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精神文化論文
作者:吉峰 單位:福建省莆田學院
“渠道又稱信道,是信息傳輸的介質,是信號的運載工具,是信息發送者傳遞到接收者的路徑,是傳播者和受傳者之間相互進行信息交流的各種途徑、手段、方式。”[1]媽祖信仰從產生至今經歷了千余年。作為民間信仰,它延續之久,傳播之廣,影響之深,都是其他民間崇拜所未曾有過的。它雖幾經起落,但至今在全國各地,特別是福建沿海和臺灣仍然十分風行。下面本文就將從媽祖精神文化的傳播渠道入手,從一個側面歸納出其傳播脈絡,希望能對進一步挖掘媽祖文化的深刻內涵起到參考和啟示性的作用。
一、文學渠道———頌揚媽祖至仁至愛
文學源自于人類心靈的需求,這種精神需求推動了文學的產生和傳播。正如孔穎達在《毛詩正義•詩譜序疏》中說:“性情之生,斯乃自然而有,故嬰兒孩子則懷嬉戲?躍之心,玄鶴蒼鸞亦合歌舞節奏之應。”對媽祖精神的推崇催生出大量文學作品。比較有名的作品如:宋代劉克莊的《三月二十一日泛舟十絕》;元代馬祖常的《送宋誠甫太監祠海上諸神》、虞集的《送宋誠甫太監禮天妃》、王沂的《詠天妃廟馬援銅鼓》;明代錢薇垣的《天妃歌》等。此外,歷朝歷代還創作了大量楹聯,以頌揚媽祖的至仁至愛。楹聯的一個好處是用詞不多,信息適量且朗朗上口,和詩詞等文學形式相比,楹聯更方便于向大眾傳播信息。信息傳播的適量性原則告訴我們:“只有在一定限度和尺度之內的信息量,才是最適合受眾感知的信息接收量。”[2]福州馬尾天后宮門上由沈葆楨題寫的楹聯是:視遠為明,知普渡眾生,全憑慧眼恩溺由己,愿永清四海,上慰婆心泉州天后宮的楹聯是:浯浦匯流,門迎德濟,神名昭海甸,志稱凡琉暹爪滿諸國節遣使臣,頻風詣茲祭告湄洲降世,廟立溫陵,靈譽播閩臺,史載經宋元明清歷朝號封天后,千秋享此馨香在福州馬尾天后宮有沈葆楨撰寫的楹聯:地控制甌吳,看大江東去滔滔,與諸君滌慮洗心,有如此水神起家孝友,貫萬古元精耿耿,望后世立身行道,無愧斯人還有一些四字對,小巧活潑:安慶市福建會館之天后宮的“天監有赫;后德無疆。”山東煙臺天后宮山的“仙霞縹緲;境似大羅。”這些文學作品通過運用人類特有的傳播工具———語言符號,極大地促進了媽祖精神文化在海內外的傳播,有效頌揚著媽祖的豐功偉績。
二、藝術渠道———形象包裝加速傳播
媽祖精神文化和諸多藝術形態相融合,延伸了人類的知覺,跨越了無形之中的“傳播門檻”。普通大眾要了解并傳播媽祖文化,不再需要事先積累多少文字和文學功底,正如魯迅所說的:“讀者也應該有相當的程度。首先是識字,其次是有普遍的大體的知識,而思想和情感,也須達到相當的水平線。”[3]在早期的傳播階段,戲劇、音樂、曲藝等形式是推廣媽祖文化的主要方式。人們通過這些喜聞樂見、通俗易懂的傳播方式進行著情感的宣泄和交流。他們不僅得到了情感上的熏陶,同時也加固了對是非善惡觀念的基本立場。隨著媒介技術的發展以及媽祖旅游資源的開發,電影、舞蹈、建筑繪畫、志書、祭具、媽祖健身操、繪畫、雕塑等各種藝術形式也競相推出,這些藝術形式之間相互取長補短,在媽祖精神文化和傳播受眾之間搭建起了一種長期、穩定的審美關系。
三、宗教渠道———似道似佛恩澤后世
宗教的產生從來都是和現實生活有著不可割舍的聯系,媽祖信仰也概莫能外。由于航海業在歷代王朝中確有突出的地位,而海神媽祖又是航海者的精神支柱,所以,從朝廷到百姓,特別是漁民們對媽祖的信仰就順理成章不足為怪了。史料記載,這位女神從宋代起就接受政府多達50多次的賜封(其中南宋14次、元代5次、明代2次、清朝15次、御祭14次),北宋宣和五年(1123)朝廷賜予“順濟”廟額,南宋紹興年間(1131~1162)淳熙年間(1174~1189),又先后賜予“靈惠夫人”、“惠靈妃”封號,從而開始確立媽祖海神的地位。此后,從13世紀到20世紀初,歷朝對媽祖一再褒揚誥封,封號愈加顯赫,神格也不斷提高,光圈越來越璀璨了。從妃到天妃、靈妃直至天后、天上圣母。媽祖不同于源自任何宗教信仰的人物,媽祖形象滋生在儒釋道三教融合的文化背景之下,其本身就不可避免地帶有亦佛亦道的烙印。南宋《靈惠妃廟記》里面曾寫有這么一段文字:“妃林氏,生于莆之海上湄州,洲之土皆紫色,咸曰:‘必出異人’。”這句話本身就在暗示這位女神屬于道家范疇,因為道家一向崇尚紫色,《清凈經》里有“正一真人曰:人家有此經,悟解之者,災障不干,眾圣護門。神升上界,朝拜高尊。功滿德就,相感帝君。誦持不退,身騰紫云。”足見紫云是修行有成,是道氣的一種顯現,與道合真,自然生成。明清時由道家將媽祖編入《太上老君說天妃救難經》,稱媽祖為斗中妙行玉女所化,受太上老君之命降生人間救民疾苦。明代由皇帝欽定媽祖為道教神,許多媽祖廟歸入道觀,由道士住持。而佛教也步其后塵,元代莆田黃四如的《圣墩順濟神廟新建蕃里殿記》把媽祖奉為“普陀大士千億化身”;明代的《觀音大士說天妃娘娘經》、《天妃顯圣錄》中也記載著不少媽祖與佛教的淵源。無論有著怎樣的宗教歸屬,媽祖在似道似佛,似儒非巫的形象中,體現出“四海澄清非帝力,千年靈惠顯神威”。這位來自現實社會的普通女子,被世人塑造成為一個人性化的女神形象,成為中華民族古代文化傳播的一部分。
四、哲學渠道———親善友愛公平正義
媽祖文化所蘊含的哲學精神對民眾有著強大的向心力,吸引越來越多的信眾去競相追隨。親善友愛、公平正義,這些都是中國幾千年來所傳承下來的文化內核。生于海邊,長于海邊的林默娘具有高超的駕船技巧,且聰明靈惠、樂于助人。其短暫的一生,都在行著善事,積著善德。儒家主張“仁者,愛人”、“泛愛眾,而親人”,林默娘一心向善,關于她見義勇為,救助海難的助人故事不勝枚舉:“鐵馬渡江”、“神姑鎮魔”、“掛席泛槎”、“化草救商”、“斷橋觀風”、“庇佑漕運”、“旱情解救”、“圣泉救疫”、“禱雨濟民”、“靈符回生”等。這些故事的傳播無不體現著人們趨善向善的人性本能。除了與人為善、真誠待人之外,懲惡揚善也是媽祖文化所宣揚的核心觀念之一。宋朝時期的“紫金山助戰”、明朝的“擁浪濟師”、清朝時的“助風退寇”,還有“禱神起??rdquo;“涌泉濟師”“蔭護冊使”等神跡軼事,無不彰顯著這位媽祖娘娘所秉承的疾惡如仇、公平正義的道德原則。媽祖文化哲學的思想其實是世人對事物認識的高度總結和概括,通過樹立一個近乎完美的文化思想傳播者的形象,在受眾心中完成“威信效應”①媽祖形象的塑造,體現了人們美好而樸素的生活愿望,所推崇的積極、健康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也逐漸被不同社會階層的人所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