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農業教育論文
本文作者:陳志偉 單位:福建廣播電視大學高職學院
研究現狀分析
多年來,一些研究者也進行過高等農業教育的研究。據查閱的有關文獻資料顯示,研究者們圍繞“高等教育研究的意義和作用”、“高等教育研究存在的問題及對策”、“高等農業教育存在的問題和建議”等問題進行了探討,并發表一些的論文。主要觀點有:關于高等農業教育研究的意義和作用孫濟中(1994)明確指出:“辦教育就要研究教育,不研究教育怎么辦好教育?”。就高等農業教育來說,它的許多規律尚未被我們認識,被我們掌握。面對這一現實怎么辦,唯一方法就是加強對它的研究。通過不斷研究,使人們對它的認識符合它本身規律,從而把握主動,做好工作。白秀玉(1991)在《重視高等教育研究,掌握辦學規律》一文中指出,高等教育研究有四個方面的重要意義:開展高教研究,有助于學校領導盡快掌握教育規律,做好領導和管理工作;開展高教研究,有助于為科學決策提供理論指導和客觀依據;開展高教研究,有助于推動高等農業教育改革與發展;開展高教研究,有助于高等教育理論的豐富和發展。從高等農業院校要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角度出發必須大力培養大批合格應用型和復合型人才,宋明爽等(1997)提出必須重視和加強教育科學研究、探索高等農業教育發展規律,以高等農業教育發展規律來指導高等教育實踐。
高等農業教育發展相關研究存在的問題龔祖文等(1998)談到,當前高等農業教育研究,還不能做到很好地為高等農業教育實踐服務,高教研究與高教實踐的“兩張皮”的現象還未克服,研究中存在:研究方法單一,以定性描述為主,定量研究不夠;研究制度遠未做到規范化和制度化。彭冬陽等(2001)將研究存在的問題歸納為五點:1.對高等教育研究缺乏正確認識和應用的重視;2.高等教育理論不成熟,理論研究與改革實踐存在著脫節現象;3.研究的重復性較大,缺乏新的突破;4.研究方法過于陳舊,很少進行認真細致的實證研究和實驗;5.各高等院校的高等教育研究機構不健全等。關于高等農業教育研究的措施和建議彭冬陽等(2001)在文章中就如何進行高等農業教育研究提出了三點措施:提高對高等教育研究的認識;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更好地為實踐服務;加強高等教育研究隊伍的建設。宋明爽等(1997)提出了加強高等教育科研的幾個思路:要進一步強化教育科研意識,重視教育科研投入力度;要完善高等農業教育制度措施,以高等農業教育制度去引導教職工重視高等農業教育教科研管理工作;進一步推進高等農業教育科研的組織管理工作;重視加強對教師和高等教育管理工作者的教育理論的學習;加強教育督導工作,以督導促進教育科研。
關于高等農業教育存在的問題和建議李水山認為高等農業大學農業類專業(非農專業)、農村學生(縣城以上城市)、畢業后服務于“三農”(非農業崗位就業)的規模比例從過去的8:2變為2:8了,簡單追求大學規模效益導致了教育“離農”現象的不斷加劇,高等農業大學的合并導致高等農業教育發生倒掛現象:郭明順進一步提出以科學發展觀為高等農業院校發展辦學理念核心,樹立建設現代農業大學的辦學理念,塑造和培育科學考評、合理激勵、唯才是舉的人才理念,塑造和培育辦學規模、結構、質量全面協調的發展理念;李娜著重針對高等農業院校非農專業辦學特色的策略展開實踐研究,提出應依托農業發展背景,明確特色辦學理念、注重實用,探索有農業大學特色的人才培養機制和方案;陳士俊、程燕比較和研究中外高等農業教育結構模式的特點并借鑒發達國家的高等農業教育先進經驗,從當前高等農業教育的實際需求出發,提出加快高等農業教育改革,進一步完善高等農業教育結構、提高農業高校的辦學效率和培養機制的建議。田玉敏、杜麗華分析國外高等農業教育的基本結構模式和支撐農村發展的路徑,并從國外成功經驗中得到了相關發展路徑和模式借鑒作用。
總結性評述
綜上所述,研究者對高等農業教育進行了一些研究和探討,也分析國外高等農業教育支撐農村發展的路徑及對我國高等農業教育的啟示,所提出的建議和措施具有一定的理論深度和實際指導意義。但是,這些研究還處于初始階段,研究的深度和廣度都還不夠。這些研究只就高等農業教育研究某方面的問題進行了分析和探討,沒有把高等農業教育發展研究作為研究對象進行整體性理論探討和實踐探索,沒有較深入地分析高等農業教育研究的發展特點和規律性的發展途徑。本研究試圖通過分析高等農業教育發展的現狀及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并比較國外發展高等農業教育的成功經驗,從多維度研究的角度來提出新形勢下福建省高等農業教育支持農村發展的路徑選擇。同時也通過本課題研究進一步闡明高等農業教育發展路徑選擇,特別是高等農業教育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以進一步推動福建省高等農業教育進一步深化改革并加快發展,更加適應福建省經濟社會建設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