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社會醫學論文
作者:羅秀 單位:川北醫學院預防醫學系
社會醫學是醫學與社會科學相互融合的一門交叉學科,隨著疾病譜的轉變、健康內涵的擴大及醫學社會化進程的加快,新的醫學模式逐步確立,在我國高等醫學院校課程設置中,社會醫學已經從最初的預防醫學的專業課逐漸擴展到醫學本科、研究生的公共選修課,成為現代醫學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醫學模式轉變不僅豐富了社會醫學的教學內容,而且為學科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發展機遇[1]。從社會醫學的學科性質和學科特點來看,采用傳統的講授式教學方法,限制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學生缺乏深入的思考,課堂效果欠佳,對其進行改革勢在必行。Seminar教學法是西方發達國家文科教育的基本形式[2],是學生為研究某一問題而與教師共同探討的一種交互式教學方法。該教學法倡導在生長中獲得個性品質和創新能力,在探究過程中理解知識和獲取經驗,建立學習共同體、實現多主體交流與協作[3]。它強調學生的參與,能夠充分挖掘學生與教師的學習潛能。我校于2007年起,在預防醫學和衛生事業管理專業的社會醫學課程教學中,采用Seminar教學法,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實施運用
Seminar教學法以“講授-討論”的結構模式替代傳統的“講授式”教學,在長期的教學實踐過程中,形成了多種模式。從結構模式上來分,可分為:教師指定題目的Seminar,學生自選題目的Seminar,報告+討論式的Seminar等;從由誰來領導課堂來分,可分為教師領導和學生領導兩種基本的類型。我校預防醫學與衛生事業管理專業每年招生人數較少(多為40~50人),均為小班教學,為實施Seminar教學法提供了有利條件。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主要采用教師領導的、報告+討論式的Seminar教學法。具體教學過程包括以下5個步驟。
1.1準備由任課教師在開展Seminar教學前2~3周,向學生宣布Seminar的主題和時間,必要時提供討論的大綱。按照班級人數進行分組,一般5~6人一組,各小組內自行進行包括資料收集、整理、制作PPT、課堂報告等任務的分解。給學生留下充足的時間進行課前準備活動。
1.2課堂引入在開展Seminar教學課堂上,由教師擔任主持人,宣布報告主題,對報告主題所涉及的基本問題進行簡單的講解,但不做任何學術方面的評價,以免對學生產生影響。時間一般控制在3min左右。
1.3學生發言與討論這是Seminar教學的主體部分。由各小組的報告人向全班同學圍繞主題進行詳細、深入的闡述和分析,提出各小組的基本觀點,最后給出主要的參考文獻。通過發言可以對學生的綜合素質,如口語表達能力、多媒體制作水平、分析能力等方面進行考察,還可以對各小組的學術水平、查閱文獻能力和準備程度進行綜合考評。一般要求每組的發言時間在10min左右。學生分組發言結束后,根據發言人的內容,由全體學生圍繞主體進行討論,可以提問或者補充,也可以進行辯論。在討論過程中,教師可以進行適當的引導,掌控有限的課堂時間。引導要使學生的觀點得到充分展示,不斷加深對問題的認識,避免討論偏題。討論時間一般為30~35min。
1.4總結討論結束后,由任課教師對Seminar進行總結,結合教學內容對主題進行回顧和總結。并對各小組的發言進行點評,對討論中出現的主要焦點進行恰當的引導。在結束后,由各小組學生對報告的內容進行整理修改,形成書面報告。這部分的時間一般在5~10min。
2效果分析
為了解Seminar教學的實際教學效果,在課程結束后,從教學實踐效果、學生自我受益評價以及學生滿意度3個方面對Seminar教學法的教學效果進行了評價。采用整群抽樣的方法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調查對象為實施Seminar教學的預防醫學專業、衛生事業管理專業的學生。先后共發放問卷95份,回收95份,回收率100%。被調查的學生中,有92.5%的認為該教學法能夠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培養創新思維;認為采用Seminar教學法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效果的占89.6%;對課程的總體滿意度達到85.1%。整體來看,Seminar教學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討論
社會醫學研究社會因素與健康和疾病之間的相互作用及其規律,探討分析社會衛生狀況、制定社會衛生措施,保護和增進人群的身心健康和社會生活能力。通過學習使學生樹立整體醫學和大衛生觀念,培養學生用社會醫學的思維和視角來分析和處理健康與衛生問題,以現代醫學模式指導醫療衛生實踐,是課程的教學目標。這一目標的實現,需要培養學生在實踐中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傳統的以“教材說”為核心,以知識的單向傳導為主要模式的講授法教學,忽略了學生在認知、探究過程中獲取學習經驗,使得社會醫學的教學顯得沉悶、單調。在以往的教學中,學生往往反應社會醫學內容枯燥無味,課堂缺乏互動,學生學習興趣淡薄,滿意度低。
Seminar教學法的引入,改單向傳播模式為雙向互動模式,課堂上消除了教師的權威,圍繞課程的教學內容,學生可以擁有充分的話語權和表達權,能夠在民主、平等的氛圍中,在教師、學生和教材等多元主體間進行教學溝通和學術討論,從而建構了一個開放的、和諧的學習情境[3]。大家圍繞同一主題,共同在課堂中、在具體的教育情境中學習和應用知識。在自主學習和獨立思考的過程中,不僅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拓寬了知識面,往往還會帶給教師新的啟發與思考。Seminar教學法常常以小組的形式展開教學,充分發揮團隊中每一個成員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強調成員的相互協作,培養了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在學習中,教師扮演引導者和學習伙伴的角色,使學生的自主性得到了最大體現,教師有更多機會了解學生的想法,學生也有更多的機會接近教師,師生之間是一種平等的、朋友式、討論式的教學過程,進一步密切了師生情誼[4]。調查證明,大部分學生對教學內容、課堂氣氛、教學效果和總體效果滿意度都很高;對Seminar教學法在培養自己的思維能力、分析能力和綜合表達能力方面的作用,也得到了學生的肯定。從教師的感受來講,授課時課堂氣氛良好、教學實施順利、教學意圖得到很好地體現,教學效果有了明顯改善。可以說,Semi-nar教學法得到了教師和學生的一致認可。
但是,在Seminar教學教改實踐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就教師而言,在開始Seminar教學前,應該就討論的主題進行充分的準備、查閱大量文獻,為向學生進行指導咨詢做好準備;在學生討論過程中,也要積極發表自己的見解。因此,開展Seminar教學對教師也提出了更嚴格的要求,需要教師適應這種轉變,把“教”與“研”相結合,以自由、互動的學術氛圍組織教學。在新的教學模式下,如何更好的掌控教學秩序,也是教師要解決的問題。課前,教師必須聯系教學內容,精心準備和研究案例,注意案例的針對性、時效性、趣味性、真實性和典型性,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討論熱情[5]。從學生層面來看,Seminar強調學生的主動參與和自主學習。部分學生習慣了被動的、灌輸式的教學,對教師布置的任務反感甚至排斥,應付了事,課前不進行積極準備,資料收集不全面,匯報內容流于形式,討論不夠深入等,都影響了Seminar的實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