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成人職業教育論文
本文作者:王洪亮 單位:商丘師范學院
中共中央關于“十一五”規劃的建議強調:大力發展縣域經濟,加強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引導富余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和城鎮有序轉移,帶動鄉鎮企業和小城鎮發展。為此我國也確定了“十一五”期間農民教育發展目標:一是以培養新型農民為重點,大力開展農民科技培訓;二是培養技能型人才為重點,大力推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三是以培養農村實用人才為重點,組織實施“百萬中專生計劃”。然而,目前我國農村成人職業技術教育相當滯后,致使農業勞動力素質普遍不高,文化素養、職業技能、觀念意識等遠不能適應農村經濟發展的需要。因此加大農村教育投入,擴大農村職業技術教育規模,通過市、縣、鄉三級職業教育網絡,促進農村勞動力整體素質的提高和富余勞動力的轉移,是“十一五”期間農村成人職業技術教育的重點。如何促進農村成人職業技術教育的發展。
一、提高認識,更新觀念
農業要發展,科技是關鍵,人才是基礎。農業人才的培養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關鍵,要充分認識到農村成人職業教育的重要性。
其一,農村成人職業技術教育是實施科教興農戰略、促進農業經濟發展的杠桿。改革開放以來,經濟落后地區的決策者和經營者們熱衷于加大投入、多上項目、增添設備、增加人員等以擴大外延的形式來發展農業生產,沒有把經濟建設轉移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在買方市場的今天,你如果不能生產出科技含量較高并且物美價廉的產品是沒有出路的。想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唯一的途徑就是通過農村成人的職業技術教育,把農業科學技術送到千家萬戶,為農村經濟發展打下一個堅實的基礎。
其二,農村成人職業技術教育是將農業科學技術轉化成直接生產力的中間環節。馬克思曾論斷科學技術是生產力,鄧小平也提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但科技轉化為生產力是有一個必要條件的,即只有科學技術被人們掌握之后才能成為直接的生產力。而科學技術在沒有被更多的人掌握之前它只是作為意識形態的東西而存在,也就是說從科學技術到生產力形成,中間有個物化過程,這個物化過程就是教育。通過教育把一定的科學技術傳授給勞動者,再由勞動者把科學技術直接運用于生產領域,這樣,科學技術才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我國每年有’&&&多項農業科技成果問世,推廣運用的僅占左右,形成規模的不足,這些非常寶貴的農業資源利用率卻是十分低下,成果轉化率不高。實踐證明農業科技成果只有被億萬農民所掌握,才能提高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率,進而形成規模效益。為此,必須大力發展農村成人的職業技術教育,有效提高農民接受與掌握科技的基本素質和能力,加快農業科技知識的創新、傳播和應用,以促進農業經濟的發展。
其三,農村成人教育是農業勞動力再生產的重要手段,它可以把潛在的勞動力轉化成現實的勞動力。傳統的農業生產是小農生產,它的特點是科技含量低、生產力水平低、生產效率低。它的生產形式也主要是勞動力密集型的,對勞動者素質的質量要求不高。這種生產形式充其量只能解決人們的溫飽問題。只有通過農村的成人教育,用科學知識武裝農民的頭腦,提高他們的科技意識和創新能力,才能使他們成為高科技農業生產的現實的勞動力。從另外一個角度說,通過農村成人教育提高勞動者素質,進而提高生產效率,生產效率的提高帶來的是農業勞動力的剩余,再通過其他就業途徑,使剩余勞動力向其他產業轉移,以促進經濟的高度發展,這無疑是勞動力的一種再生產。
二、堅持“三實”“二全”“一活”的辦學原則
農村成人的職業技術教育在農村經濟建設中要想真正發揮其自身的功能作用,就必須堅持“實際,實用,實效”的三實原則。所謂“實際”簡言之就是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我國農業經濟發展不平衡,各地經濟條件也相差甚遠,不同地區應從本地實際情況出發,無論從辦學體制還是到教學內容都應辦出具有個性的、并切實為地方經濟發展服務的特色學校來。這就要求各級政府及成人教育行政部門,本著一切從實際出發原則,切實做好農村成人教育工作,為我國農村經濟的高速發展、全面實現小康社會奠定人力基礎。所謂“實用”它涵蓋了兩層含義:一是教學內容能切實為地方經濟發展之所需;二是突出教學上的實踐環節,重在實用技術的培養,真正使農民在獲得某些知識與技能之后有立竿見影之效。所謂“實效”即成人職業教育應在實現經濟效益的同時,兼具社會效益。要貫徹好“三實”原則必須:一要以勞動力市場對人才需求為依據,確定農村成人職業教育的專業取向;二要深入企業、農村、田間地頭,了解企業經營者、管理者及農民對科學技術的需求,從而能針對性的開展決策、管理、操作等層面的崗位培訓和農副業的應用技術、技能傳授,使我們的農教活動能給廣大群眾帶來更多的實惠。
所謂“兩全”:其一,是指受教育對象的全面性、多層次性。農業勞動力結構復雜,構建合理的成人教育結構是實施全員教育的關鍵。筆者認為要按照三個層次分門別類進行教育:第一層次是農村成人教育的專職教師,他們是農業科學技術到農民之間的橋梁,他們擔負著對農民的知識與技術的普及與提高的使命。隨著農業科學的不斷發展,他們更要不斷接受教育,以便把最新農業科技成果送到農民手中。第二層次是受過高等教育的農業科技人員和農業管理干部,他們更應該接受知識更新教育。第三層次是農、林、牧、副各行各業的從業人員,包括剛走出校門的青年一代,根據不同行業的不同要求,分門別類的進行培養,只有這樣才能造就出數以億計的高素質的農業勞動者和數以千萬計的高素質的專門人才。其二,是指農村成人教育內容的全面性。教育對象的多層次性決定了教育內容的多樣性,從總體看一個高素質的農業勞動者,單靠某一方面素質的提高是不夠的。一個新型的農民,不單要有相應的文化知識,更要有過硬的專業知識,還要有較高的政治思想覺悟,良好的公民意識、社會生活常識以及一定的創新能力。所以單純的把農村成人教育看作是簡單的掃盲教育是非常狹隘的。從另外一個角度看,今天的農村已不再是計劃經濟時期的整齊劃一的產業結構與生產方式,而是在市場調節下,在經濟杠桿的支配下,充分發揮勞動者才能的自主農業。因此不同層次的人有他們自己特殊的知識需求,這就對農村成人的職業技術教育在內容上提出更加廣泛的要求。“一活”是指教學方法與組織形式的靈活多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