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婦產科論文
作者:湯紅娟 單位:江蘇省宜興市張渚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婦產科生殖器感染類型分析對于患者的感染原因,患者依據國家衛生部(2001)所發布的2號文件《醫院感染診斷標準(試行)》,細菌鑒定采用法國生物梅里埃公司VITEK-32系統及其配套試劑,依照其說明書進行操作。通過對兩組患者的生殖器病原真菌檢出結果分析如下:兩組中均為白念珠菌感染患者最多,其余依次為近平滑念珠菌、光滑念珠菌、熱帶念珠菌及克柔念珠菌,兩組間的真菌檢出結果無顯著統計學差異(P>0.05),具體如表1。
患者的臨床治療與護理方式研究對照組31例患者行婦產科圍手術期的常規基礎護理;研究組33例患者則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針對婦產科患者的生殖器感染特征采取了綜合式護理具體措施如下。
入院初印象婦產科患者往往會產生過度緊張的情緒,這主要是由于自身身體的變化以及對于陌生環境的本能恐懼及結果不確定性的擔憂,如此負面情緒會為手術效果及感染風險造成影響。為了有效消除負面情緒的影響,護理人員必須在入院第一時間與患者進行積極主動的溝通,將病房環境、注意事項、可能的情況及恢復點等進行主動介紹,與患者建立良好互動關系的同時消除患者的負面心理。同時對于可能涉及到的檢驗項目應該交由責任護士提前告知其檢查意義,獲取患者的信任及配合。
衛生指導生殖器感染的患者,一般不宜實行坐浴避免上行感染。對于生殖器應盡量避免與物體接觸且必須保持清潔,外陰部保持干燥。患者在住院期間應對貼身衣物進行清潔處理,每日內褲必須經“84”消毒液浸泡消毒或洗后太陽晾干。
產后生活習慣培養為了促進產后子宮的自我修復,護理人員對于分娩后產婦應鼓勵由其家屬陪伴盡早下床進行適宜運動量的活動。另外在飲食方面應注重營養與類型兩方面的搭配,避免因飲食配比不當導致的低蛋白血癥、貧血,最為合理的飲食應是高蛋白、高維生素、高鈣、低脂、易于消化的食品。
新生兒護理新生兒在出生第一時間便由護士進行口腔、鼻腔羊水及分泌物的清理,并對皮膚黏膜進行清洗檢查,重點監測新生兒的咽部、陰莖包皮、外陰、大小陰唇處是否有感染病灶。另外對于新生兒表現方面有無聲音嘶啞、呼吸困難、喘鳴、喉頭瘤等癥狀。為了避免交叉感染,護理人員與產婦在接觸新生兒前務必使用濃度為0.1%的新潔爾滅進行皮膚消毒。
規范使用預防性抗生素對于必要抗生素的使用,需要遵從適時以及適量的原則,而且必須在使用抗生素前確認患者無皮試過敏現象。
針對性感染護理為預防來自醫生及醫療器械的感染,必須嚴格遵從醫院的清潔消毒規定對醫生及器械進行消除處理方可使用。對于導尿管也需要定期更換并保持外陰清潔。
統計學方法所得數據均采用SPSS15.00軟件包進行統計處理,數據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組間比較進行t檢驗,計數資料進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護理效果研究對于經兩種不同治療護理方式下患者產后的感染率對比發現,對照組31例患者中仍有18例存在生殖器感染(58.1%),顯著高于研究組的33例中的9例(27.3%),兩者相比具備統計學差異(P<0.05)。在產褥病的發病率方面,對照組有7例(22.6%)顯著多于研究組的2例(6.1%)。
新生兒狀況對比兩組患者的新生兒均未發生早產、死產、畸形兒的情況。對其觀察3周后,研究組新生兒未見HSV感染表現,而對照組有3例新生兒有HSV感染臨床表現,轉新生兒科處理。
對于生殖器感染來說,其會帶來非特異性陰道炎、滴蟲性陰道炎、霉菌性陰道炎、淋菌性陰道炎、非淋菌性陰道炎、尖銳濕疣、衣原體支原體、弓形體等感染方式,這不但會影響女性患者身體健康,還會給家庭生活質量及社會和諧帶來隱患[3]。而婦產科患者作為特殊群體會具備區別于其它患者的顯著特點,對婦產科患者的感染控制效果將會直接影響到產褥病率及術后感染率,嚴重的說,對于婦產科感染控制不力會直接威脅到孕婦及新生兒生命安全。
由于統計結果顯示院內感染的發生比例近四成是由于不恰當護理操作或護理管理所導致的,因此探討如何從護理工作細化優化方面展開針對性改進,從而有效幫助孕婦順利生產有著重要的臨床價值[4]。本文通過對2009年7月~2011年6月間婦產科所收治的33例婦產科生殖器感染患者與同期的31例患者進行了護理方式的對比,發現對照組31例患者中仍有18例存在生殖器感染(58.1%),顯著高于研究組的33例中的9例(27.3%),在產褥病的發病率方面,對照組有7例(22.6%)顯著多于研究組的2例(6.1%)。而在新生兒狀況對比顯示,觀察3周后,研究組新生兒未見HSV感染表現,而對照組有3例新生兒有HSV感染臨床表現。
綜上,支原體、衣原體感染所致的生殖道炎會引發陰道、宮頸、輸卵管等生殖器感染,造成患者不孕、異位妊娠或不良妊娠結果,這都會通過胎盤感染胎兒,致使新生兒出現肺炎、腦膜炎、敗血癥等疾患。對于婦產科生殖器感染患者護理,應遵從入院指導、衛生指導、產后生活習慣培養、新生兒護理、規范使用預防性抗生素、針對性感染護理在內的綜合護理方式,并對醫務人員進行抗感染的相應培訓,自覺遵守無菌操作并注重病房環境的保持,提高患者的分娩質量及抗感染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