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運動培訓論文
作者:解長青 單位:徐州機電工程高等職業學校
1(略)
2肌纖維類型與運動能力的關系
國內外學者對許多項目運動員肌纖維組成進行研究指出,運動員的肌纖維組成具有項目特點,優秀運動員兩類肌纖維的百分組成與其專項運動成績存在明顯的依存關系。世界級百米運動員FT可高達97%,ST僅有3%,快肌纖維百分比占絕對優勢;既需要速度也需要耐力的中距離跑運動員,肌肉中FT%與ST%基本相當;馬拉松運動員FT僅為8%,ST則高達92%,慢肌纖維百分比占明顯優勢。可見,參加時間短、強度大項目的運動員,肌肉中快肌纖維百分比(FT%)較耐力項目運動員高。相反,參加時間長、強度小項目的運動員,肌肉中慢肌纖維百分比(ST%)較速度、力量項目運動員高[3]。不同的運動形式時,兩類肌纖維收縮力量不同,在動力性收縮(肌纖維縮短或拉長)中,快肌纖維比慢肌纖維產生的力更大;在等長收縮(肌纖維長度不變而張力增加)中,快肌纖維與慢肌纖維產生的力相同。不同的運動強度時,兩類肌纖維的募集次序和程度不同。在進行低強度或輕負荷運動時,優先使用ST,隨著運動強度的增加或負荷的加大,FT-A和FT-B纖維依次被募集,當強度或負荷最大時,FT-A和FT-B纖維被募集的百分比大于ST。
3肌纖維類型的測定
自1962年首次開創針刺活檢肌組織,采用組織化學酶染色技術研究人體骨骼肌纖維以來,人們先后發明了電刺激法,表面肌電圖參數法,回歸模型測定法等。由于操作復雜,尤其給受試者帶來一定的心里壓力和身體損傷,所以不能大面積推廣。目前,在基層運動訓練實踐中,常采以下兩種間接估算的方法。第一種方法是利用肌肉類型與負荷力量之間的比例關系進行估算,首先,測量人體某一肌肉群的最大力量(全力僅僅能完成一次練習的重量)。然后,以最大力量80%的負荷重量進行練習,測出這一肌肉群竭盡全力能重復練習的次數。重復次數少于7次,肌肉群中快肌纖維的組成大于50%;重復次數大于12次,肌肉群中慢肌纖維的組成大于50%;重復次數在7次至12次之間,肌肉群中快肌纖維和慢肌纖維所占比例基本相等。第二種方法是運用肌肉類型與運動項目之間的對應關系進行估算,在青少年訓練的初期,應盡可能讓他們嘗試參加多種運動項目,不同肌肉類型的體質,很快就會在對應的運動項目上取得成功,以此推算肌纖維組成。
4肌纖維類型與運動訓練
在訓練實踐中,我們經常遇到這樣的問題:為什么有些運動員較易提高力量,發展速度?而有些運動員則不易疲勞,更易發展耐力?其主要原因之一是運動員肌纖維類型百分比在運動員能完成的運動強度中起著重要的角色,他們在一組訓練或者是間隔訓練中能夠重復完成的運動量,所期望獲得的結果都是不同的。一個擁有快肌纖維比例較高的運動員,在完成給定相對重量的負荷時,他不可能重復完成像一個擁有慢肌纖維比例較高的運動員那么多的次數,也決不會能獲得像慢肌纖維型運動員那樣高的肌肉耐力水平。同樣,一個擁有慢肌纖維比例較高的運動員,他不可能比一個擁有快肌纖維比例較高的運動員,能舉起更大的重量或跑的更快,也不可能像快肌纖維較高的運動員那樣強壯或有更大的爆發力。即使是同一項目組的運動員,不管是短跑之間還是長跑之間,他們的肌纖維類型百分比也是不同的。就是說,并不是所有短跑運動員都具備同等百分比的快肌纖維,也不是所有長跑運動員都具備同等百分比的慢肌纖維。因此,我們一定要考慮運動員肌肉類型比例的不同特點,因材施教組織訓練。
大量的科學研究證明,人類肌纖維的百分組成或其配布是受遺傳決定的,后天鍛煉不能使肌纖維類型產生互變。即耐力訓練不能使快肌纖維轉變成慢肌纖維;力量訓練也不能使慢肌纖維轉變成快肌纖維。但是通過訓練可以使不同類型的肌纖維產生適應性反應,具體分析,突出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訓練可使肌纖維有關酶活性的選擇性增強。肌纖維的百分組成具有明顯的遺傳特征,但肌纖維中酶的活性與遺傳無關,主要取決于后天的訓練。長跑耐力訓練可使運動員肌肉中,與氧化供能有密切關系的氧化酶活性顯著提高,而與糖酵解及磷酸化功能有關的乳酸脫氧酶及磷酸化酶則活性較低,表明有氧代謝能力增強。短跑速度訓練則相反,可使運動員肌肉中,與無氧化供能有密切關系的乳酸脫氧酶和磷酸化酶活性提高,而氧化酶則活性較低,表明無氧代謝能力增強。第二,運動訓練能夠改變工作肌肉的肌纖維類型的面積大小。換句話說,不同形式的訓練優先增大某類肌纖維面積(選擇性肥大)。例如,某一運動員快肌纖維和慢肌纖維數量的比例均為50%,由于快肌纖維比慢肌纖維粗,它們橫截面積的比例為65%對35%。通過力量訓練,快肌纖維發生選擇性肥大,慢肌纖維萎縮,肌纖維數量的比例保持50%不變,橫截面積的比例變為75%對25%,肌肉體積增大,收縮力量增強,耐力下降;如果運動員加強了耐力訓練,慢肌纖維發生選擇性肥大,快肌纖維萎縮,快肌和慢肌纖維數量的比例仍然保持50%不變,橫截面積的比例變化為55%對45%,肌肉體積減小,收縮力量降低,耐力提高[4]。
由于遺傳的作用,人體肌肉中肌纖維的數目、以及紅、白肌纖維比例,從出生時就已確定,后天的鍛煉也無法改變。因此,我們應根據每個人各型肌纖維差異情況進行選材。如果某人先天慢肌纖維所占比例較大,最好是讓他參加以耐力為主導的運動項目;如果是先天快肌纖維所占比例較大,最好是讓他參加以速度、爆發力為主導的運動項目。為了達到最佳的訓練效果,我們還應根據每個人各型肌纖維差異情況制定訓練方案。例如,快肌纖維較多的運動員會很快地出現疲勞,適合參加短跑訓練,為了完成訓練任務,就要讓這些運動員在間歇過程中多休息一些時間,采用大強度、少重復的練習方法。與之相反,慢肌纖維占優勢的運動員不易出現疲勞,會從長跑訓練中獲益,在耐力訓練中,應采用小強度、多重復的訓練方法。另一方面,雖然各型肌纖維先天性的差異大多無法改變,但通過后天長期系統的鍛煉,可使肌肉對訓練產生適應。例如,進行針對性訓練,可使肌纖維有關酶活性選擇性增強,肌纖維的橫截斷面積選擇性肥大,提高肌纖維自身的機能,這就能按照我們訓練的主觀意志發展,提高運動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