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對外漢語論文
作者:盧淑芳 單位:平頂山學院文學院
素質教育視角下對外漢語教學應定位培養什么樣的教師
(一)對外漢語專業的特殊性邢福義先生對對外漢語這門學科的內部構成有很好的概述:“作為一門學科,對外漢語教學以漢語為主,以對外教學為用。”[3]邢先生的概述指出了對外漢語教學這門學科的特點,這一點其實也指出了對外漢語專業在進行師資培養上的特殊性。對外漢語教學作為一個學科,漢語是學科的本體屬性,是學科構成的第一要素,對外是學科構成的第二要素,教學是學科構成的第三要素;對外漢語教師進行的是針對外國人的把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教學,這不同于漢語作為母語教學和對少數民族的第二語言教學。對外漢語教師在把漢語作為第二語言進行教學的同時也是在進行一種中華文化的傳播,也是在樹立中國的形象。
(二)對外漢語專業培養目標對外漢語專業的培養目標是,培養具有較扎實的漢語和英語基礎,對中國文學、中國文化及中外文化交往有較全面了解,有進一步培養潛能的高層次對外漢語專門人才,以及能在國內外有關部門、各類學校、新聞出版、文化管理和企事業單位從事對外漢語教學及中外文化交流相關工作的實踐型語言學高級人才。確定了對外漢語專業培養高層次的對外漢語專門人才和實踐型語言學高級人才的培養目標,就明確了該專業的教學目的,也就厘清了該專業教育的出發點和歸宿這一問題。對外漢語教育,作為最具戰略性與長遠性的社會系統工程應體現時代的要求,符合社會發展的需要,響應觀念進步的吁求。素質教育的總體目標是培養符合時代要求的高素質公民,這一目標具體分解到對外漢語教學中就應該把培養學生的專業知識技能、科學創新思維、社會責任意識作為素質教育的核心目標。這一目標的確立既與大學教育的階段特殊性有關,也與當今社會的時代特征有關。我們發現對外漢語專業涉獵面比較寬,涉及到中外語言文學文化、第二語言教學法、教育心理學等幾個層面。那么,傳統的中文系教學模式或外語教學模式會使學習者在眾多課程中把握不住方向,或喪失學習的積極性或對本專業產生置疑。根據地方院校的特點和特色,我們在該專業的教學中需要根據相關理論和實踐效果在教育思想、教育內容、教育方式和教育環境上多進行探索。
素質教育視角下對外漢語教學應該解決怎樣培養人的問題
(一)教育思想對外漢語專業的特點和培養目標決定了我們的教育思想。我們的對外漢語專業學生是未來的二語教師,是漢語言文化的傳播者,因此,要具備跨文化交際意識和能力、文化傳播意識和能力、語言理性意識和語言教學能力以及教無國界的意識。教育思想直接決定教學的內容安排和教學方式。
(二)教育內容和方式對外漢語教學的基本任務就是,怎么讓一個從未學過漢語的留學生在最短的時間內能最快、最好地學習好、掌握好漢語。那么,對于對外漢語教師來說,具備扎實的漢語基礎是第一位的。因此,本科對外漢語教學內容的設置上漢語類綜合課程要占一定的比例。1.漢語類綜合課程漢語知識為對外漢語教學提供了直接的理論指導。《國際對外漢語教師標準》中列在第一位的就是語言基本知識與技能[4]。對于對外漢語教師來說,應掌握漢語語音、詞匯、語法與漢字基本知識,并具備良好的漢語聽、說、讀、寫技能。傳統的對外漢語專業課程設置中除了現代漢語、古代漢語和語言學概論基礎專業課外,還應開設語音、詞匯、語法、修辭選修課程。在這些課程的基礎上,參考教師標準結合素質教育的核心問題,筆者認為有必要增加語用學、漢字學、漢語口語課程的教學,特別是普通話訓練課,增強語言課程實踐環節。在學習普通語言學概論時,要有意識地把語言的普遍特征和漢語的特點與對外漢語教學結合起來,從語言的基本特征入手探測對外漢語教學的思路。比如說,語言是音義結合的符號系統,這是語言的基本特征之一。我們就要啟發學生思考并意識到,在對外漢語教學過程中,對于零起點的學習者要重點強化音義結合的符號,不斷累積音義結合的材料,先為其口語表達提供建筑材料。對外漢語教學是把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教學,第二語言教學就需要處理好與異文化打交道的問題。語言又是國家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重要的戰略資源,對于對外漢語教師來說,必須處理好跨文化交際的問題,同時要有積極的語言文化傳播意識。2.跨文化交際課程和文化傳播課程語言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同時也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在教授漢語的同時也在傳播中華文化。從事對外漢語教學的教師僅僅了解課本上的知識是遠遠不夠的,對于像中醫、少林功夫、國畫、書法、中國菜的烹調等這些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都應有所了解,最好能對其中的一兩項有所專長。這樣,我們在漢語教學中既能豐富教學內容,提高教學趣味性,也能有效傳播中華文化。在課程設置上可以開設體育教學中的武術教學課和中華文化技藝展示課。不僅老師教,有特長的學生更可以成為同班同學的老師。我們可以借助地域文化建設的研究成果來構建學生的文化框架。對外漢語教學的教學對象是非漢語的學習者,不同文化背景的學習者在進行新的語言學習時自然會在文化上產生碰撞,產生焦慮感。因此,對外漢語教學要結合跨文化交際案例向學生傳遞處理異文化的態度和方式。這些都是教學中軟技巧的組成部分。在課程教學和學習中明確對外漢語教學及中外文化交流的學科目標后,筆者認為,在大學一二年級時要大量選修漢語言文化類課程,并打好外語基礎。三年級時結合第二語言教學法進行教學實踐。3.二語習得和教育心理學課程對外漢語教師應了解第二語言習得與學習策略的基本理論和知識,能結合自己的教學環境和教學目標,運用二語習得的基本概念分析自己的教學對象;要了解母語對第二語言學習產生的影響,以及母語學習與二語學習的異同;要理解學習策略在第二語言學習過程中的重要性。這一切都依賴于對外漢語教學概論和二語習得理論課程的學習。對外漢語教學要遵循第二語言教學的理論和方法,就要運用教育學的研究成果;要實現教學的科學化,就要運用心理學的研究成果。對外漢語教學的教學對象是不同母語背景和不同漢語水平的學習者,這就要了解外國學生學習漢語的動機、興趣,從外國學生聽說讀寫的心理特點出發,確定教學的原則、內容、方法和途徑。
(三)教師理念對于對外漢語專業的學生來說,必須學習《國際對外漢語教師標準》、《漢學在國外的發展》等教師基本素養課程。作為對外漢語教師,還應該樹立這樣的意識:1.愛無國界的意識對外漢語教師不能拿自己對某一國家或民族的好惡態度來對待學習者。只要學習者是把漢語作為第二語言來學習,漢語教師就有責任和義務全身心地進行教學。對外漢語教師是國家第一線的外交官,不卑不亢、認真負責的形象本身也是在樹立國家良好的形象。因此,對于對外漢語教師而言,要有愛無國界的意識。2.終身學習的意識把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教學,教學對象是變化的、不固定的,教學內容和層次也是不斷變化的,這就需要對外漢語教師能夠根據教學對象和教學內容的變化不斷做出調整,而已有知識和理念勢必會不夠用或者是跟不上變化,況且二語教學方法在不斷探索中,這種特點要求我們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即未來的對外漢語教師要不斷學習并且樹立終身學習的意識。3.現代的教師觀和學生觀新時代的師生關系應該是尊重合作型的關系。對外漢語教師應擺正自己的位置,他是一個組織者、服務者、促進者、合作者。也就是說,教師的作用更主要的是“引導”:引導學習者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確定適合于自己的語言、能力和文化學習目標,幫助學習者尋找達到學習目標的最佳途徑;指導學習者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式,掌握有效的學習策略;創設豐富的教學情境和內容,激發學習者的學習動機,培養其學習興趣;為學習者提供各種便利,促進他們利用已學知識進行各種交際任務等。在教學中,引導對外漢語專業學生樹立現代的教師觀和學生觀,更需要對外漢語專業的教師本身具有現代的觀念。4.現代教學意識對外漢語教學并不是一根粉筆打天下的,對外漢語教師要有現代教學意識和能力。計算機輔助教學已經被達成共識,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中,引導學生樹立多媒體輔助教學意識。比如,可以借助多媒體播放錄音或錄像,用直觀生動的口語材料進行教學;可以通過多媒體進行故事教學,講授詞匯和語法知識點。以上這些意識的樹立是累積德行言語的途徑,更是實現敦睦天下的條件,是一項漸進的長期的工程,也是我們在教學中格外需要注意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