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法制教育論文
大學生法制教育的問題
近年來,高校治安、刑事案例數量在上升,復雜程度在增加。這種現狀引起了法律工作者和全社會的不斷關注。部分大學生對基本法律知識的知曉程度與其所受教育的水平是不相當的。知識是觀念的基礎,沒有足夠的法律知識的積累,就不可能形成法制觀念,已受到較高水平教育的大學生的法律知識水平卻不容樂觀。而且部分大學生的法律意識和法制觀念淡薄,不知道如何運用法律手段保護自身合法權益,甚至認為法律解決不了當前的社會問題。
對我國大學生法制教育途徑的完善
在已有的研究基礎上,筆者認為可以在以下幾個方面對大學生法制教育的途徑作進一步完善。
更新高校法制教育觀念。法制教育的價值在于倡導法治精神,它以確認法律的權威性和至上性、確認社會運行主要靠法律制度來規范與調節、培植法律信仰為核心,造就大批具有良好的法律素質的公民,來滿足法治社會的需要。目前法制教育要針對大學生的特點,強化學生主體的法律意識,引導大學生尊敬和崇尚法律,引導他們對有關的法律問題進行思考,立足解決學生法律信仰問題;構建一個屬于法制教育本身的體系完整且地位獨立的法制教育安排。
改革高校法制教育的教育方法。目前,高校開設的《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是大學生法制教育的主渠道。教師應注重對教學方法的改革,變單向灌輸方式教學為啟發教學,充分發揮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地位和作用,培養學生的學習自覺性。可采用案例教學法或是開放式教學;利用法庭向學生傳遞法律知識,把課堂搬到法庭;也可以請法官、律師等當教員,以案說法;還可以在校園里設置模擬法庭,讓學生自己來親身體驗法律訴訟程序,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完善高校法制教育的內容。高校不應當把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視為一門知識課,單純向學生傳授法律知識,而應當把它作為一門德育課,在傳授法律知識中滲透思想道德教育;廣泛開展對大學生的心理咨詢服務,建立健全大學生心理咨詢中心,聘請一些德高望重、具有實踐經驗的專家、學者,建立咨詢中心,積極開展心理咨詢活動,培養學生健康心理。
心理咨詢是法制教育的有效輔助形式,是德育工作的深層化、科學化。大學生心理尚不成熟,在學習、生活、戀愛中受到挫折后容易產生心理障礙,甚至導致精神疾病或違法犯罪。通過心理咨詢,可以有效地使大學生擺脫精神困境,避免不幸事件發生,促使他們身心健康發展。
引導大學生對法律素質進行自我完善。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認為外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條件,內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根本原因,對事物的發展起決定作用。內外因相結合,才會促成事物的變化發展。因此,要培育當代大學生的法律意識,作為當代大學生要積極發揮主觀能動性。
一方面,大學生應加強對基本法律知識的學習和掌握。另一方面,大學生要增強權利意識。只有這樣,才能促進大學生知行合一。(本文作者:喬玉華 華鋒 單位:河南師范大學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