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藝術鑒賞論文
高職類院校學前教育音樂專業學生鑒賞能力現狀
(一)音樂鑒賞能力課程設置不合理
高校課程設置的目標就是滿足社會的要求,為社會培養人才。但是目前在師資培養方面存在著很大的問題,課程設置與社會的實際要求脫節。即使隨著教育事業的發展,我國在基礎音樂方面有了一定的進步,但是在高職類院校尤其是學前音樂鑒賞能力課程這一方面的改革進度較慢。如今強調素質教育,更加強調音樂的特殊功能在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
(二)學生價值有偏差
通過調查研究發現,大部分的學生只是注重音樂的娛樂功能,他們認為音樂是用來放松自己的緊張情緒的,主要是為了消遣。所以,學生在選擇自己所聽的音樂時,就會選擇自己喜歡的風格,大部分的學生喜歡的是搖滾或是流行的歌曲,追求感官的刺激。對于那些古典含蓄而且有內涵的名曲就會有抵觸的情趣。比如在古典音樂鑒賞課上,大部分學生不是睡覺,就是看雜書。
(三)被動學習的態度
因為音樂鑒賞能力是一種無法定量測評的方法,所以很難對鑒賞能力進行考核。而且大部分學生在音樂鑒賞能力方面基礎薄弱,更不用說音樂素養。有的學生甚至對于基本的音樂常識都不清楚,對于音樂家和歌手都分不清。在學生們的眼中,課本中的音樂家離他們的生活太遙遠,所以學生對于古典音樂和民族音樂的學習都是被動的。再者,由于流行音樂的影響,許多學生更加喜歡流行音樂,對于學校中的音樂課程的學習處于被動狀態。
(四)缺少音樂氛圍的熏陶
父母和家庭對孩子的影響比教育的影響更大。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是孩子的第一個課堂。如果父母喜歡音樂,那么這種對音樂的愛也會影響到孩子。因此父母如果經常聽高雅的音樂,學生對于音樂的素養也會無形中提高。但是,大部分的父母忙于工作,而且有些父母很少會聽高雅的音樂, 他們更喜歡流行音樂,買CD 時也很隨意,不關心 CD 的質量,因此這些父母很少會考慮到 CD中的歌曲對孩子音樂素養的影響。
高職院校學前教育音樂專業學生音樂素養低下的原因分析
(一)老師缺乏積極性
由于藝術情操的培養是一種無形的東西,無法進行一個定量的衡量,這就導致有些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比較懈怠,不重視對學生音樂藝術情操的培養;另一方面,音樂藝術情操的培養要靠學生自身的領悟能力,不同的學生領悟能力也不同。雖然教師盡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卻發現學生沒有一點進步,于是失去了信心,疲于應付學生。
(二)老師對教學目標缺乏理解
由于高職類學前教育音樂專業的教師對于學生的培養還停留在傳統的模式上,重在提升學生的音樂技能和技巧,但是對于藝術熏陶方面的重視程度還不高。分析其主要原因,教師對于目前對學生的培養重點不是很明確,而且教學目標還存在一些誤解,最終導致的就是學生會音樂技巧,但是對于藝術情操的陶冶方面則是軟肋。
(三)音樂鑒賞方面缺乏創新
選擇音樂專業的學生大部分是出于對音樂的熱愛,但是到了真正的課堂,枯燥的教學模式和教學環境讓他們對音樂的熱情消減了一大半。教師在課堂上只是一遍又一遍地不斷重復那些傳統的古典音樂,要知道現在的學生追求的是新鮮和潮流,傳統模式的教學方法已經不再適應如今的學生。
(四)教學方法單一
對于藝術情操的培養,大部分教師認為這主要還是學生自己的理解和頓悟,所以他們在課堂上提供的就是傳統的樂曲,上課了就通過設備放給學生聽,但是學生是真聽了還是假聽了,教師不得而知。這種單一的教學方法已然不適應如今音樂教育的發展,應該被淘汰和廢棄,但是依舊還在高職類院校中沿用。
加強學生藝術鑒賞能力的培養
(一)加強師資力量的建設
社會的未來在教育,教育的未來在教師。只有擁有優秀的教師,才能夠培養出優秀的人才。由于音樂教育在目前高校中的地位比較低,所以要想加強音樂方面的建設,就需要提升音樂在眾多學科中的地位,需要加強音樂教師隊伍的力量。首先必須加強重視,尤其是領導的重視。領導是一個企業的領頭者,只有先引起他們的重視,才能提升音樂在眾多學科中的地位,真正實施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其次要尊重學生在音樂方面的造詣。不同的學生對音樂領悟力不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重視學生學習音樂的權利,形成一個學校重視教師、教師重視學生的氛圍。同時還可以應用先進的教學設備,將多媒體、電腦等現代技術運用到教學中,使學生在學習中能夠充分感受到音樂的氛圍。這就要求音樂教師也要加強現代技術方面的學習,而不是單純地教學生怎么唱歌。
(二)合理設置音樂鑒賞教學目標
新的課程設置在不斷地完善,但是音樂審美能力直接與音樂知識和音樂技能相關。因此,必須重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但是這還是有別于傳統音樂教學中的技能教育。傳統的技能教育過分地強化了技能的作用,依靠的是單純的音樂知識,造成的局面就是學生喜歡音樂但是討厭音樂課的尷尬局面。都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但音樂可以讓教師失去了興趣,學生又如何會學好音樂呢?所以,如今的音樂教育應該提倡的是一種融合式的教學,不僅僅是傳授音樂知識,而要將趣味性和審美性融合到教學中,讓學生在愉快而輕松的環境中全面掌握好音樂技能讓以學生為主體、老師為主導的教學模式替代傳統的音樂枯燥的理論知識,使學習變得輕松和愉快。
(三)因地制宜地創造音樂鑒賞的教學內容
對于音樂這門藝術的鑒賞能力,只有依靠對好的作品的鑒賞才能提升。 勇敢面對音樂課程的挑戰,對音樂教材進行適度的增加和刪減,采用開放式的教學模式,這樣不僅僅改變了學生以往對音樂課缺乏興趣的現象,而且還能在“流行”的音樂中學到大量的音樂知識,從而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學中,要把握好古典、流行和抒情等歌曲的特點,將優秀的作品融入到教學中,同時將教學寓于美、情、樂之中。根據學生的需求,關注學生的興趣點和音樂課程之間的聯系,將教材用好、用活,在提升學生鑒賞能力的同時也提高了教學水平。因此,音樂教材的編寫需要編寫者突出重點、因地制宜。讓學生喜愛音樂是一個目的,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在愛音樂的同時,能夠更加愿意學習音樂知識。最好的方法就是讓學生對教材產生濃厚的興趣,所以這對教材的編寫者來說是一個較高的挑戰。在教材中要盡量使用簡譜教材,在音樂的選擇中,要介紹音樂的背景,比如與音樂相關的歷史知識和文學知識,這樣能夠更好地促進學生對音樂的理解。另一方面,教師的地位不應該是傳統的作用———學生和教材之間的搬運工。教師可以將音樂知識運用到學生的實際生活中,比如可以舉行音樂大賽,鼓勵學生參加,學生肯定希望能夠在比賽中取得好的成績,教師可以利用學生的這一心理,在學生表演之后針對學生存在的問題提出誠懇的意見,這樣的指點會比課堂上的直接改正效果要好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