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生態文明論文
作者:牛文浩 單位:南開大學馬克思主義教育學院
一、消費的概念
作為社會再生產重要環節之一的消費,廣義上是指維持人類生存和促進社會進步必不可少的消耗產品的過程,它與生產、分配、交換共同組成了一個統一的、循環的、有機的整體。狹義上的消費是指依靠自然資源生產出來的物質和精神產品用來滿足人類物質和精神需要的過程。消費是一個整體性概念,它不僅包括消費個體的概念,而且也蘊含著十分復雜的社會性含義。作為人類活動的重要領域,消費的個體性的概念就是泛指消費主體在其消費觀念的指引下,自覺地、積極地消耗物質或精神產品的行為。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馬克思曾深刻地批判了資產階級經濟學家的消費理論,他指出:“在消費中,產品變成享受的對象,個人占有的對象……在消費中,產品脫離這種社會運動,直接變成個人需要的對象和仆役,供個人享受而滿足個人的需要……在生產中,人客體化,在消費中,物主體化。”這只是“膚淺的表象”[1]。可以說,馬克思認為消費既不是一種具有主觀意識的個人行為,也不是一種獨立于他人而存在的偶然性行為。此外,作為消費的重要內在表現形式,消費心理對消費行為的出現也會產生十分重要的影響。消費心理是指消費主體對自身消費行為發生所產生的意識形態。它具體表現為,消費者以貨幣或信用的支出為外在形式來滿足其獲得某種產品或勞務時的心理狀態。這種常態消費過程的心理機制就是從產生消費欲望到獲取消費信息再到最后作出消費決定的過程。在當代社會,人們通常并不遵循常態的消費過程,消費反而成為人們生活的全部內容。越來越多的人被消費“異化”為受奴役的對象,人們被消費所支配,各種虛假的、強迫的、攀比性的消費成為人們所追求的對象,人的價值不能得到正確的體現,形成了一種病態式的消費。
二、傳統消費模式的反思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大量的財富聚集到個人手中。新興富裕群體的出現,使得奢侈品消費近年來在我國呈現出爆發式的增長,并且從長遠來看依舊是最具發展潛力的市場之一。這是因為,我國在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的過程中,市場所依賴的各項制度正日趨走向成熟,加之國內政治環境的逐步寬松化和國外的影響,使得我國奢侈品消費連年大幅度增長,現已成為全球奢侈品消費第三大國。然而,現階段,我國剛剛邁入中下等經濟發展水平國家的行列,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也剛剛達到5 000美元,貧富差距問題在我國依然十分嚴重。因此,奢侈品消費在我國更多地表現為一種病態式的消費模式。它滋長了社會享樂主義思潮的的膨脹,嚴重地敗壞了社會風氣。享樂主義將實現人生幸福和快樂的方式狹隘地理解為揮霍金錢,將人生的目的視為趨利避害、趨樂避苦。病態消費將導致經濟發展的短期行為,高消費、低積累的發展模式也將引發資金投入持續減少,使技術進步變得更加緩慢,生產資料的投入會變得不合理,國民經濟的協調發展將遭到嚴重破壞,甚至出現社會文明的倒退。
不僅如此,建立在人類中心主義價值觀基礎上的病態消費模式,無法解決人類欲望的無限性與自然資源有限性之間的矛盾,這不僅給生態環境帶來了極大的危害,導致生態系統的崩潰,而且也嚴重地威脅到了人類的生存。我國社會急劇轉型期內外兩方面的某些因素是病態消費方式產生的根本原因。首先,從國內情況來看,經濟的快速發展使我國迅速地產生了一個新富群體。然而,財富的增加卻沒有給我國帶來一個正確的消費觀念,反而出現了病態式的消費行為。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存在著濃厚的重農輕商的思想。改革開放以來,相當一部分新富人群的原始積累過程是依靠轉軌時期的體制漏洞獲得的,這使得這一階層的富豪倍受人們的“原罪”指責,其財富的正當性很難獲得社會的普遍認可,導致我國新富群體產生了強烈的逆反心理,他們迫切需要人們承認其成功的事實。所以,就需要以過度的奢侈品消費為代表的病態式消費行為來炫耀其成功標榜自己,即在消費方式上以“顯擺”式消費為主。正如杜寧所言:“只有人口增長能與高消費相匹敵成為生態惡化的原因,但至少世界上的很多政府和人民已經把人口增長看做是一個問題;與之相反,消費卻幾乎一直被普遍看做是好事———確實,消費增長是國家經濟政策的首要目標。”[2]其次,從我國所面臨的國外環境來看,西方消費主義的盛行也是我國出現病態式消費行為的另一個重要原因。西方消費主義思潮是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普遍流行的一種消費觀念和現象。消費主義過分追求商品的品牌和時尚,而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其應有的使用價值,這導致了人們不斷地陷入到“購買即淘汰”的快速消費循環中。通過深入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到,消費主義的實質是符號意義的生產,它將商品的符號意義和象征價值看作消費的重要內容甚至是全部內容,而對其交換價值和使用價值則在很大程度上予以淡化甚至忽略不計。這樣,商品就完全蛻變成了符號意義,人們的消費行為必然變成異化的符號消費,這將對人的身心健康產生十分嚴重的負面影響,甚至導致人格分裂和道德敗壞。隨著我國與世界交往的日益深入,西方消費主義思潮開始在我國滋生起來,由此引發的種種社會問題也變得屢見不鮮,這嚴重地腐蝕了人們的思想,敗壞了社會風氣,甚至威脅到了社會主義的文化安全。
綜上所述,雖然現代人的物質資料極大豐富,但是,人們卻并沒有珍惜自然所給予我們的生產和生活資料。相反,人們卻在肆意地浪費著自然資源,造成社會上的物欲橫流。病態式的消費方式以滿足人類的無限需求為價值取向,將簡單的數量消費作為消費水平高低的重要標志,大量的、有限的自然資源就是在這種不合理的消費理念引領下被浪費和破壞,這種資源耗竭型、精神頹廢型的消費方式受到越來越多人的指責和詬病。拉夫爾明確指出:“消費問題是環境問題的核心,人類對生物圈的影響正在產生著對于環境的壓力,并威脅著地球支持生命的能力。”[3]沃德說:“對消費品喜新厭舊成風,無限制地使用能量,那么,我們的前途只能是生態系統的無窮災難。”[4]可以說,人們的生活中已經逐漸將“節約”的理念置于腦后。然而,近年來頻繁爆發的金融以及生態危機再次提醒人們“節約”的重要性,越來越多的人也正在意識到選擇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性。因此,全體國民需要重新樹立生態消費觀念,摒棄過度奢華和過于復雜的消費觀念,建立以不影響生活質量和減少生活內容為前提的簡單生活方式,提倡“新節儉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