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病理學論文
作者:趙時梅 單位:柳州醫學高等專科學校
隨著醫學科學的進步、醫學模式的轉變和醫療市場的發展,醫學生不僅要掌握醫學專業知識,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和高度的責任心,而且還應具備各方面素質,成為綜合性醫學人才。相關資料表明[1],醫學生中自學能力差者占30%,文字表達能力差者占65%,信息處理能力差者占60%,創新精神與科學氣質差者占80%,無課外閱讀習慣者占90%,這顯然不是21世紀所需要的具有全面素質的人才。所以,教師必須把傳授系統知識為主要目的的舊觀念,轉變為以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為中心的新觀念,要注重培養醫學生綜合技能,培養他們如何進行科學思維及廣泛應用知識的能力。然而,沒有高素質的教師,不可能培養出高素質的學生,身教重于言教。如果教師具有較高的素質,就會對學生產生積極的影響,就能在教學實踐中影響學生的思想品格、啟迪學生的智慧、激發學生的情感、影響學生的個性、塑造學生的人格。天津大學宗文舉等[2]對學生的調查顯示,學生希望的教師“應該具有一個健全的人格,一副能夠鼓動人心的口才,豐富的人文社科知識和專業知識,有一顆熱情的心、年青的心,有著溫和的性格及強烈的責任心等”。因此,教師在轉變教學觀念的同時應注重提高自身素質,在履行教師職責時更好地、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綜合技能。
病理學實踐課是培養醫學生操作技能和綜合能力的重要環節。如何通過實踐教學使同學們更好地掌握病理學知識,全面提高學生綜合技能,筆者采取了以下操作方式。
設計觀察指標,培養學生觀察能力認識來源于實踐,病理學具有很強的直觀性和實踐性,學生既要重視理論知識學習,也要重視實物標本的觀察,只有以理論知識為指導,才能懂得形態改變的實質[3]。為了使學生對形態結構獲得感性認識,加強對所學理論內容的理解,學會觀察大體標本成為病理實驗課教學中的一個重點。在長期的教學中我們發現,由于學生們在醫學學習生涯中,病理學是他們接觸疾病的第一門課程,之前學習的都是正常的生理功能和組織解剖結構,再者,我們給同學們呈現的大體標本均經過10%福爾馬林液長期浸泡,顏色、質地都會不同程度地發生一些變化,故而同學們乍一看到這些大體標本,很茫然,不知從何看起。對此,筆者在實踐課伊始,即告知學生:經過10%福爾馬林液浸泡的標本,較新鮮組織顏色變淺、體積稍小、質地變硬,出血灶則變黑,并制定精確、客觀指標,使學生直接按具體的指標去觀察。這些指標的設置,給學生建立了一個觀察思路,消除學生觀察標本時無處下手的困惑,降低了觀察的難度,激發了學生的觀察興趣,從而培養、提高了學生的觀察能力。
采用類比式教學,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在病理實驗課堂中,為了培養提高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筆者采用類比式教學法,即把相同或相似的病變標本放在一起比較其異同點[4]。比如把胃潰瘍病和潰瘍型胃癌標本同時呈現給學生,引導其用所學過的知識分析二者相似不相同的變化。經分析得知:由于幽門螺桿菌感染,或胃酸分泌增加,或神經-內分泌功能失調,可導致胃黏膜缺血、壞死,從而形成潰瘍,此潰瘍呈圓形或橢圓形,邊緣整齊、底部平坦。由于胃蠕動的方向性,可見潰瘍賁門側較深,幽門側較淺。又由于潰瘍有瘢痕形成,牽拉周圍黏膜組織,使周圍黏膜皺襞向潰瘍集中。而潰瘍型胃癌則因癌組織部分壞死脫落形成潰瘍,此潰瘍不規則,比較淺,底部凹凸不平。由于癌組織浸潤生長,常破壞血管,故常見癌腫及周圍黏膜繼發性出血。再比如:把2個鼻息肉的標本展示給同學,一個標本顏色灰白,質地較硬,而另一個標本則色白有光澤,質地稍軟,切面見囊狀結構。讓同學們分析解釋同一種病為什么表現出不同的外觀質地?經分析,同學更深切地體會到疾病變化的多樣性。二者同為一種疾病,都為增生性炎癥,但增生的細胞不同,其表現形式也不一樣。經此訓練,既讓學生對課堂理論知識從機械記憶轉變為記憶性理解,又培養了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采用“問題”引導式教學,培養學生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隨著“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建立,今后護理工作不單純是打針發藥,更重要的是觀察患者的病情變化,制定出相應的臨床護理措施,配合醫生做好心理治療及預防工作。鑒于此,在實踐教學中,我們常采用設置問題的方式,啟發學生應用所學知識來解決問題。如:給學生展示一個肺動脈血栓栓塞的標本,學生們按前述指標觀察標本后,提問“肺動脈血栓栓子主要來自于什么部位?”學生回答后,再問“什么情況下,下肢深靜脈容易形成血栓?”當學生考慮到下肢靜脈炎和長期臥床的病人易形成血栓時,接著又問“臨床應怎么預防?”此時引出臨床應注意抗凝治療及盡早鼓勵病人進行下肢肌肉等長收縮和踝關節的背伸運動,促進靜脈回流,及時應用下肢靜脈泵或穿彈力襪等,以防止血栓形成。這樣,通過步步引導,培養學生應用知識,制定出配合醫生做好預防工作的相應護理措施。再如:當同學們觀察一個腦出血標本后,問“一輕癥腦出血患者,總擔憂著腦中的血塊取不出來,情緒低落,不積極配合治療時,應該怎么做?”問題一出,學生們可能很迷惑。這時,引導學生回憶,自己手臂或下肢不注意碰傷至皮下出血時,皮膚瘀斑的消散情況。此時,學生們就會想起少量流出血管的血液最后可通過溶解吸收而消失。由此學生就可用此知識向患者解釋,解除病人憂慮,配合醫生做好心理治療。用此方式教學,既體現了病理學是一門應用性很強的學科,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培養了學生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此外應注意的是:教師在設問時要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難度也要適合學生的能力,使學生“跳一跳”能夠摘到果子。這樣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使學生獲得成就感,更激起了學生主動學習的意愿。
采用病例討論式教學,培養學生表達、協作能力及創新精神病例討論是實踐課中最精彩的一環,能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興趣。病例討論的實施,不僅需將所學的病理知識融會貫通,而且需把學習過的基礎理論與病理及臨床知識有機地聯系起來,實現多學科的交叉。在討論過程中,筆者常以病例為中心,提出相關問題,啟發學生,從資料中尋找線索,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從而培養、鍛煉學生臨床思維能力,尤其是歸納、推理能力。討論時注重引導,鼓勵學生講解自己分析的具體步驟、過程,推理的依據,面臨的疑點,最終的結論。提倡和鼓勵學生“標新立異”、“縱橫馳騁”,無論觀點如何,盡可能發現并指出每個學生觀點中的合理部分,鼓勵和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從而培養學生勇于探索、敢于創造的創新精神,大大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此外,還鼓勵學生在發表自己的觀點后,傾聽他人的意見,形成互動。從而學會借鑒、吸收他人觀點,完善自我的方法[5]。討論結束,總結時應重點講解如何剖析病例,而不是單純地回答提出的問題。使學生掌握病例討論中適用的普遍方法:如逆推法、順推法,不能忽略提供的陰性結果等。如此病例討論,學生學會舉一反三,熟悉了如何運用各種思考方法剖析一個病例,這對學生今后臨床實踐中思維分析力、判斷力的培養和提高起到重要的鋪墊作用。另外,在積極踴躍的討論過程中,學生們互相交流、學習、共同完成病例討論,鍛煉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培養樹立了團隊協作意識,提高了學生的綜合能力素質。高職護理教育是以“能力為本”,培養面向臨床一線的“高級實用型人才”。通過轉變觀念,在病理實踐教學中,從不同層面、不同環節應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病理學的興趣,培養學生觀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表達、交流、協作能力及創新精神,提高學生綜合技能,為將來從事臨床工作做好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