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環境教育教學論文
本文作者:朱琨 單位:吉林省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建筑工程系
當今,環境教育受到高等教育的普遍重視,本文針對我院環境監測與治理技術專業學生的特點及問題,提出環境學概論課程的教學任務及教學方法的調整建議。
一、我院環境檢測與治理技術專業學生對專業的認知特點
近幾年,通過對環境概論課程的教學實踐,發現我院環境監測與治理技術學生有以下幾點特殊的專業認知特點。
(一)對本專業就業前景的思考對本專業就業前景的思考是新生選擇專業的最重要參考因素,高職院校近些年來,就業前景好的專業,例如:建筑工程技術、旅游管理、酒店管理等成為高考畢業生競相追逐的“熱門”報考專業,反之,就業前景不樂觀的專業則成為被學生敬而遠之的“冷門”專業,有研究表明“90”后能夠清醒、客觀地認識現實且理解社會,這就要求就業指導應該與課程教學有機地結合。
(二)對本專業缺乏興趣對在校生的調查發現,不少學生報考環境類專業是因為對專業發展的前景抱有較高的期望,因此學習興趣比較濃厚;但隨著就業的臨近,發現就業形勢不如預期時,學習興趣就不再高漲。“興趣永遠是最好的老師”,專業課程教學應當成為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手段。
(三)對本專業缺乏認識針對本專業,專業課程主要集中在高年級的教學活動中開展,低年級則以基礎課程作為主要學習內容,這種常規的教學模式固然符合教學規律,但是也存在一些弊端。不少新生對于高等數學、基礎化學等一些難度較大的課程一時難以接受,很快打消了他們的學習熱情,甚至出現逆反情緒認為“學習這些課程有什么用?”這種情緒一但出現,便會導致學生對大二、大三所學的專業知識和基礎課的銜接無法完成。因此,對本專業認識的缺乏在三個年級的學生中都普遍存在,也會有不同程度的表現。
二、教學內容和方法的調整
環境學概論這門課程是學生深入學習各門專業課之前所開設的基礎課程。其他的專業知識是在本門課程的認知體系上構建和發展起來的。它所承擔的教學使命絕不僅僅是介紹環境基礎知識本身,更是學生專業素質和職業技能養成的基礎。如何在教學活動中針對以上提出的三個特點調整教學內容和方式,是問題的關鍵。
(一)課堂講授過程注重建立與基礎課程的聯系
針對學生對基礎課程缺乏興趣以至于產生厭學的現狀,可以采用在環境學概論課堂上講一點物理、化學基礎課程的知識。通過對一些環境問題及污染事件的介紹,讓學生掌握其中涉及的物理及化學基礎知識,從而利用這樣的機會培養學生對基礎課程的興趣。很多學生對基礎課程缺乏興趣,是因為不清楚這些基礎課程與專業課程有什么銜接。通過對環境問題及污染事件的解釋作為途徑,引導學生對基礎課程逐漸產生興趣。
(二)采用多樣化教學方式,激發學生學習主動性
1.采用以工作任務為驅動,以探究式、崗位角色扮演為途徑,實現教學方法上的轉變。這種方式強調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相互之間、師生與環境之間的雙向聯系與相互影響,與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方法截然不同,是一種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反應和創造,并逐步養成獨立思考習慣的一種教學方法。例如,在講授大氣污染防治的章節中,提前1—2周給學生設定具體工作任務,A組以汽車尾氣的危害與防治為任務,B組以冬季燃煤產生的二氧化硫治理為任務,進行“采風”(也就是收集資料),在課上將采風到的資料呈現給大家,讓學生就如何解決這些污染問題展開討論。由于學生從“采風”到“討論”,一直都參與其中,因此有較高的積極性進行學習與思考,這樣既鞏固了基本知識,又學到了課堂學不到的東西。經過以上的改革,實現了三個轉變:教育內容上,從單純的環境問題轉變為綜合考慮環境與社會和經濟的協調關系;教學形式上,從以教師為中心轉變為師生互動;教育行為上,從單純的理論知識的學習轉變為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更加激發了學生自覺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的素質得以全面提高。
2.重視案例的講授和就業指導的滲透。環境學概論案例的應用,有利于學生系統地掌握與運用專業知識理論,提高綜合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在選擇案例時,要根據教學內容及學生的基礎和興趣來選擇,并適當考慮案例的典型性、代表性、針對性。我們選擇的案例,大部分屬于人類目前面臨的重大環境問題,如生物多樣性、酸雨、臭氧層空洞、固體廢棄物的處理處置、水體富營養化等(見表1),這些內容開闊了學生的知識面,又起到了非常好的環保教育效果。另外將案例與就業形勢緊密聯系起來,有助于學生了解專業就業前景、增強學習信心。對于規劃自身專業主攻發展方向都有十分積極的作用。
3.利用仿真模擬動畫進行教學。有時受實驗設備及實驗可行性方面的阻礙,在授課過程中,我經常采用仿真模擬實驗教學法代替一般的傳統板書教學。仿真模擬動畫與傳統呆板的板書相比,增強了生動性、直觀性。例如在介紹旋風式除塵器結構與工作原理的知識點時,利用動畫效果,就可以把整個的工作過程的動畫場景予以生動展示,在吸引同學注意力的同時,使學生對其工作過程及原理達到真正的掌握。再有,在講解急流式采水器和簡易式采水器的區別時,一般的教學方法就是讓學生看著教材上的圖,再配上老師的講解,而我通常采用播放仿真模擬動畫,使學生看完仿真模擬操作過程,甚至不用老師講解就能輕松直觀地掌握二者的區別了。利用仿真模擬動畫來進行知識的講授使得理論知識不再枯燥乏味。
4.播放環境熱點問題錄像。定期組織學生觀看環境熱點問題,增強其對環境污染事件的感性認識,提高學習責任感和社會使命感,增強學習興趣。
(三)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
1.組織環境專業學術報告會或講座。定期邀請具有豐富經驗的環保專家來我院進行環境保護學術報告或講座,從而拓展學生的視野。通過這些專家的介紹,使得學生對理論知識和對環保工作動態有了一定的了解,從而增強學習的積極主動性。
2.利用校內外實習實訓基地,積極開展實習實訓教學。高職教育的理論教學必須以實踐能力為中心來設計,在教學中應強調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在內容上相互交融,積極開展實習實訓來提高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應充分利用校內實驗室、校外實習實訓基地,以及校企聯合的形式開展教學活動。組織學生參觀凈水廠、污水處理廠、垃圾填埋場,以及正進行ISO14000論證的企業等,使學生對相關專業知識有感性認識,這種方式比枯燥地對著掛圖,甚至是空對空地一味講授的效果要好,這是課堂教學所不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