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科學傳播論文
作者:陳鵬 劉星河 單位:中國科技大學 武漢大學新聞學院
2012年兩會期間,百余名兩會代表委員致信《中國科學報》,呼吁加大科普宣傳力度,提升科普工作地位,代表委員們認為:“科普工作關系著我國社會的科學發展與和諧穩定,關系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也關系著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要像重視科技創新那樣重視科學普及”。①科普工作“這個關乎民族興旺發達的大問題”由此再次引發公眾關注。科學傳播的載體很多,但隨著技術不斷進步,公眾獲取信息的手段發生了根本性變化,作為“社會公器”的大眾媒體成為科學傳播的主要渠道。第八次中國公民科學素養調查結果顯示,2010年,我國公民獲取科技信息的渠道,由高到低依次為:電視(87.5%)、報紙(59.1%)、與人交談(43.0%)、互聯網(26.6%)、廣播(24.6%)、一般雜志(12.2%)、圖書(11.9%)和科學期刊(10.5%)。②大眾傳媒已成為向公眾傳播科學精神、科學思想、科學方法和普及科技知識的最佳途徑。
北京理工大學教授翟杰全認為,科學傳播是“科技知識信息通過跨越時空的擴散在不同個體間實現知識共享的過程”③。當下的科學傳播活動已成為世界性話題,它已不只是科學界為了實現自身目的的手段,也不是國家意識形態的一廂情愿的單向活動,而是已經成為一種文化建設和塑造活動,人民經由科學傳播,參與決定科學怎樣造福我們的民族,怎樣決定我們的發展方向和發展速度。中西方對于“科學傳播”有著不同的認知軌跡。在西方科學傳播的進程中,英國社會學家J•D•貝爾納(JohnDesmondBernal)是最早注意到科學傳播的。他認為,“按照過去關于科學的概念,交流是科學家之間惟一的橋梁。”但是,在今天,“需要極為認真地考慮解決科學交流的全盤問題,不僅包括科學家之間交流的問題,而且包括向公眾交流的問題。”④此外,英國的三份報告ThePublicUnder-standingofScience、EngineeringandTechnology、ScienceandSociety,也有力地推動了世界科學傳播理念的發展。
中國關于科學傳播的歷史線索,可以追溯到洋務運動時期,中國科學的發展是“西學東漸”的結果,也即西方科學傳播的結果。新中國成立后,基于發展科技推動社會經濟發展的現實需求,科學傳播以有組織、有規模的科學普及工作形態出現。2002年6月29日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將科普界定為“國家和社會普及科學技術知識、倡導科學方法、傳播科學思想、弘揚科學精神的活動”。進入新媒體時代,科學傳播成為我國科普事業適應新時代、新形勢、新環境、新需求跨入的一個新階段。科學傳播是以提高公民科學素質,實現個人、社會、自然和諧發展為目的的全民終身教育和互動過程,作為一種面向普通民眾的傳播活動,它的主要功能是促使公眾理解科學,掌握必要的科學知識,提高公眾科學素養,具備參與科學發展與政策討論的知識基礎。兩會代表委員的信中指出,“目前我國科普工作的現狀還不盡如人意:科學家參與科普的積極性不高,有80%的科研人員很少參加科普工作,我國人均科普經費更是遠不及發達國家,科普宣傳在媒體上難以放到顯要位置。”科學傳播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科學共同體與公眾的共同努力,作為科學傳播主體與受眾之間的大眾傳媒,肩負著提高公眾的科學素養、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質的責任,當下大眾媒體的科學傳播存在諸多問題值得關注與思考。
1.科學界與大眾媒體之間需要互動合作機制
科學傳播需要媒介工作者和科學家的共同努力、付出與把關。大眾媒體的職責是將科學傳播給社會公眾,其從業者要懂得媒體的傳播規律與運作規律,能將科學知識加工成為公眾易于理解、接受的信息。因此,建立科學界與新聞界之間的互動與合作機制,樹立共同承擔科學傳播的社會責任、履行科學傳播的社會義務的良好意識,最大限度地防止科學在傳播過程中被歪曲或誤讀,就成為科學傳播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當下的科學傳播,由于良性的互動與合作機制尚未建立,科技事件發生時,科技記者與科學界、科技人物、學科部門之間缺乏理解與溝通,科學界不太熟悉大眾傳媒的傳播與運作規律,很少將通過大眾媒體進行科學傳播納入自身的工作范疇。另一方面大眾媒體也缺乏對科學內涵的了解和領悟,在很大程度上不理解科學事業的本質與規律,在傳播科學信息時,未能很好地把握科學傳播的針對性,沒能根據受眾不同需求和層次,設計傳播的內容與形式。
2.科學傳播內容的客觀性、中立性需要“把關人”
客觀、理性的傳播內容對公眾認識科學、理解科學起著關鍵性的作用。然而,當下的大眾傳媒在科學傳播的過程中,出現了以公眾的收視率為主要追求指標,一味迎合受眾需求而忽視科學傳播的基本規律等諸多問題。新媒體環境使各類偽科學信息無孔不入,客觀上使得大眾媒體對科學傳播的內容理解與把關困難。同時,科學界和教育界的專家、學者和教授也未能積極進入大眾傳播的第一線,積極向公眾傳播他們所掌握、發現的新知識新技術,沒有有效承擔起科學與非科學的“把關人”的責任。在科學界、傳媒界和政府的層層把關機制尚未建立的情況下,科學傳播內容的客觀性、中立性也就無法從根本上得以保證。在新媒體的沖擊下,如何對來源廣泛的新聞信息進行內容把關,判斷其科學性或對偽科學及時有效地抵制成為新聞界乃至科學界的頭等問題。
3.科學傳播缺乏話語轉換機制
當今的科學傳播已經進入了媒介化轉向的時期,科學傳播媒介不僅包括傳統媒體及科技館、博物館、展覽館等專門的科學傳播媒介,還包括互聯網和以數字技術為載體的手機電視、移動電視等新媒體。這種轉向給科學傳播提供了一種全新途徑的同時也為科學傳播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戰,使科學傳播變得更為復雜,這種模式的復雜性導致了信息的不穩定性。隨著新媒體深度介入科學傳播,大眾傳媒對科學報道的數量逐漸加大,不尊重科學事實,違反科學原理,甚至錯誤的科學報道時有出現。媒體對科學的“誤讀”,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傳媒界與科學界的不同話語體系。在兩種話語轉換過程中,關鍵是要找到兩者的契合點,既要尊重科學的規律,也要尊重傳播的規律。“讓科學走近公眾、讓公眾理解科學”是科技傳播的重要任務之一。要完成這一任務,就必須用淺顯的語言,大眾化的視角把深奧的專業知識轉化為普通受眾能夠理解的訊息,這是科學傳播必須堅持的原則。這就需要傳媒從業人員具有較高的科學素養和理性思維能力,也需要科學界主動與媒體對話,通過媒體向公眾傳播科技信息,承擔起提高公眾科學素養的歷史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