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農村教育論文
作者:張寒平 單位:通化師范學院
中國傳統的大學教育體制與社會發展的需求不相接軌,學校相關專業的教育教學與社會發展的需求相背離,教育人才培養不能適應農村基礎教育的需求.尤其是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大部分學生從小生活條件優越,缺乏吃苦精神,對老邊窮地區及貧困農村的教育現狀缺乏認知及奉獻精神,畢業后普遍不愿意到農村貧困落后地區任教;同時本專業教育教學局限于課堂和書本,在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上,跟不上時發表展的步伐,對農村教育實際情況估計不足,缺少農村實踐教學經驗,而教學實踐工作一直是師范類院校的工作重點,近年來受諸多因素影響,高等師范院校存在重理論輕實踐,重知識傳授輕能力培養的現象,具體表現:首先,教育實習課時的安排較少,缺少系統指導性時間;其次,課時安排過于集中,接近于畢業學期,學生缺乏自我精雕細刻的心態;再者,實習地點分布面社會性較強,流于形式較多,實習學生上講臺實踐的機會少,缺少技能培養實踐真正的機會;這些都是走向教育崗位的不良隱患;在教學實踐上如何才能充分發揮實習教學的作用,既鍛煉學生的教學能力,又能對實習學校帶來新的活力和理念;在踐行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師范教育下鄉去”的倡議引領下,通化師范學院組織實施頂崗實習的活動,主要把師范學生培養放到實踐中,全面促進學生專業技能、思想素質和教學能力.
農村基礎教育落后尤其是基層農村合格師資的短缺,直接制約了貧困地區基礎教育事業的基本質量,使城鄉教育水平差距越拉越大,最終影響了當地經濟社會的全面協調發展.吉林省基礎教育師資短缺的矛盾,現階段主要集中在基層農村,而不是城鎮,今后相當一段時期內,矛盾的焦點仍然是農村合格師資的短缺.而像我院這樣層次的地方師范院校,相當一部分畢業生不愿意到農村任教,使農村教育師資短缺的矛盾難以得到有效解決,目前,農村希望小學教師凸顯老齡化、缺少專業性;個別學校教師身兼數職,不僅擔任班主任,還要承擔音樂、美術、體育等學科的教學;近幾年,教學負擔很重,很難保證教學質量.雖然有特崗教師的“三支一服”的大學生加入,在偏遠地區仍面臨著教師年齡結構性不合理,整體素質偏低的矛盾;制約農村基礎教育的發展.農村希望小學師資隊伍的現狀仍是頂崗實習支教活動的立足點切入點.針對查找到的問題,學院借鑒陶行知“實踐教育理論精髓,堅持“師范教育下鄉去”的方向,把辦學指導思想確立為:“培養師范生具有應用型、實踐性人才,具有初等學校教師應有的專業知識、綜合文化素養和熟練地教師技能,愿意到艱苦的農村地區獻身,為農村基礎教育事業培養合格教師和高素質人才”,全方位啟動了高校實踐教學的綜合改革.
學院在積極深化校內教學改革、保證教學質量的基礎上,組織本科生用四個學期在校學習,打扎實自身學科的理論知識,利用一年里上半年到貧困地區頂崗支教兼實習.下半年里把支教過程中的問題帶回學校消化提高.學院以期通過探索師范教育的創新模式,破解長期困擾高校辦學與社會實際結合不緊密、為地方基礎教育發展服務貢獻不大的難題.頂崗實習支教促進了農村教育事業的發展,開啟了農村學校因師資短缺造成的學科開設不全的局面,為農村教學注入了新鮮的血液,同時,參加頂崗實習支教的學生也得到了很大的收獲,不論是意志品德、教學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提升,為將來走向教師崗位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實習生與奮戰在農村教學一線的教師相互學習,共同進步,實習生從農村教師身上學到了教育事業的奉獻精神和嚴謹謙虛的工作作風,農村教師身處偏僻的農村,實習生為他們帶去了新的教學理念、新的教學方法及年輕人特有的朝氣,給農村孩子送去了新的知識,開拓了新的視野,有效的提高了自身的工作質量和效率,充實了課堂內容.學院于2009年開始,啟動本科生扶貧頂崗實習支教,每年組織兩批,每批50余人,農村學校扶貧頂崗實習支教,促進城鄉教育均衡發展,推動國家基礎教育的健康發展.
通化師范學院十年來開展扶貧頂崗實習支教,在深化師范院校教學改革、幫助貧困地區教師隊伍建設、促進城鄉教育均衡發展方面,收到了較好成效,初步實現了開展扶貧頂崗實習支教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主要表現在:受援縣市教育行政部門和多數受援學校都反映,過去一些偏遠山區學校連具有初中學歷的代教都難以請到,不少學校連語文、數學、外語等規定課程都開設不全,音、體、美教學更是近乎空白,根本談不上提高教學質量.通化師范學院長期真心扶貧支教,不給基層增加負擔,學生到崗后克服了貧困農村生活清苦等一系列困難,安心工作,敬業奉獻,熱血青年那種可貴的精神風貌激活了基層教育,直接提升了當地基礎教育水平,帶動了全縣的教育教學改革,乃至干部群眾工作作風、生活方式的轉變,使校風校貌和村風村貌都發生了喜人變化.廣大農民群眾這一最實在的群體,脫貧致富和望子成龍是他們最迫切的愿望.由于切身感受到了扶貧頂崗實習支教帶來的積極變化,因此對扶貧頂崗實習支教十分歡迎,紛紛把自己輟學的孩子送回到了學校.每當扶貧頂崗實習支教學生離村返校時,干部群眾依依不舍地送別,強烈要求再多派些扶貧頂崗實習支教學生,頂崗實習支教的教學時間加長,以保證課程的完整性.
對高等師范院校來說,頂崗實習支教活動把社會實踐作為試金石,增強了學生的教學實踐能力、對于學科專業人才培養的有一定的針對性和服務于社會的適應性.師范教育要改革,并以改革來推進高素質師資人才的培養.但先決條件是,不能以降低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質量為代價,相反要更好的促進高師教學質量的提升,十年來,學院針對偏遠農村基礎教育和地方社會發展的實際情況,認真做好教學體制改革,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在此基礎上實施頂崗實習支教活動,為學生將來走向工作崗位打下良好的基礎.大學生到農村學校承擔普通教師的教育教學任務,獨立到班級授課,同時參與班級管理、課外文化活動及指導等工作,學生在完整地代完一個學期的課以后,了解農村學校教育教學的各個環節,提高了教師教學技能和綜合能力.尤其是學生在實習實踐中發現教學存在的問題,因此,返校后,學生們能夠針對于某方面的問題進行思考并加以改進,以畢業論文或調查報告的形式進行表達,普遍提高了綜合素質、教師教學技能和班級的管理能力.不少畢業生受益于頂崗實習支教活動的鍛煉,教師基礎素質和教學實踐能力要遠遠高于沒有經過鍛煉的學生,因此在激烈的就業競爭中脫穎而出,更快地進入職業教師角色,成為扎根山老貧困地區教育事業的骨干.對廣大學生來說,頂崗實習支教開辟了實踐教學的新理念,學生可以親身去了解貧困地區教育現狀,體驗學校課堂教育以外的教育情況,經過農村實踐教學的感受,增進對農村地區農村教育的真情實感,有改變農村教育落后現狀的決心,從根本上通過艱苦條件的磨礪,可以培養學生的吃苦耐勞精神,從中所受到的砥勵,使他們一生都受益無窮.德育從本質上講是一種實踐過程.陶行知先生曾經說過“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大學生們用自己的青春實現著自己的理想,同時,也實現了許多農村孩子們的夢想,感受農村條件的艱苦和基礎教育的落后,感受農民對先進教育的渴望和對他們奉獻精神的肯定,在實踐中培養了愛心,升華了情操,錘煉了意志,實現了道德和人格的完善,體會到了人生價值,這本身就是實實在在、入情入理的師德升華.雖然只有短短一個學期到支教活動,但這是大學校園和課堂上三年、四年甚至更長時間都很難實現的教育目標,這會成為他們一生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