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生態文明論文
作者:王曉政 單位:內蒙古大學滿洲里學院
2010年十七屆五中全會強調要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提高生態文明水平,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加強資源節約和管理,加大環境保護力度,加強生態保護和防災減災體系建設,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中國共產黨適時的提出生態文明建設思想,順應了時代潮流,把握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反映了我國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內在要求。
一、生態文明與社會主義
從人類歷史進程來看,生態文明是人類發展史上繼農業文明、工業文明之后的一個更高階段。從人類歷史發展的程度和水平來看,生態文明與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是并列的文明形式,是協調人與自然關系的文明。可以說,生態文明是人類對傳統文明形態特別是工業文明進行深刻反思的成果,是人類文明形態和文明發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進步。在人類發展史上,最先把生態與社會主義結合起來,把社會主義視為解決生態問題根本出路的是西方的生態社會主義。生態社會主義認為生態問題實際上是社會問題和政治問題,只有廢除資本主義制度,才能從跟上解決生態危機;生態社會主義致力于生態原則和社會主義的結合,力圖超越資本主義和傳統社會主義模式,構建一種新興的人與自然和諧的社會主義模式。從某種意義上講,社會進步體現為文明的轉型,社會文明的轉型與社會政治經濟制度的變革有內在聯系。生態文明是社會主義的標志之一。馬克思主義對資本主義的批判,包含著對工業文明的反思,從而使生態文明成為馬克思主義的內在要求和社會主義的根本屬性。根據馬克思的觀點,只有共產主義社會才是實現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兩大和解”的生態文明社會。人的解放,人的全面發展是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生態文明恰恰體現了社會主義的這一基本原則。另外,在可持續發展與公平公正方面,生態文明也與當代社會主義原則基本一致。生態文明應成為社會主義文明體系的基礎。社會主義的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離不開生態文明,沒有良好的生態條件,人不可能有高度的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享受。生態文明是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前提。
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的必要性
隨著我國工業化和城鎮化的不斷推進,我國人口、資源、環境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之間的沖突日趨激烈,生態環境的承載能力和自我恢復能力已經到了極限,生態環境的形勢十分嚴峻。
(一)生態文明建設是解決全球生態問題的需要良好的生態環境是全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但是在工業文明所倡導的“人類中心主義”價值觀的指導下,人類卻追求物質利益而舍棄生態環境。對生態環境缺乏保護和建設意識,不合理利用土地、森林、水和礦產等資源,從而使得生態環境面臨嚴峻形勢。這些生態問題不僅影響了人類的生活,還嚴重威脅了人類的環境安全。要解決這些生態問題,人們必須加強對生態文明的研究,從而為解決當前的生態問題保駕護航。
(二)生態文明建設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需要生態文明是一種高級的文明形態,反映的是人類與自然之間的一種全新的、和諧的狀態。生態文明建設的核心就是要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生態文明建設既繼承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又反映了人類文明的發展方向,也是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生態文明就是要遵循可持續發展戰略,把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辯證統一起來,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前提下求發展,在發展的基礎上改善生態環境,實現人類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三)建設生態文明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需要可持續發展的內涵十分豐富,涉及經濟、社會和資源環境等方面,生態文明是可持續發展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可持續發展從自然屬性角度來分析,就是要求建設生態文明。可持續發展要求保護和加強環境系統的生產和更新能力,要求實現不超過環境系統更新能力的發展,要求在生存不超出維持生態系統涵容能力的情況下,改善人類生活品質。可持續發展的核心是經濟發展,即在保持自然資源的質量及其所提供服務的前提下,使經濟發展的凈利益增加到最大限度。建設生態文明,應在更廣范圍內,開發更有效地使用礦物能源的技術,提供安全而又經濟的可再生能源技術來限制導致全球氣候變暖的CO2的排放,并通過恰當的技術選擇,停止某些化學品的生產與使用,以保護臭氧層,逐步解決生態環境問題。
三、當代中國建設生態文明的路徑選擇
(一)發展生態文化,加強生態理論教育和宣傳
1.樹立科學的生態文明觀念生態文明觀念的核心是人與自然關系的和諧,因而要從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高度加強生態文明觀念的教育,弘揚環境文化,努力形成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良好社會氛圍。因此,要培養全民的生態文明意識,并把它作為我們建設生態文明的方法指導。首先,要尊重自然、善待自然。人類一定要認識到,自然是人類賴以生存的母體,自然中的一切都與人類息息相關。其次,要認識自然、尊重自然規律。人類對自然的開發和利用是持續的,但怎樣才能使自然為人類造福,這就要求人們必須認識自然,把握自然的內在規律性,按自然規律辦事,否則就要遭受自然的懲罰。第三,要愛護自然、保護自然。這要求人們在實際生活中,要改變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倡導綠色消費,走可持續的發展道路和消費道路,在全社會培養環境倫理和道德,建立和完善生態保護制度,形成愛護自然的良好社會風尚。
2.加大生態文明的宣傳力度生態文明建設的前提基礎是生態文明的觀念被公眾所熟悉。科技的發展為這一目標的實現提供了多種途徑。廣播、電視、報紙、雜志等傳統媒體自不必說,網絡技術的發展,使生態意識的傳播更為快捷。通過媒體的倡導,綠色和生態的理念日漸深入人心,公眾對生態環境有了更為全面地認識。在社會活動中宣傳生態文明理念。廣泛深入持久地開展生態文明建設的宣傳活動,普及可持續發展的知識,宣傳國家有關可持續發展的方針政策、法律法規和標準規范,鼓勵有利于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各種藝術形式的作品發表,鼓勵創建綠色學校、綠色社區、環境優美鄉鎮等公益活動。在科學活動中宣傳生態文明理念。在全社會大力倡導科學精神,正確認識自然和尊重自然規律。培育有利于生態文明觀念樹立的文化氛圍,通過教育、文學、藝術等形式,運用廣播、電視、報紙、互聯網等大眾傳媒,大力弘揚“節約光榮、浪費可恥”的社會風尚,樹立起尊重自然的價值觀與道德觀,從而使生態文明觀念在全社會牢固樹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