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經濟文化論文
作者:李建民 封延會 單位:山東理工大學經濟學院 山東理工大學法學院
經濟發展本質上是一種文化過程,作為人類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經濟文化直接影響經濟政策實施與經濟增長質量提升。目前我國科技與經濟發展不協調現象說明,我們的經濟文化還存在許多誤區。為了增強發展的可持續性,有必要對當前的經濟文化進行系統反思。所謂經濟文化,既是指在經濟行為中體現出來的心理結構、思想意識、價值觀念及行為模式[1],同時也是在長期實踐中所形成的在創新、創業、合作與競爭等經濟問題上的基本價值觀[2]。因此,經濟文化談論的并不僅僅是經濟問題,對科技的關注也應該成為經濟文化研究的核心內容之一。在分析當前中國經濟文化問題時,自然離不開對經濟與科技關系問題的研究。
一、中國在科技與經濟關系處理上的成就與問題
經濟文化與經濟發展的動力有關[3]。在分析科技與經濟關系時,我們需要將重點放在不同經濟文化理念下經濟發展的動力結構上,即經濟發展是以資本、勞動、資源、制度、技術哪類為主的問題。
(一)成就簡述
從這些年中國的發展來看,在科技與經濟關系的處理上,我們取得了相當大的成就。這種成就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一是體現在發展理念的轉變上。20世紀80年代,為了縮小我國與世界科技水平的差距,加速經濟增長,我們利用巨大的國內市場優勢和世界產業結構調整的有利時機,提出了“以市場換技術”的科技戰略,大力引進國外先進技術,我國生產技術水平與生產能力有了顯著提升。現在,我國數百種工業品的產量居世界首位。繼20世紀80年代提出經濟發展要依靠科學技術、科學技術要面向經濟建設這一任務后,1995年又提出了科教興國戰略,強調經濟增長方式轉變;進入21世紀后,面對國際科技、經濟競爭的加劇,2001年起,國家開始調整科技發展戰略,適時提出科技自主創新戰略,大力謀劃創新型國家建設:2006年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出臺,并公布了詳細的配套政策;2008年國家知識產權戰略頒布,強調自主知識產權對我國未來經濟增長的重要性。這些舉措,極大地推進了有助于科技自主創新能力提升的社會文化氛圍的形成。正因為如此,改革開放以來,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推動作用顯著,在經濟增長的同時我國科技水平也得到了快速提升。應該說,在科技與經濟協調發展,依靠科技進步提升經濟增長質量問題上,我們的理念轉變已經完成。
二是體現在科技發展所需要的投入不斷增加。在理念轉變作用下,我們對經濟文化的時代性特征認識日漸清晰,科技投入不斷增加。2001年我國已經進入科技起飛階段(R&D強度達到1%)。2010年第二次全國科學研究與試驗發展(R&D)資源清查主要數據公報顯示,2009年全國R&D人員318.4萬人;全國R&D總經費5802.1億元,是2000年的6.5倍,年平均增長23.0%;R&D經費占當年國內生產總值(GDP)的1.70%,比2000年提高了0.8個百分點。目前我國企業研發投入占全社會研發投入總額的比重與日本相差無幾,這說明,以企業為主體的科技創新體系已經初步形成。正是出于對形勢的科學判斷,我們才提出了新型工業化道路這個命題,從而使我國科技與經濟關系的處理帶有了鮮明的經濟文化時代特色。
(二)存在的問題
盡管我國在科技與經濟協調問題上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問題依然存在,科技短缺情況依然嚴重。
一是研發強度有差距。2001年通過的“十五”規劃要求,研發強度到2005年要達到1.5%以上,但實際上,這一目標到“十一五”中期的2008年才實現。目前,全國統計的R&D強度達到1.70%,但是高于這一比例的省份僅有北京、天津、上海、陜西、江蘇、浙江6個省市。一些經濟大省如廣東、山東、遼寧等都沒有達到這個標準,說明我國還未真正走上依靠技術進步推動經濟增長的軌道。
二是自主技術少。我國是世界貿易大國,經濟增長對外貿的依存度很高。不過在出口產品中,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自主品牌的比重很低,還不足10%[4];特別是,在發達國家科技管制不斷強化的今天,盡管國家層面上形成了對自主科技的高度需求,但在微觀層面,企業往往是從短期的投入產出比角度思考問題,從而導致我國經濟增長的動力源泉主要還是依靠資本、勞動力和資源等生產要素的投入,科技進步的貢獻率不高。
三是自主創新理念上的差距依然存在。為了保持政策的延續性,根據世界科技發展趨勢,在科技戰略轉變的過程中,我們將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引進吸收開發再創新作為自主創新的三個內涵,后來又明確,外資企業可以視為中國制造的一部分。這在某種程度上是對過去跟蹤模仿政策的一種延續。作為經濟發展與科技創新的主體,企業基于利潤考慮,很難將工夫放在原始創新上,從而導致中國自主創新的質量大打折扣。
四是科技創新質量低。中國還沒有走向價值增長之路,依然是粗放型的數量型增長模式。以我國高速鐵路發展為例,國人將之視為中國經濟增長質量提升與科技進步的標志性工程,但國外對我國高鐵技術的質疑不斷出現。盡管中國方面表示,高鐵技術是我們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但同時也承認,為了引進這些現有技術,我們支付了大量的專利費。中國現在每年申請與授權專利構成中,發明專利比重與發達國家差距較大提醒我們,我國科技自主創新的質量還很低。
五是地方政府與企業的戰略意識欠缺。中國經濟總量已經位居世界第二,但面臨嚴重的資源、環境約束。按照西方大國科技、經濟發展的歷史,我們應該利用這個壓力,實現科技水平的飛速提升。而且,為了應對國際氣候變化,中國政府已經向國際社會承諾了明確的二氧化碳減排目標,從而為我國技術進步找到了一個新的切入點。然而,2010年下半年部分地區出現的拉閘限電現象說明,地方政府與企業并沒有真正意識到科技進步對經濟長期增長的重要意義,對經濟增長動力源泉的關注中,缺乏對經濟文化時代特性的感悟。
二、經濟文化視野下的科技與經濟不協調原因分析
人在以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為目標的經濟活動中需要不斷地做出理性判斷和選擇。由于人總是處于一定的經濟文化環境中,這樣的判斷與選擇不可能擺脫諸如價值觀、傳統習俗、社會心理等文化因素的影響[3]。從經濟文化視角看,我國科技與經濟關系處理上存在的問題由以下原因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