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被技術化”加速英語學科人文性的消解
英語教育的人文性可理解為在講授語言的同時傳授文史哲等學科知識,并培養學生自覺認同文化價值的人文精神。因此,學習英語將意味著學習它所構筑的一整套文化視界。掌握英語,也即獲取一種新的對世界的看法(胡文仲、高一虹1997)。我國有超過3億英語學習者,約占全國總人口的1/4;國內英語教學逐漸規?;?、規范化,具有明確的目的性和周密的計劃性。然而,英語教學的快速發展并沒有使英語學科的人文性得到發展,這從其規范化歷程可見一斑。英語教育始于19世紀英國對外擴張,在其傳播伊始就被認為極具政治性和功利性(劉鐵芳1998)。我國英語教育的主要動力源于融入國際交往的強烈需求。20世紀50年代,我國英語教育一改清末和民國的西學、文學導向,轉向實用化和技能化,將語音、語法、詞匯等勾勒出來作為單獨系列。原本代表英語學科的文史哲隨之降格為文化背景知識。20世紀80年代,部分外語院校如上海外國語大學陸續開展復合型人才培養實踐,先后開設新聞學、國際金融、工商管理等復合型專業,熱切呼應社會發展需求。
隨之,英語教育研究者和實踐者聚焦于如何在最短時間提升聽說能力;應用語言學、認知心理學的發展進一步刺激“教學過程最優化”的追求。此時,多媒體教學應運而生。教學機器使教學變成生產流水線;閱卷機器使聽說讀寫能力與可計算的多項選擇結果遙相對應,從定性、模糊的陳述轉為數字化的精準判斷;現代考試模式成為構建英語教育體系的主要話語邏輯。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1987年、1989年)和英語專業四、八級考試(1992年)的最終確立標志著英語教育完成其機構化、制度化和規范化進程。“規范化的另一面其實就是突出的技術化的體現”(左東嶺2008:132)。英語教育技術化首先體現在對效率的追求,即以最小的成本獲取最大收益。眾多英語學習者并不樂意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來學習語言文化,而對于英語教學“費時低效”的批評無不從側面反映出人們對于效率的過度追求,以致“7天教你學會英語”之類夸大厥詞隨處可見,從一定程度上忽略了英語學習的客觀規律。其次,技術化體現為可計算性,即以數量取代質量,一切皆要求量化。
單一的測評機制使各高校將過級率作為英語教學成果評比最重要的指標。盡管近年來專家們已意識到過級考試的缺陷,并在專八測試中增加對人文知識的考核,但所占比重甚小,不足以突顯英語學科人文性之重要意義。此外,人文性無法量化,短期內體現不出明顯效果或直接應用價值,這也成為英語學科忽視其人文性而走向技術化之重要理據。教學技術的革新并沒有帶來知識傳授、能力培養等模式的質的轉變,反而強化了英語教學的功利性、機械性和工具性,并通過歸類對英語知識體系進行界線明確的劃分,把英語教學降格成為簡單的聽說讀寫譯技能培訓(Bernstein1996)。囿于語言結構學習和技能訓練的課程目標使師生能動空間愈發稀缺;機械的技能訓練和單調的記憶模式使學習者頻感挫敗,對英語的興趣與信心最終消磨殆盡,更不用說用英文研讀文史哲材料并自覺認同其文化價值。這種“被技術化”的教育范式勢必加速消解英語學科的人文性。
二、“被技術化”對批判性思維的限制
多媒體技術豐富的表現形式和強大的表現力往往吸引教師們不自覺地只關注自己的講授任務,并花費大量精力于美化課件界面、增設動畫效果等表面工作,卻忽視了教學內容的科學編排,使得課件內容與形式本末倒置,學生無暇深層思考洞悉理由,思維受限制、想象力被禁錮。
首先,“被技術化”造成思維惰性。網絡多媒體教學往往內容豐富、知識點甚眾,使學生目不暇接,缺乏思考的空間。據研究,當外界輸入的信息超出人的正常負荷時,人就會產生緊迫感和壓抑感,對信息的消化程度明顯降低(傅智勇2001)。此時,信息不僅不能幫助人們開啟思路,反而阻礙其深層思考。多媒體教學的巨大信息量常常誤導學生,使他們埋頭于筆記或者寄希望于課后下載課件、考前突擊強記而無暇、無意關注教師講解,更不用說去質疑其觀點了。長此以往必然造成思維惰性,使他們不愿也不會對所學內容提出自己的見解,或對作者已發表的觀點作批判分析。另外,多媒體教學步驟緊湊,師生雙方頻感時間緊張。這使得傳統教學中教師的耐心引導和學生的獨立思考都明顯減少,人機對話代替了人際對話。人機對話缺乏循循善誘的功能,增強不了學生對知識的熱愛、對人生的理解,啟發不了學生的思維。且英語考試過多采用選擇題型。學生遇到問題習慣性地追尋所謂“正確答案”,而意識不到思辨的重要性。
其次,“被技術化”限制想象力。多媒體技術把語言轉化成聲音、圖像、影像等媒介,將信息批量呈現給學生,使他們沒有時間分析思考,更無從消化整合,其思維、想象的環節被無情地轉換成被動認知和識記的過程。殊不知,任何成型的圖像必將因其過于明確而束縛學生對語言的再現和想象。因此,多媒體反而限制了學生的想象力,而想象力遠比知識重要,因為知識有限,想象力卻無窮。多媒體英語教學并沒有從本質上改變傳統灌輸式教學。它過多地停留于對表現形式的追求而忽略了對事物內在意蘊的探討。由于師生都寄希望于先進的多媒體技術來一勞永逸地解決教學中的所有問題,反而使教學雙方都陷入思維惰性和想象力缺失的深淵。
三、“被技術化”對人的異化
多媒體技術本身并無意識、無選擇性,一度也曾起到過有效的作用。但由于其使用失當,違反了語言教學的規律,從而違背了人們最初的美好意圖,使人逐漸“被技術化”,走向異化。首先,人的地位異化。技術取代了人工,人從主體演變為客體。多媒體教學高質量的語言輸入、豐富的視聽資料、多樣的表現形式等提高了教學效率。然而,多媒體強化了知識的外在性和冷漠性,拉遠了師生間距離,使學生的大腦容器化、心靈封閉化。而教育是人心靈對心靈的呼喚。僅與機器互動的學生,其心靈無法被喚醒,不可能培養出健全的身心。其次,人的個性異化。網絡多媒體信息技術的推廣從側面反映了人們對其依賴程度。人們對其推崇越盛,依賴越強,便越受其控制。如遇停電、設備故障、忘帶U盤等特殊情況便不知所措甚至無法正常授課的教師越來越多。且多媒體課件制作費時費力,不僅沒能解放教師,反而給教師增添負擔,束縛其發展。于是,部分教師甘當多媒體課件解說員,放棄對教學的深入研究和改革嘗試,逐漸喪失教學主導地位。
從這一角度看,多媒體技術已經不再是英語教學的解放力量,相反卻成了抑制和異化的根源。再次,人的文化異化?,F代信息技術決定性地、不可逆轉地改變著人們的文化環境。圖像已成為社會生活的重要物質性力量,電視、電影、網絡等電子媒介不僅是人們溝通和了解世界的工具,而是成為他們生活必不可缺的部分(麥茨、德勒茲2005)。人們深深沉浸于電子媒介,以至失去媒介就難以看清或了解事物。多媒體教學將電子媒介效果發揮至極,普遍追求“寓教于樂”,充分表現視覺沖擊,讓教學與娛樂本末倒置。這種表面上的熱鬧生動建立于對人的感官的強化,從某種程度造成了人文素質的普遍膚淺化和平面化。因此,技術化的教學難以傳承文化,更無法傳承自覺認同文化價值的人文精神。
四、“被技術化”之對策
英語教育的技術化傾向和人文性缺失已經引起了學界的廣泛關注,許國璋(2002)就曾表示,英語教育不能等同于英語教學。英語教育還包含文化意識的培養。脫離文化的語言教學必定流于空泛和膚淺。所以,針對當前英語教育技術化偏差,應該及時予以糾正并合理引導,把英語教育與人文教育進行有效融合,以人文性為基礎來建構和健全英語教育,提升其厚度和深度,具體可從宏觀和微觀層面來實施。
(一)宏觀的、整體的調整與轉向
第一,從決策層面對英語教育規模化發展熱潮進行理性反思,不能簡單地視英語專業為潮流,逢熱點項目必上,而應充分了解本國國情和需求,對英語教育進行有效控制與有序建設,以避免教育資源的浪費,防止數量過大對質量提升的限制。
第二,從社會文化觀念宣傳入手,引導社會樹立合理的英語教育理念。英語教育不但有著培養聽說讀寫實用技能的職責,同樣也具有非功利性精神教化之功用和推動社會文化發展之義務。應注重從英語語言本身的開放性來開拓學生視野,從英語國家豐富的歷史地理、文學藝術、價值理念等方面資源來加深學習者對世界文化的理解與認同,提升其文化層次,培養其世界意識。
第三,開展英語教育與當代社會文化的交流與互動,將語言學習置于文化大環境中,引導學生關注時代精神與核心價值,實現語言學習、語言運用與文化的融合,以使英語教育保持當代性和先進性。比如在進行英語閱讀或聽力教學時,教師可適當選擇一些國際熱點新聞素材讓學生作專題介紹或分組討論、辯論等,既能鍛煉學生聽說讀的能力,也能了解歷史文化知識,更能啟發其對當代價值追求的思考。
第四,把人文性作為英語教育的立足點,把培養全面和諧發展的人作為教育的終極目標。當代中國影響力大幅提升,內外交流雙向融通。此時對外語人才的要求不僅僅是能通過英語四、八級考試、會聽說讀寫譯,還將更加注重其知識的廣博和思想的精深,以更好地傳承中華文化,并為世界文化交流作貢獻。
(二)微觀的、具體的教學改革
第一,改良英語課程體系,在現有課程基礎上有針對性地適當增設人文通識科目,如西方文學、哲學、美學以及中國古典哲學和文學等,并相應地將其設置為必修或選修課程,作學分要求。以此將語言技能訓練和學科知識傳授相結合,通過學科知識的傳授來提高語言實踐技能。使人文教育滲透到語言學習的全過程。
第二,提高學生人文修養,從入學時便為其制訂包含文學、哲學、美學、社會學等廣闊領域的閱讀規劃,將課外閱讀與課程設置有機結合,有意識地建設英語課外活動、競賽、講座等隱性課程,在語言教育中營造濃厚的人文氛圍,以此來拓展學生的人文視野,從而激發其思維的拓展與深化。
第三,結合傳統教學模式優化教學效果。通過保留如教師板書、啟發式提問、討論、靈活掌握教學進程等傳統教學方法,適當控制多媒體在課堂上的使用,避免教學內容的簡單呈現,克服濫、淺、泛的弊端,將傳統方式作為現代教育技術的有效補充,從而獲得最佳教學效果。
第四,突顯學生在教育活動中的主體性。教師應適當在學生座位間走動,以縮短與學生間的空間距離和心理距離,加強情感交流;并留足時間讓學生思考、討論,根據學生學習的情況適時調整教學進程;鼓勵學生自己發現問題,通過獨立或小組協作的方式查找信息,處理信息,并解決問題。在利用信息技術完成任務后,師生共同進行有效評價、反饋,充分發掘學生自主學習的潛力。
第五,加大投資力度,組織教師進行先進教育理念和多媒體教學技術培訓,開展多媒體課件和電子教材的開發、編寫與制作。既然多媒體教學之發展勢頭迅猛,我們應順應其發展潮流,努力學習以人為本、自主、合作、創新等等先進教育理念,更加深入地探討教與學的有效方法,如建構主義、多模態教學模式等,用先進思想來武裝多媒體這一先進技術,開發出高質量的電子教材和課件。只有學習技術并掌握技術,才能有效使用技術,揚其長避其短,實現技術為人所用,而非人為技術所役。
五、結語
網絡多媒體信息技術的使用為英語教育帶來了勃勃生機,加大了信息量,活躍了課堂氣氛,在很大程度上彌補了傳統教學的不足。但多媒體的濫用及誤用也加速了英語學科人文性的消解、限制了批判性思維的發展、異化了人性。我國的英語教育如果仍以聽說讀寫譯基本技能為核心,脫離思想與人文范疇,停留于知識灌輸和技能訓練層面,勢必遏制英語學科的發展,也將阻礙教育終極價值———培養全面和諧發展的人之實現?,F代科技還將飛速發展,全民教育和終身教育理念也將日益深入人心,未來的多媒體教學必然更為異彩紛呈,也更為復雜。然而,不管技術如何先進,它永遠只是教育的輔助力量,代替不了人文思想,滋養不了學生的心靈。當前英語教育只有強化其人文內涵建構,協調物質發展和精神發展的需要,使人類免于“科技泛濫”所致物欲橫流與精神萎靡,才能避免走向過度技術化的不歸路。
作者:白陳英 單位:浙江農林大學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