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衛生改革論文
本文作者:王玉生 單位:山西省岢嵐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財政投入嚴重不足
實施國家基本藥物制度和綜合改革之后,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以藥養醫的狀況將不復存在,“造血”功能也將大為弱化,歷史債務成為制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健康運行的重要因素。高額的負債和衛生投入總量不足,對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發展影響較大,各類預防保健工作有所削弱,在開展醫改各項工作中,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積極性受到沖擊,全面推進困難重重。
機構設置、人員構成不合理
近幾年來,農村醫療衛生市場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村辦、私辦診所遍布鄉村,導致盲目發展、假醫假藥等現象愈演愈烈。在廣大農村,三級醫療預防保健網網底不牢,功能弱化,醫療秩序混亂。村級衛生室名義上屬于集體,實際上屬于個人,它們既不承擔三級預防保健網的網底任務,以盈利為目的,與鄉鎮衛生院爭地盤、爭病源、搶業務,導致三級衛生網原有的層次轉診、業務指導關系基本喪失。相應的醫療衛生人員存在年齡偏大、知識老化的現象,為了開展工作,一些非專業技術人員進入鄉鎮衛生院,占據部分技術崗位。由于人員編制等限制,很少有大中專畢業生分配或招聘到鄉鎮衛生院工作,人才斷層現象十分嚴重,原有的一些技術骨干因待遇偏低等多種原因流失,一些日常性醫療工作、公共衛生工作都難于開展。
基礎條件差、工資待遇低
村衛生室硬件條件差,房屋陳舊,還存在著許多的危房,醫療設備和健康體檢設備不能滿足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需求。村衛生室工作人員只給一定的生活補助,社保基金無保障,根據近幾年來鄉村一體化管理數據統計,鄉村醫師收入平均略高于村民,“吃飯”成了基層衛生人員首先考慮的核心問題,無精力去考慮公共衛生工作。村衛生室工作人員業務水平普遍較低,由于待遇低、條件差、好多專業技術人員不愿去等原因造成準入門檻低,甚至存在一些無醫學專業知識人員的進入。因此為人民的健康服務少了,服務質量差了,公共衛生服務水平不能適應人民群眾對健康的需求。
職能沒有實質性轉變
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改革的方向是從基本醫療服務轉向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農村一些重點傳染病、慢性疾病、重性精神疾病和地方病仍然是威脅人民健康的主要因素,如結核病、肝炎、艾滋病等,仍嚴重威脅著農民的健康。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將會是鄉村衛生機構面臨最重大的考驗。居民衛生條件的改善,包括食品衛生、勞動衛生、學校衛生等都是影響群眾健康的主要公共衛生問題,需要基層衛生人員加大監測和控制的力度,但由于人力、物力的限制,只能靠醫療收入維持,其公共衛生職能沒有實質性轉變。2011年兩會上溫家寶總理對鄉村基本醫療提出,一是提高基本醫療保障水平。穩定提高城鎮職工、居民醫保參保率和新農合參合率。今年要把新農合和城鎮居民醫保財政補助標準提高到200元。二是完成農村三級衛生服務網絡和城市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建設任務。今年全國人均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標準提高到25元。加強重大傳染病、慢性病、職業病、地方病和精神疾病的預防控制和規范管理。加強婦幼保健工作,繼續推進適齡婦女宮頸癌、乳腺癌免費檢查和救治保障試點。認真做好艾滋病防治工作。大力發展中醫藥和民族醫藥事業,落實各項扶持政策。三是鼓勵社會資本舉辦醫療機構。放寬社會資本和外資舉辦醫療機構的準入范圍。完善和推進醫師多點執業制度,鼓勵醫師在各類醫療機構之間合理流動和在基層開設診所,為人民群眾提供便捷的醫療衛生服務。加強出生缺陷干預,進一步擴大免費孕前優生健康檢查試點,做好孕產婦和嬰幼兒保健工作。希望政府能夠積極落實國家政策,加大鄉村衛生醫療投入,改善醫療條件,穩定鄉村醫師隊伍,落實鄉村兩級公共衛生服務人員工資待遇,積極引進優秀衛生技術人才,充實醫療人才隊伍,更好地提升鄉村醫療服務質量,保障基層人民生命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