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工程管理論文
安全效益的大小是不可估量的,抓住了安全的項目才能創造出經濟效益,對井下作業公司來說,安全就是效益。井下作業公司有大量技術人員分布在野外一線,所以必須依靠基層隊站作業,創新理念和需求都來自于這些基層隊站,研發革新、成果轉化就將動力十足。
科技項目管理方法
針對油田井下作業科技項目的特點公司在項目管理過程中強調了必須與經濟效益、安全效益相結合,與生產實際相結合,全過程嚴格監督監管。立項、過程、驗收、成果管理4個環節的具體內容見圖1。
1.立項管理
針對井下作業公司生產中存在的工藝、工具實際性問題進行立項調查是新項目管理的重中之重,選對了目標才能有針對性地解決矛盾和問題。如井下作業公司2008年起確立的修井機動力系統油改電改造項目,針對的目標就是柴油動力的修井機存在高污染、高能耗、高噪聲問題,以電代油,節約能耗,降低排放,這是企業多年來所追求的。所以說,定位準確、解決問題切其要害是關鍵所在。做好了前期調研、可行性分析,有了準確的數據、詳實的分析,立項就會準確。
2.實施(過程)管理
項目立項后,要做項目全面系統的開題設計,內容包括:立項的必要性及意義、國內外現狀和發展趨勢、主要研究內容和關鍵技術、前期研究與技術開發條件支撐分析、經費預算、預期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及產業化應用前景評價、項目組織結構共8個方面。項目執行過程中,需制定周密的運行計劃,運行計劃是保證項目順利進行的重要保證,一些專業研發單位十分重視項目框架和計劃的制定,建立標準的項目計劃流程,我們非科研單位也要借鑒這種促進和保證項目進度的有效方式。項目過程控制方法主要有月報、項目階段匯報檢查、中期評估3種方式,對照運行計劃檢查項目進度,檢查執行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提出解決辦法,并提交小結報告。中期評估應對照運行計劃提交階段性研究報告和自我評價,提出修改或終止研究的申請;根據管理或科委會專家評審結果做出中期評估意見。井下作業公司與2009年開題研究了井口操作機械化和自動化研究項目,其目的很明確,立項審查都順利通過,也制定了嚴格的運行計劃,在前期的運行實施過程中,找到了創新點,但因為此項目牽扯范圍比較廣,多學科交叉,沒有專業研究人員,造成項目一再滯后,目前只完成利用油管舉升機實現井口管柱上下鉆臺的機械化,井口吊卡實現氣動控制。存在的明顯問題是部分設計脫離生產實際、憑空想象、閉門造車,成品加工制作在試驗階段直接失敗,中期評估不予通過,但公司科委肯定了油管舉升機與氣動卡瓦的利用,給予延期一年的期限。如何延續這個項目的發展,需要管理部門、研發部門協調,立足生產實際需要,尊重科學,在自主創新的基礎上尋求國內先進技術的支持,力爭項目繼續實施,并取得成果,以改變風險高、勞動強度大,效率低的常規井下作業方式。
3.驗收管理
成果驗收的主要內容有向管理部門提交驗收申請、完成提交技術成果報告、核心技術資料存檔。成果報告根據項目開展過程中形成的有效的基礎資料,系統總結技術創新點、取得的成果、經濟評價及經費投入產出使用情況等。井下作業公司“XJ350修井機動力系統研發應用”項目憑借扎實的技術和資料,立足節能革新,掌握了專有的電控核心技術,驗收一次通過,并獲得2012年中國石油青海油田公司科技進步二等獎。
4.成果管理
形成的成果和專有技術,經查新編寫專利申請文本,及時進行知識產權保護,要有嚴格超前的保護意識。成功的項目就是要應用于生產實踐,有推廣應用的價值,能夠創造良好的經濟效益。成果的推廣應用是項目最后一個階段,不能因為科研開發完成就認為項目完成,要高度重視項目一體化管理,成果轉化率的大小,直接衡量項目的應用價值。“技術本身并不重要,有效地應用技術比擁有技術更重要”。成熟并推廣應用后的項目,應由實際應用的生產一線單位對成果進行評定,成果完成單位應根據應用效果和建議對成果加以改進優化,總結編寫實際應用后的評價報告。井下作業公司充分支持和重視知識產權的保護工作,自2009年開始專利申請,截止目前(2013年3月),公司共申請實用新型專利87項,發明專利3項,受理82項,授權專利48項,專利受理率達到91.1%,授權率為53.3%,轉化應用率為28.2%。申報授權的專利在逐年增加,但從最終的轉化應用率來看推廣應用力度還不夠。但也有推廣應用情況比較好的,如2008年確立的修井機動力系統油改電研發應用項目,在獲得國家12項電控技術授權專利后,推廣修井設備節能改造總計12臺,節能效果達到70%以上,影響強烈,效果非常顯著,我們今后將把成功的改造經驗和技術推廣到兄弟油田,共同推進井下作業技術的發展。
小結
實踐表明,充分利用有利的實際生產環境,發揮一線科技人員的作用,實施產學研一體化,可以承擔生產需求較大的創新項目,同時以科技項目為載體,還為企業培養了技術人才;總結科學有效的機制,改善項目管理方法,提高管理水平,是油田井下作業科技項目更加有序、有效進行和成功的重要途徑。
本文作者:袁得芳 陳微熙 師成燦 楊霞 單位:中國石油青海油田公司井下作業公司研發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