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農業生態建設論文
農林類專業實訓基地產業化路徑
走實訓基地產業化發展之路,依據專業優勢、師資團隊水平、學院資源和歷史積淀等元素的特點,麗水職院進行了有益和必須的探索和實踐。提出了按“四大板塊”理念“引領產業,科技致富;融入產業,美化生活;孵化產業,開發創新;支撐產業,服務‘三農’”來建設基地。1.引領產業,科技致富食用菌產業是麗水的六大主導產業之一,麗水職院園藝專業食用菌教研室師資一流、投身產業,對整個產業可以起到引領、示范作用。以食用菌基地為載體創辦公司、組建研究所,提升基地實力和影響力,培養培訓食用菌產業技術人才,引領食用菌產業發展,助推菌農致富。創辦麗水市瑞芝食用菌科技有限公司凝練內力。公司與北京房山食用菌協會、江蘇省規模最大的食用菌基地———連云港灌云食用菌園區、鄂爾多斯青海木業食用菌基地等10多家機構和企業開展業務合作和技術指導。與麗水鼎宏農林公司合作開發的牛樟芝栽培項目已啟動,與麗水東吳樟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緊密合作,著力于開發食用菌科技產品,靈芝孢子粉、香菇等產品供不應求。微生物研究所致力于食用菌實用技術和產品的研發。已開發出具國內領先技術的中溫滅菌劑、食用菌大棚黑白膜、根藝靈芝。開發了具國家專利的菌棒透氣釘、食用菌菌棒接種機等產品。與國家林科院林產化學工業研究所、江蘇省生物質能源與材料重點實驗室、國家林業局林產化學工程重點開放性實驗室等國家工程實驗室等單位聯合研發利用楊樹下廢棄物栽培食用菌研究取得成功,并已進入產業化開發階段。麗水職院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獲得者、浙江省突貢專家陳俏彪研究員參與制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化指導性技術文件《香菇生產技術規范》(GB26587-2011),引領食用菌產業發展。國家科技部食用菌浙江培訓基地落戶麗水職院,為食用菌人才隊伍的建設搭建了一個全新的、高效的平臺,促進了食用菌技術的普及、創新和推廣,助推食用菌產業的高速發展。基地常年開辦食用菌技術培訓班,培養食用菌產業一線技術骨干;師資團隊經常深入企業、走進農家,為菇農釋疑解惑,為生產問診把脈,助推食用菌產業持續發展,致富一方百姓。與職業高中合作建成聯合學院———慶元食用菌學院。培養地方產業亟需的高素質的技能型人才,服務區域食用菌產業發展,為麗水市食用菌產業發展的提供人才支撐和智力支持。2.融入產業,美化生活以相關專業為依托,建設校內實體,成為學生校內實訓的重要基地。基地承接項目,提升學生真實情境下的專業實踐能力,同時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麗水職院陽林綠化工程公司積極開拓市場,服務美麗家園。公司主營園林綠化工程施工與養護、室內綠化租擺、花木生產、盆景制作與銷售等業務。近年來共計承接完成了麗水經濟開發區綠化工程、麗水市花園路綠化工程、麗水市職業中學新校區綠化和中心區景觀工程、麗水移動分公司整體綠化工程、市檢察院綠化工程、市財政局綠化工程等10多個綠化工程項目,取得了麗水市行政中心、市建設局、工商銀行、泰隆銀行、寶馬4S店等60家機關、企事業單位的室內綠化租擺;承擔了麗水市花園路、盧鏜街、方正電機、市國土局、白云生態林場等10多個單位的草花種植和養護業務。麗水職院四維規劃建筑設計公司主動出擊,努力作為,建設美麗鄉村。近年來,承擔了森林城鎮規劃、村莊綠化規劃設計、村莊環境整治等項目50多項,承擔了城鎮規劃、村莊規劃項目100多項,為非洲利比里亞國首都蒙羅維亞一個居民安置小區、一所學校等項目提供了設計服務,承擔了援疆村莊規劃項目10項。項目的承接為師生專業實踐提供了良好的平臺,為新農村建設、生態示范區建設作出了積極的貢獻。2011年,應邀參加了“浙江省園林工程施工規范編制委員會”。與浙江農林大學園林工程研究所、杭州大通市政園林工程有限公司等知名企業共同編制《浙江省園林工程施工規范》,為浙江的園林行業轉型升級做出新的貢獻,也大大提升了麗水職院在園林行業及園林教育界的影響力。3.孵化產業,開發創新針對市場前景好的產業,學院支持學生創業、教學團隊科研攻關,攻克技術難關,開發新型產品。支持學生創業,創辦潤生苔蘚科技有限公司。園藝0908班學生溫從發對苔蘚產生了濃厚興趣,開展苔蘚小品、苔蘚景觀、苔蘚地毯及苔蘚主題園研發的探索與實踐,在父親支持下,注資100萬元,創辦了苔蘚科技專業公司,成為國內首家由在校高職生創辦的、注資過百萬的實體公司。2012年,其網店在淘寶網苔蘚工藝品類業務排名一直處在領先地位,業務量高居榜首。創新發展林下經濟是麗水林區將生態效益轉變為經濟效益的必由之路,苔鮮林下種植與生俱來,是助推林農增收的生態模式,更能彰顯養生麗水的生態品質。公司掌握了大灰蘚、大羽蘚、細疣小金發蘚等40多種苔蘚的栽培技術,開發出苔蘚盆景、苔蘚球、苔蘚瓶園、苔蘚飾品等多種苔蘚園藝產品。目前,正在與區域特色優勢產品如龍泉青瓷、青田石雕融合滲透,開發高品位的苔蘚園藝產品,將麗水苔蘚產業做大做強。集成藍莓生產技術,成為區域藍莓產業技術推廣的示范。藍莓鮮果因其保健價值在國際市場上售價昂貴。隨著藍莓在我國引種馴化成功,麗水也掀起了“藍莓熱”。潘芝梅教授帶領的園藝專業教學團隊經過反復試驗,獲得了藍莓生產的麗水參數,建成藍莓生產示范園,成為麗水藍莓產業的窗口。在企業主的邀請下,團隊成員深入松陽、遂昌、龍泉等地傳授藍莓生產技術,指導果農從事藍莓生產,為麗水藍莓產業的崛起與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4.支撐產業,服務“三農”依托名特優果園、鳥巢大棚等生產性實訓基地練就本領、強化技能,圍繞地方主導產業,主動介入,服務“三農”。挽救改造中華名果云和雪梨,致富一方百姓。云和雪梨有500多年的栽培歷史,它以個大、皮薄、味甜多汁、松脆可口成為浙江省三大名梨之一,曾被譽為梨中珍品,爾后,一度瀕臨淘汰衰敗。麗水職院以潘芝梅教授為負責人的省級教學團隊———園藝技術教學團隊,立足區域傳統果業,以麗水職院校外基地,為依托,轉型云和雪梨產業研究,成功破解技術難題,挽救和改造了云和雪梨,使得云和雪梨起死回生,致富一方百姓。潘教授主持的項目《云和雪梨高效栽培技術和產業化研究》獲麗水市科技進步二等獎。她還走進中央電視臺在綠色時空報道《多穿“衣服”的雪梨更值錢》中接受專題采訪。此案例也被麥可思研究院、上海教科院收入《2012中國高等教育人才培養質量年度報告》。學院連續三年應邀參加紅提產業發展論壇,為紅提產業提升獻計獻策。胡德華、朱向秋、潘芝梅、佘德松四位教授分別被二個農民專業合作社聘為生產、銷售顧問,為農產品營銷、農產品儲藏與保鮮、有機生產、病蟲草害防治問診把脈。團隊發揮科研優勢,踐行“心中有‘三農’、術業有專攻、身上有泥巴、農民有口碑”的理念,在科技、智力、人脈等多方面開展全方位的服務立足麗水林區,學院積極開展林業技術服務與推廣工作。每年組織學生到校外實訓基地開展油茶苗嫁接技術服務,以項目形式參加產業服務工作,在林權信息化、食用菌產業化、林業有害生物調查、綠色食品生產與加工、園林綠化等方面做出了較大貢獻。
農林類專業實訓基地產業化形式
1.派駐農村工作指導員,結對鄉村,助推農戶增收致富近年來,麗水職院先后選派9位教師到景寧縣、龍泉市、縉云縣、松陽縣擔任農村工作指導員。他們注重在實地調研中理清工作思路,在不斷學習中宣傳落實政策,在服務為民中力求工作實效,在主動融入中排解農戶糾紛,在搞好民主監督中加強制度建設,在創先爭優活動中率先示范,熱心為群眾辦實事、解難題,為新農村建設盡心盡力,深受廣大農戶好評。2.派駐科技特派員,服務鄉村,攻克農業技術難題近年來,麗水職院先后選派20多人到青田縣、景寧縣、松陽縣擔任科技特派員。《畬藥種質資源保護》、《高效筍竹兩用林基地建設與示范推廣》、《青田山區生態養殖示范基地建設》、《“布魯諾”獼猴桃病蟲害防治》、《青田紅柚示范基地建設與栽培技術推廣》、《茶與括樓立體高效種植技術應用與推廣》、《畬藥種質資源的收集與保護》等30多項科技扶貧項目獲得立項資助。他們以技術咨詢、技術服務與創新等各種形式,服務三農、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推動了行業產業的發展。3.派駐產業聯絡員,走進田間地頭,破解生態農業難題麗水職院組建服務“三農”教授團隊、產業服務團隊,與龍泉市屏南鎮、遂昌縣北界鎮在高山蔬菜、水果、食用菌、花卉生產、農產品營銷等領域開展緊密合作,把培養人才、服務產業與科研工作結合起來,送技術、送服務、送文化到產業一線,在大地上寫論文,在農戶家留成果,走出了一條“校農共建”的新路子。4.開展技術培訓,培養地方經濟建設亟需的產業技術專門人才麗水職院牽頭組建的麗水職教集團已建成麗水旅游養生學院、麗威IT學院等新型自由體學院,培養實用性人才,服務地方產業。與麗水市農辦聯合創辦了麗水市農民學院,開通麗水市農民學院網站,在線、即時接受農戶咨詢。創辦麗水市青年就業創業學院培訓實用人才。開展了“服務創業感動麗商”系列活動,千里送教,情暖麗商,先后赴昆明市、西安市等市舉辦麗水籍超市經營創業人才培訓班,數百名在外創業的麗商獲得培訓。5.創建省級高職園林園藝師資培訓基地,構建起了以學院為輻射源的合作服務平臺麗水職院高度重視實訓基地社會服務工作,構建起了以學院為輻射源,與政府、企業、農村、校(所)四方攜手的合作服務平臺。2012年浙江省高職園林園藝師資培訓基地落戶我院,該基地首先是高職教育實際訓練實施的場所,同時又是集教學、培訓、職業技能鑒定和技術服務為一體的多功能教育培訓中心。通過師資培訓的實施,有效促進同行在專業教學的理念、內容和方法方面的互動交流、雙贏合作,并借助這個平臺提升學院在行業中的地位,擴大影響力。6.成立各類研究所,為基地建設、人才培養開展專項研究麗水職院成立了麗水微生物研究所、麗水苔蘚植物研究所、麗水園林研究院、麗水山地經濟研究所、麗水林業資源與信息技術研究所、處州民俗文化研究中心、麗水產業經濟研究所等10所特色鮮明、服務地方經濟建設的研究所,圍繞地方主導產業的關鍵共性技術難題和核心產品開展技術攻關和生產實踐工作,為基地建設和人才培養提供范式。
農林類專業實訓基地產業化成效
1.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更加貼近產業人才需求實訓基地產業化讓教師有了更多的企業經歷(經驗),開始用產業化、市場化的視野重新審視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對原有的高職教育思想進行糾偏。因此,麗水職院采取校企合作的方式重新明確了農林類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讓學生在校內基地完成典型實訓項目,在校內基地(校辦企業)參與真實項目,在校外基地完成真實項目,在合作企業中融入真實項目,人才培養目標更加貼近產業人才需求,服務崗位及專業核心能力更加符合產業發展需要。園藝專業為園藝行業培養具有園藝產品生產、貯運加工和營銷管理崗位相應專業能力,并具備良好職業道德和可持續發展能力,適應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需要,服務地方經濟建設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園林工程技術專業為園林企事業單位,培養具有一定的人文與自然科學基礎知識及園林審美情趣,掌握園林植物識別與配置技藝、園林工程設計與施工技術、園林工程預結算與招投標、園林植物栽培與養護等方面的專業基礎理論,具有較強的園林工程實踐能力,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崗位適應能力和自主創業能力的高端技能型專門人才。綠色食品生產與檢驗專業緊貼浙江省和長三角地區綠色食品生產加工產業鏈,確定綠色食品生產與加工、檢驗與質量管理兩大崗位群,為綠色食品行業的生產、檢驗、質量管理等崗位,培養高端技能型專門人才。產業化的人才培養目標和培養方式提升了學院辦學實力、提高了學院社會聲譽、練就了學生過硬的專業本領,學院畢業生就業競爭力顯著增強。近三年來,在就業競爭日益加劇的情況下,學院農林類專業就業率每年都在95%以上、簽約率每年都在90%以上。上海伊利愛貝食品有限公司、麗水麗人木業集團等企業每年都來學院召開畢業生專場招聘會,10多家企業在學院設立了專業獎學金。2.產學研合作教育水平與社會服務體系逐步健全依托職教集團,開展了校企合作辦學、中高職一體化銜接,引領區域職業教育發展;對接區域龍頭企業、地方支柱產業,先后成立了慶元食用菌學院和旅游養生學院等新型自由體學院,創新了政府、企業、學校合作辦學的體制。增設技能鑒定所(站),拓展鑒定功能,職業技能鑒定5000多人次。探索了合作辦學、合作育人、合作發展、合作就業的制度建設。拓寬成人學歷教育面,提高社會認可度,成教年培訓7000人次。3.產業服務能力和社會影響力顯著增強農林類專業積極對接產業,為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服務,與行業企業緊密合作,為社會、行業、企業的技術培訓、技術服務、技術咨詢能力和產品研發能力明顯提高。各專業充分利用師資力量和技術骨干,以下企業、掛職鍛煉、派駐農村指導員等各種形式開展技術服務,服務三農、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助推行業產業發展,顯著提升了服務社會能力,贏得了良好的社會聲譽。參與制定國家標準1項、省級行業標準1項、地方規章4項、企業標準1項,在行業中有了更大的話語權和影響力。學院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發展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作出了積極的貢獻,麗水職業教育集團已成功入選2012年《職業技術教育》集團化辦學十大案例。4.實訓條件明顯改善,示范輻射作用顯著充分利用企業優勢,積極探索“校企共建”新模式,建了開放式、具有農林特色的“專業—基地—農戶”產學合作專業教學平臺,設立了校企共建、教師入股、農戶應用等平臺建設機制;以平臺為載體,開展了“校內學技能、基地練技能、農戶用技能”的鏈式教學,形成了開放式合作育人格局,實現了專業與產業、企業、崗位的對接。
對實訓基地產業化發展的思考
1.實訓基地產業化層次性問題實訓基地建設立足點是適應產業發展還是引領產業發展?如何適應或引領?如何圍繞區域主導產業的關鍵共性技術難題和核心產品建設實訓基地?如何提升基地的科技實力和產業化水平?這些都是實訓基地產業化前期必須思考的問題,關乎實訓基地產業化的定位及內涵,尋求切合自身實際的解決辦法成為當務之急。2.實訓基地管理復雜性問題如何選擇實訓基地產業化的主體?如何賦予實訓基地產業化主體更多的主權?如何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和運行機制保證實訓基地高效運轉?是按企業標準管理實訓基地還是按專業建設要求管理實訓基地?這些都是實訓基地產業化進程中必須面對的問題,關乎實訓基地產業化的運行及成效,科學決策、果斷處理尤為重要。3.實訓基地作用多樣性問題如何更好地發揮實訓基地專業實踐、產業服務、人才培訓的多種作用?在實訓基地產業化進程中如何開發更多的真實崗位更好地服務專業建設?如何將實訓基地建成集約區域主導產品關鍵技術的示范樣板,進一步提升實訓基地產業服務能力?如何進一步提升實訓基地的示范輻射影響力發揮實訓基地人才回爐的作用?如何將實訓基地建設成為同類型高職院校基地建設的重要參照?這些都是實訓基地產業化能力提升的難點,關乎實訓基地產業化的影響力及可持續性,辯證對待、智慧選擇、穩步推進才是破解難點的根本辦法。
作者:汪建云 陳兵 單位:麗水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