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藝術理論論文
作者:張靜潔 單位:西安文理學院
在藝術學科門類中,藝術理論學科存在的有無問題一直為藝術界所爭論,直到2011年3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教育部正式發文,(《關于印發〈學位授予和人才培養學科目錄(2011年)〉的通知》(學位[2011]11號))把藝術理論作為藝術學科體系中的一級學科來對待,這個爭論方告一段落。但是,盡管藝術理論學科的存在有了合法性的依據,但在合理上并未因國務院的一紙文書而終結。藝術理論學一級藝術理論在藝術學或藝術創作中的地位與作用仍然被許多藝術人認識不清。甚至,否認藝術理論學存在合理性的聲音仍然不絕于耳。對藝術理論學的質疑實質上就是對藝術理論修養在藝術創作中地位與作用的質疑。對這一問題的存疑,對促進藝術學的發展、對提高藝術修養水平會造成諸多不利,因而有必要就這一問題進行深入探討。尤其是從哲學角度對藝術理論的本質、藝術理論在修養在藝術創作中的地位和作用等問題進行研究,會對問題的解決起到一個拋磚引玉的作用。
一、藝術理論的本質
任何一種理論都源于實踐,作為一種具體的理論形態,都具有理論二重性:第一,任何一種理論都是對客觀世界的抽象反映,都包含著對事物運動的一般規律的思考與認識;第二,作為一種特殊的理論形態,又應當反映和揭示出特殊對象的運動特點與規律。因而對一種理論的學習掌握既要把握事物的特殊性,又要有對個別事物的認識上升到對一般運動規律的體會與理解。理論的二重性決定了理論的本質在于:理論首先是實踐主體認識程度的提高和升華,而對理論的認識與把握又反過來會提高主體認識和改造世界的能力。理論的本質屬性決定了理論的實踐使命。即:一,理論的抽象性決定了理論存在的價值—理論可以解釋與反映事物的一般規律,因而通過理論學習與研究人們能夠打破學科壁壘,掌握事物的基本性質與一般規律;二,理論是實踐主體認識事物過程中對事物運動規律的概括,理論形態的建構與理論體系的完善標志著人們認識水平、實踐能力與審美境界的提高,同時也有利于深化對事物運動規律的理解與把握,并進而推動實踐的進程。筆者在從事藝術創作的過程中,深切的體會到這種感受,也為此曾撰寫過一些相關論文。
正是基于這種感受,有時筆者認為對“藝術理論的功能或藝術理論學可否存在”問題的爭論是一種偽問題,因為藝術理論本身的存在就是藝術自身發展的結果,又何談什么“存在的必要性”問題?但當沉下心來,認真反思這種爭論的時候,也許問題的本質不在于此,對藝術理論存在合理性進行追問的背后,內蘊著這樣一種問題意識:既然藝術理論存在是必然的,那么在藝術實踐中它應當發揮怎樣的作用?也就是說對藝術理論的自覺學習可以對藝術創作起到作用?如何這種作用可以用其它方式來替代,則對藝術理論專門的學習與研究也就不再成為一種必須的活動。有學者認為,每一個藝術門類都有自己的歷史與理論,沒有必要再進行專門的藝術理論研究,藝術理論研究實質上就是對具體藝術門類歷史與理論的研究。即使要做出努力,建構一門藝術理論學,也會因為卻反專門的研究對象而流于破產。其實,對藝術理論性質與功能的種種爭論與非議,如果僅僅局限于在領域范圍內進行,也許我們永遠也不可能得出統一的結論,正所謂“遠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我們需要跳出藝術的視域之外,從哲學的高度審視這一問題。任何一種理論都是對實踐矛盾的抽象反映,都是實踐主體能動性發揮的結果……對藝術理論的哲學性質的論定表明,藝術理論以及專門研究藝術理論的藝術理論學的存在價值就在于,通過對的各類藝術現象的分析與思考,旨在從各類藝術現象中探尋藝術的普遍規律。并通過這種研究,推動不同藝術種類之間的交流與對話,為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事業服務。毛主席說藝術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藝術的繁榮需要建立于藝術各領域的對話與交流基礎之上。只有這樣,各種藝術之間才能相互吸收、相互借鑒,才能激發出一代又一代精湛的藝術。我國是一個武術大國,大家都知道在我國武術發展史上,幾乎每一種武術派別的創立與形成都是不同拳種互相交流的結果。武術界中的門派之爭、正統與邊緣之爭都曾對武術事業的發展造成桎梏。而藝術的發展又何嘗不是如此。
二、藝術理論在藝術創作中的地位
對藝術理論在藝術創作中的地位問題的研究要從兩個方面進行:第一,從藝術理論存在的相對價值中考慮;第二,從藝術理論對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的作用方面考慮。因為文化從來都具有階級性,應當為一定階級階層的利益服務。相對于各種藝術門類而言,藝術理論研究關注各種藝術現象,力求對發生在各個藝術門類中的各類藝術現象進行考察,并在此基礎上分析、總結與概括出藝術行為發生發展的一般規律。藝術理論研究中所關注的研究對象的特殊性就使其自身區別于單個藝術門類的研究對象。研究對象的獨立決定著研究自身的基本地位。因此,不能簡單地把藝術學理論說成是“空洞”的學科。當然,也不能說從事藝術理論研究活動就比具體門類藝術活動要高貴。它們之間是相得益彰的關系。藝術理論關注的是不同藝術門類之間的相互關聯,音樂與舞蹈學、戲劇與影視學、美術學、設計學等具體藝術門類則專注于各自門類內部的基本歷史、理論與批評。這就比較明確地論定了藝術理論研究在藝術創作活動中的地位。
三、藝術理論研究對藝術創作的指導作用
這種指導作用體現為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第一,藝術理論研究的成果從原理和方法方面為其他藝術門類和藝術創作活動提供智力支持。如著名的前蘇聯藝術理論家卡岡提出的“從原始藝術的混合性到藝術的現代系統的形成脈絡、藝術史過程的整合力”(藝術形態學)理論對人們從哲學高度理解具體藝術門類的規律及其特點形成了深遠的影響力。第二,藝術理論研究在促進藝術與其它文化形態之間的深層對話,豐富藝術表演的內容方面功不可沒。而如果缺乏對藝術總體特征的認識,就很難使藝術與這些形態進行對話。尤其是在全球化一體化的今天,跨國際之間的文化對話與交流,更需要加強藝術理論研究的水平,以盡快打破文化形態之間的門徑藩籬,促進文化繁榮與發展。第三,加強藝術理論研究是深入推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的內在要求。藝術從來就具有階級性,中國自古以來就有禮樂合流的傳統。中國儒家提倡“禮節民心,樂和民聲。”(《禮記?樂記》),注重禮樂治國,究其實就是要在理性與感性的有機融合中創造一種和諧的秩序。為維護封建社會秩序、強化封建統治服務。當代中國的藝術理論家也應當從總體上認知藝術的社會地位,從而為國家政策的制定提供咨詢。只有當藝術精神反映國家意識形態,藝術理論為國家政策的制定和執行提供理論和技術服務時,藝術的繁榮與發展才有了根深蒂固的社會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