如福建船政學堂、上海機器學堂等;第三類是軍事學堂,如天津和廣東的水師學堂、江南水師學堂,天津、湖北武備學堂,廣東陸師學堂與江南陸師學堂.[4]19世紀90年代后期創辦的天津中西學堂的頭等學堂和上海南洋公學的上院已具有中國近代最早新式大學的雛形.到了1898年,京師大學堂則是中國近代綜合性大學的開端.從第一所洋務學堂———京師同文館的創辦到京師大學堂的建立,是中國近代高等教育由萌芽走向成熟的一個發展過程,直到20世紀初頒行了我國第一個學制即“壬寅•癸卯學制”,才使中國近代高等教育從制度體系上得到確立.[5]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國民黨統治區有高等學校205所(臺灣省未計入分布).此時的高等學校大致可作如下分類.橫向上主要從科類結構、管理權限、地域分布三個方面進行分類.第一類按科類結構分為綜合大學與單科性大學;第二類按管理權限分為公立大學與私立大學,公立包括國民黨政府國立和省、市辦的高校,私立主要是教會和個人興辦的高校;第三類按地域分布分類,205所高校共分布于6個區域,其中118所在沿海地區,87所在內陸地區.縱向上按辦學層次分為本科教育、專科教育、研究生教育.其中本科所占比例較大,研究生比例較少.舊中國高等教育的規模較小,分類也比較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