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基礎教育論文
作者:袁同凱 單位:南開大學
所有注冊的學生必須完成小學教育,除了那些已經得到充分照顧卻仍然不能讀書的身體或大腦有缺陷的孩子之外,在14歲之前,他們應該繼續讀書,做到不輟學、不退學。[2](P269)法令還規定,在小學教育階段學校所有服務都是免費的。近年來,老撾政府開始把教育工作的重點放到了初中義務教育階段。到2015年,老撾將會全面實現小學義務教育,到時候初中教育就會有充裕的生源,因此,政府必須要把教育工作重點轉移到初中教育階段。據老撾政府統計,在初中教育階段,學生入學率由2000年的23%提高到2005年的28%。值得指出的是,女童的入學率明顯提高,在所有教育階段基本實現性別平等。2005年的男女性別平衡指數為1.02,這表明女性的入學率高于男性,而且在高中階段,性別平衡指數會更高。雖然女生的入學率有所提高,但與東南亞其他國家相比,老撾學校教育的整體入學率依舊很低,特別在初中和高中階段。同時,15歲以上女性的識字率在最近十幾年間有了顯著提高,尤其是農村地區女性的識字率大大提高,如1995年她們的識字率為47.9%,2005年提高到了63.2%。盡管如此,與周邊國家相比,老撾全民的識字率依舊比較低,為提高全民的教育水平,老撾政府任重道遠。值得注意的是,老撾不同族群之間的入學率的差距也越來越大:泰-老語族的小學入學率為76%,孟-高棉語族為49%,苗-瑤語族為47%,藏-緬語族為35%。[3]這與教育資源配置尤其是師資力量的分配、各群體所處的地理環境、各族群自身的歷史文化傳統以及他們對學校教育的群體態度等主客觀因素密切關聯。
基礎教育改革的主要舉措和內容
老撾政府出臺了一系列規劃、法令和政策以促進社會經濟發展,其中包括一些重要的基礎教育改革政策。《全民教育法案》(EducationForAll,2003-2015)。為響應2000年的達喀爾宣言(theDakarFrameworkofAction),2004年12月老撾政府內閣會議通過了《全民教育法案》(theNationalEduca-tionForAllActionPlan)。在這個法案中,一個最重要的舉措就是把普通教育體制由原來的11年制(5+3+3)改為12年制(5+4+3),在初中階段多加了一個學年,以加強初中階段的知識基礎。[4]作為政府政策與策略框架的一部分,《全民教育法案》中明確規定了基礎教育的范疇,包括學前幼兒教育與發展、小學教育、初中教育、青少年與成人掃盲、殘疾人技藝培訓等;此外還涉及諸如女童教育、艾滋病防御、特困兒童資助等發展項目。[5]需要特別說明的是,2005年3月老撾總理簽署了69號總理令,委托老撾教育部牽頭由其他部委協同共同實施和完成《全民教育法案》確立的目標。同時,還成立了由副總理親自掛帥的全民教育法案規劃委員會。[5]但問題是,老撾政府并沒有設立專門的經費來支持這個規劃項目的具體實施。也就是說,中央政府只是給了政策,項目實施所需的經費則由教育部自己想辦法,或從常規教育發展項目經費中支付。因為沒有經費支持,到目前為止,也沒有任何機構或部門對全民教育法案進行監管和評估。國家教育體制改革戰略(NationalEducationSystemReformStrategy2006-2015)。2006年3月,老撾政府頒發了具有指導性意義的“國家教育體制改革法案”,該法案主要包括以下六方面:(1)國家教育體制改革戰略旨在發展人力資源以滿足國家經濟發展的戰略需求以及與國際接軌的需求。(2)教育改革應該重點改革教育結構。(3)為保證教育持續穩定發展,全社會應該參與到國家教育體制改革戰略中來。(4)國家教育體制改革戰略應該拓寬全民的知識生活,保護民族傳統與文化,弘揚全民團結精神。(5)國家教育體制改革戰略應該拓寬全民接受教育的機會,提高全民素質,改善人民生活條件。(6)國家教育體制改革戰略應該提高教師的社會地位,形成全社會尊師重教的良好風氣。[5]
自老撾實行市場經濟以來,其教育體制明顯地不能適應社會經濟的發展,教師的社會地位和激勵機制還不足以讓教師們全身心地投入到國家的教育事業之中去。國家教育體制改革戰略旨在逐漸改革與完善現有的教育體制,促進經濟發展,進而促進社會的發展和人的發展。在教育改革過程中,老撾教育部認識到老撾的教育體系依舊缺乏能夠指導教育系統協調發展的有效政策與規劃。為了在2015年全面實現《全民教育法案》確立的宏大目標,老撾政府面臨著包括發展高中教育、技術教育、職業教育以及高等教育等一系列新的挑戰。為此,老撾教育部在亞洲開發銀行(AsianDevelopmentBank)的指導下,制定出2020年老撾教育發展綱要,并在亞洲開發銀行的協助下貫徹落實該發展綱要。作為貫徹落實這個發展框架的中介,亞洲開發銀行重點資助基礎教育發展項目,這些項目以教育部門的短期和中期改革為目標,力求實現:增加初中教育的入學機會(如增加和改善學校基礎設施,以滿足初中生入學的需求);提高初中階段的教育質量(如把普通教育體制由原來的11年制(5+3+3)改為12年制(5+4+3),在初中階段多加了一個學年,以加強和提高初中階段的教育質量;加強教師培訓等);加強中央及地方教育機構的行政與管理能力的培養和建設。[6]提高基礎教育質量是老撾基礎教育改革的核心內容之一。如在“第六個國家社會經濟發展規劃(TheSixthNationalSocioEconomicDevelopmentPlan2006-2010)”中確立教育發展的主要目標之一是,為滿足國家社會經濟的發展,必須大力發展人力資源,消除貧困,全面提高國民教育素質,集中精力抓好平等入學、教育質量以及教育管理等問題,為國家的社會經濟建設培養大批有知識的、高素質的人才。[5]
為此,老撾政府在全面實施小學義務教育政策的同時,著力發展其它階段的學校教育,特別關注少數民族及弱勢群體的學校教育發展,如為少數民族兒童提供更多接受正規教育的機會,有意識地培養少數民族師范生,使他們畢業后回到自己的家鄉擔任小學教師。根據《2005~2006年教育發展計劃實施報告》[7](P4-5),少數民族教育發展項目的總體目標,一是擴大少數民族接受教育的機會;二是提高少數民族地區的教育質量;三是繼續推進少數民族地區的掃盲運動,重點對象是那些沒有機會讀書的鄉村婦女;四是提高教學質量,尤其是中學的教學質量;五是繼續在少數民族地區改建和新建小學和中學校舍;六是支持和擴充私立教育,鼓勵更多的人投資創辦私立中學和職業學校;七是繼續完善少數民族地區鄉村教育的監督與管理體制,不斷改善教師的待遇。需要強調的是,目前地方政府,比如壟南塔省政府,在許多方面試圖改善少數民族村寨的學校教育,但從本人調查過的十余所小學看,政府卻沒有向這些學校投入多少教育經費。而像亞洲開發銀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聯合國兒童基金會、歐盟等一些國際組織,卻在幫助少數民族村寨籌建新校舍、投資一些教育發展項目和資助少數民族兒童讀書。在本人所訪問過的11所小學中,有6所是由亞洲開發銀行和歐盟資助修建的,而且這些校舍也是Lantan山區最好的校舍。[8](P55)近年來,雖然老撾的學校教育得到了長足發展,但距老撾《全民教育法案》確立的目標還有相當大的距離。自2002年以來,老撾教育部在世界銀行的幫助下,開始把《全民教育法案》作為一項具有戰略意義的發展規劃實施,[9]同時還出臺了一系列有關教師培訓與教師管理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