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城市林業論文
作者:查季清 單位:祁門縣林業局
1景觀生態林理論的探討
隨著20世紀90年代中期深圳市率先提出了建設生態風景林理念[1]以來,有關生態風景林的建設實踐和研究日益深入,生態風景林的建設更是在全國掀起了一場觀念上的綠色革命。然而在實踐上,其景觀效果雖比馬尾松、意楊等純林有較大的提升,但是比起市民期待的類似香山紅葉那種壯觀的色葉或花海景象還相距甚遠,而進行景觀生態林建設,可以營造具有視覺沖擊力的景觀。
景觀生態林是由生態風景林衍生而來,它除了考慮森林的生態功能以外,更強調其景觀效果。陳征東[2]等通過對景觀生態林與生態風景林的內涵、側重點等方面進行比較與探討,提出景觀生態林具有更好的林相景觀和季相特色,而生態風景林具有更好的生態效益、水源涵養和生物多樣性。王定躍[3]等提出景觀生態林不同于生態風景林,前者是具有理想景觀效果與良好生態效益的林分,而后者更強調森林的生態功能。筆者認為景觀生態林的概念應從景觀功能的角度,同時結合其生態價值方面加以描述:景觀生態林主要分布在城市及周邊地區,具有城市背景的作用,符合城市居民審美情趣,應有一定的地域面積和大量景觀優勢樹種,同時具有較高的樹冠覆蓋率和物種豐富度,這一類木本植物群落稱為景觀生態林。從組成成分和相應的功能來說,景觀生態林特指:(1)處于城市及周邊范圍的木本植物群落;(2)具有壯觀的季相變化色彩景觀和林相景觀;(3)滿足森林的生態效益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的要求。景觀生態林是城市森林的一種高級表現形式,它能夠更好的發揮城市森林的景觀美感,滿足市民不斷提高的審美情趣,具有良好的社會效益。首先,景觀生態林強調景觀效果:遠觀時樹冠重疊起伏,主要是成片色彩景觀,起大背景作用。中尺度觀賞時主要體現色彩(花、葉)、季相變化景觀。近觀時它有不斷變化的單元、更豐富的色彩、形態變換和季相變化,觀花、觀葉、觀姿的喬灌木種將得到更多的應用[4]。其次,景觀生態林之所以稱之為生態林,它同時強調森林的多種生態效益、保護物種的多樣性,其具有較大尺度的綠量,擁有森林環境,在調節氣候、環境保護、水源涵養、水土保持、防風固沙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景觀生態林不同于單純的風景林,風景林以發揮森林游憩、欣賞和療養功能為主要經營目的,設計營造時沒有考慮其防護功能[5]。景觀生態林也不同于城市中心區帶有濃厚的人工雕琢色彩,并受空間周邊環境限制的城市公園;也不同于具有特定休閑功能,要求應有適度活動空間的森林公園;也不同于具有自然、粗獷、可供野營等活動的山地原野郊游林[6]。景觀生態林具有壯觀的植物景觀,在較大的空間尺度上影響城市的景觀風貌。在景觀群落配置上,充分保護與利用本底植物,解決生態效益與景觀要求的矛盾。通過不同觀花、觀葉、觀果等景觀樹種與本地植物的搭配,不同時間的花色、葉色再現季相變化,使景觀生態林具有人工設計而又不露痕跡的自然美和較高的觀賞效果。北京的有關部門以香山紅葉為景觀目標,近年來大范圍營造景觀生態林即落葉闊葉混交林。深圳市也對景觀生態林建設作了嘗試,均取得了很好的景觀效果。
2景觀生態林在合肥市董鋪水庫水源涵養林營建中的應用
2.1概況
董鋪水庫位于合肥市西北近郊、南淝河上游,大壩坐落在西二環路旁,是一座以城市防洪為主,結合城市供水、郊區灌溉及發展水產養殖等綜合利用的大型水庫。在合肥市“綠化大會戰”中,規劃在水庫環湖大道中段南北兩側營造106.67hm2水源涵養林,旨在保護合肥董鋪水庫周邊的生態環境。水源涵養林建成后,將以新建的蜀麓中心公園為紐帶,連接上大蜀山西麓,在合肥市西北郊形成一個面積近533.33hm2的“大綠肺”,更成為合肥市重要的城市背景。
2.2董鋪水庫景觀生態林建設
2.2.1植被現狀規劃區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地帶性森林植被屬于常綠與落葉闊葉混交林。因為長期保護不夠加上人為破壞,森林環境消失,原始植被已被栽培植被所代替。現存林分有靠近水庫下游的成片水杉林和臨近村莊周圍的楊樹林,主干道兩側有新栽植的香樟等作為行道樹,其余則以開墾的小塊農田和茅草為主。森林覆蓋率不及1/3,不僅從景觀上不能滿足市民審美要求及發揮城市背景作用,生態上更不能滿足其涵養水源、保持水土、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功能需求。
2.2.2景觀生態林的營造作為市區內的防護林,此水源涵養林的林相景觀是非常重要的城市景觀,因為它的整體形貌往往構成了城市的主景或背景,形成城市的輪廓線。在景觀生態林的營建中,主要考慮以下幾個方面:(1)宏觀姿態。即群體形貌,主要指林相、林冠線、林緣線等。規劃以松柏類樹種為基調,結合各個區域的主調樹種,組合成常綠針葉單層同齡林、落葉闊葉單層同齡林、常綠闊葉復層異齡林和針闊混交復層異齡林,形成或疏透有致或幽深茂密的林相;順應地形地貌特點,在地勢高峻處栽植高大喬木,在低洼處栽植灌木、草本,形成高低錯落、參差起伏的林冠線;在水體邊緣利用緣水與臨水的環境特點來配置植物,多利用借景、對景、倒影入景等手法,在水生與濕地、陸岸過渡中合理地利用不同的植物材料,形成多點、多面、多層的變化序列。(2)色彩。景觀生態林的色彩設計在全局上以類似色、鄰補色為主,在局部上應用對比色,與此同時既要注重植物個體之間的色彩組合搭配,又要縱觀全局,以具有一定面積的斑狀色塊(一般面積為330~667m2)形成顯著的色彩視覺沖擊,構成一定的氣勢,以滿足遠景觀賞、中景觀看、近景游覽的需要[7]。在景觀生態林的營造中,以綠色為基調色彩,同時又以不同的綠色構成類似色,如以白玉蘭、垂柳等的淺綠,配以榆樹、楝樹的濃綠、馬褂木的黃綠、刺柏的深綠,形成同一綠色調的不同層次。(3)生態位。是指應用生態位原則,充分考慮物種的生態位特征,合理選配植物種類,形成結構合理、功能健全、種群穩定的植物群落結構[8]。根據不同的立地條件選擇相應生態位特征的樹種,如靠近水體的區域,地下水位較低,植物要求具有良好的耐水濕性能,則選擇水杉、池杉等大喬木作為主要建群種;在地勢較緩的區域,土壤肥沃適合大部分植物生長,故栽植各個分區的特色樹種,以形成特定植物景觀與氣氛。如規劃區內主干道兩側的主要觀賞面,配置以重陽木、柿樹、五角楓等色葉樹種,以雪松等作為常綠背景,形成金秋皆染的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