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環境整治論文
本文作者:廖菁 單位:北京斛盛農業科技有限公司
丹麥是世界豬肉出口第一大國,其養豬業已成為丹麥農業乃至整個國民經濟和對外貿易的支柱產業之一,在國際市場上具有強勁的競爭力。其產業競爭力的來源除了先進完善的育種體系、一體化合作組織系統以及專業化服務水平以外,丹麥對生豬產業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嚴格的養殖環境控制與治理措施也是值得關注的重要方面。隨著產業化水平的提高,養豬規模化集約化的程度越來越高,但同時也會帶來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據測,一個萬頭生豬養殖場日排泄物約150t,大量的豬糞便污染物如果不能被充分處理,可能會對水體、土壤以及大氣等環境造成嚴重的污染,還可能會導致生豬免疫力下降、發病率上升。因此,對生豬養殖環境進行治理,對于有效控制動物疾病,確保生豬質量安全,保護城鄉生態環境,推動養豬產業可持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那么,如何針對生豬養殖環境進行有效治理呢?丹麥嚴格的環境立法規制、先進的科技研發與高水平的產業鏈一體化服務體系等都是中國在生豬養殖環境治理方面值得借鑒與學習的經驗。
1丹麥養豬業基本情況
丹麥是世界公認的“養豬王國”。2010年全國有養豬場5800個,出欄生豬2500萬頭,屠宰加工豬肉產量150多萬t,人均占有量280kg。豬肉產量次于中國、美國、德國、西班牙、法國、巴西等大國,位居世界第7。盡管豬肉產量僅占世界的1.8%,但卻是世界上最大的豬肉出口國,豬肉出口量占全球豬肉貿易總量的30%,年創匯33億美元,出口量位居世界第一。豬肉產量的80%出口到歐盟和日本、美國、中國等。可見,養豬業已成為丹麥農業乃至整個國民經濟和對外貿易的支柱產業之一,在國際市場上具有強勁的競爭力。丹麥養豬業的特點首先是重視種豬培育和良種繁育體系建設。丹麥的種豬主要有丹育大白、長白豬(又名“蘭德瑞斯”)、漢普夏和杜洛克等4個舉世聞名的優質品種,各項生產指標均居世界前列。丹麥培育的種豬以生長速度快、產仔數高、抗病能力強聞名于世,但為了保持其持續的競爭力,丹麥政府仍非常重視種豬的選育和改良,并建立了高效的三級良種繁育體系(即育種核心群、繁育豬群和商品豬群三級繁育體系)組織實施“丹麥種豬育種計劃”,其目的就是改良丹麥的種豬品種。為加快育種進程,育種所需的資金來源于商品豬的生產/屠宰稅,即每生產/屠宰一頭商品豬,農場主繳納4.9克朗的會員費和5.5克朗的屠宰稅,每年大約有2.5億克朗的預算用于育種、科研、健康控制、屠宰技術的研發、市場活動等。
丹麥養豬業的另一個特點是科學的飼養方式。丹麥養豬和屠宰聯合會的生豬生產部,承擔豬飼料營養的綜合研究。通過混合飼料和對飼料成份的檢測分析,為養豬的農民提供技術咨詢和指導,達到最理想的效果和最好的經濟效益。丹麥的豬飼料以谷物為主,主要是大麥、小麥、黑麥、豌豆、豆粉等。另外,加少量油餅、動物脂肪、肉骨粉、蛋白等添加劑。丹麥法律嚴格禁止飼料中使用催長劑、荷爾蒙等生長激素。豬的飼養以科學的配方為指導,提高飼料轉換率,丹麥養豬的料肉轉換率在2.3以下,平均日增重900g左右。飼料輸送全部自動化,豬每天的進食量由電腦控制,根據不同生長期定時、定量喂養。飼養1000頭生豬,僅需0.3個勞動力。由于采用科學的飼養方法,丹麥豬的體重、身長、身高、瘦肉率基本相同,所以能在標準的自動生產線上進行屠宰。丹麥飼養肉豬達到屠宰體重所需天數約160d。該聯合會還非常重視豬舍改善和改進生產體系等基礎設施。其目的是提高豬的生產效率、改進豬健康條件和福利,改善工作人員的工作環境。同時,他們還注重對養豬農民的技術培訓,定期進行專業學習和發送技術資料。通過多年的努力,丹麥基本消滅了各種危害豬健康的傳染性疾病,如口蹄疫、典型非洲豬瘟、豬水皰病、偽狂犬病、病毒性腦炎、脊髓灰質炎、結核病和旋毛蟲病等,保證了豬群的健康。
2丹麥生豬養殖環境治理的先進經驗
嚴格的環境立法規制、先進的環境技術以及高水平的產業鏈一體化體系有效地保障了丹麥生豬養殖環境治理效果,增強了生豬產業可持續發展的能力,為我們提供了先進的經驗,下面予以分別介紹。
2.1嚴格的環境立法規制
丹麥當局擁有世界上最嚴格的農業控制系統,其環境立法風格,超越了歐盟的要求條例。例如,丹麥的耕地最多可施用氮形式的豬糞140kg/hm2,與其他歐洲國家相比,如英國是170kg。丹麥的養豬業已經確立了一些環境指標。到2015年,豬糞尿氨蒸發量將減少40%。其他減半的目標包括磷,減少氮的排放量的13%。此行業目前正在研究技術解決方案,以減少豬異味和氨的排放單位。法律也對農場的面積和農場主可擁有家畜的數量進行限制,一般農場在達到一定規模時,相關部門和機構就要對其環境進行評估,根據評估結果決定其是否能繼續擴大養殖規模。譬如,在養豬氣味的散發上,附近居民會受到影響,丹麥的養豬戶必須嚴格遵守氣味的限制,只有遠離環境易污染和那里的鄰居不會受到氣味影響的地區才給予批準。丹麥政府當前正在實施一套綠色政策。2011年1月1日起,自然條件脆弱地區的氨氣標準提高。對于特定類型的自然條件,法規將根據畜牧生產總氨氣排量來制定,而不是像現在這樣根據計劃擴張造成的額外氨氣排量進行評估。其中,Natura2000生態保護網規定的自然環境下,最高氨氣總量標準將改變為0.2~0.7kg/hm2,具體取決于周圍畜場的數目。荒漠中,最高氨氣總量標準將改變為1kg/hm2(Natura2000規定之外的地域)。根據當前立法,這些地區允許排量需要評估。當1kg/hm2的配額用完之后,相關的生產設施將不再可能有任何的發展。
2.2先進的環境技術
丹麥養豬研究中心(PRC)參與了多項環境技術的開發和測試,養豬生產者采用這些技術來降低氨氣和異味的排放。目的是確保這些技術在環境影響方面切實有效,并且在經濟上也劃算。丹麥環保署的“技術清單”當中列出了現在已經經過充分測試的系統(見表1),而PRC則繼續針對新產品和新技術進行測試。具體就空氣清潔技術而言,主要包括空氣清潔機、生物空氣清潔系統等,其原理是通過過濾單元即3個垂直蜂窩過濾器,來過濾空氣,其中為保證所有過濾器的空氣負載均衡,在第1個過濾單元之前加裝了孔式空氣分配板。多年來,丹麥養豬生產者一直在用“農場潔氣生物系統”,PRC試驗結果顯示,夏季從豬舍排出的空氣當中異味濃度降低30%,冬季降低50%,氨氣濃度從4~9mg/kg降低到1~2mg/kg。這套清潔系統的構造是一根不帶過濾單元的管道。清潔機底部的噴嘴向氣流當中噴射酸水,對空氣進行清洗。系統頂端有一個滴水捕獲裝置,可使酸液留在空氣清潔機內部。糞漿處理技術主要包括糞坑通風、清理以及酸化。氨氣和異味來自糞漿,而PRC正在研究,能不能通過糞坑通風,利用高效清洗系統在這個階段將大部分污染物質捕獲。如果能這樣的話,就有可能實現大幅的減排。在每豬位糞坑通風量16和54m3/h的情況下分別研究了糞坑和頂棚排氣口排放的異味和氨氣。剩余的通風量,直到最大通風量(100m3/h)由頂棚排出。結果顯示,當糞坑通風量16m3/h時,61%的異味排放和70%的氨氣排放出現在糞坑通風當中。當糞坑通風量54m3/h時,90%的異味排放和94%的氨氣排放出現在糞坑通風當中。與糞坑通風量16m3/h相比,這種情況下糞坑通風當中的異味和氨氣的量顯著提高,高于預期。因此,最實用的辦法是把糞坑通風量設置為最大通風量的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