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課程改革論文
本文作者:戴蕓 單位:南昌外國語學校
《英語課程標準》指出,教師要激發和培養學習英語的興趣,使學生樹立自信心,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英語教師應從哪些方面去推動課程改革,做新英語教師呢?
一、關注“人”的發展,熱愛學生
教師要關注“人”,即學生的“全人”發展,以人為本,關注每個學生的發展。教師在教學中應盡力體現“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這一核心思想,動腦筋,想辦法,利用多種形式,啟發學生思維,開發學生智力,挖掘學生潛能,用欣賞的眼光去發現有個性的學生。只有尊重學生的差異并滿足不同學生的不同學習需求,才能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教師不僅要有愛的情感、愛的行為,還要有愛的能力和愛的藝術,有時輕描淡寫的一句鼓勵、一次贊美的微笑都會蕩漾起學生心中的漣漪。
二、轉變角色,成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引導者、合作者
“師道尊嚴”這一中國師生關系強調教師的主導和權威地位。學生長期處于被動地位,自信心不足,主動性、獨立性、自覺性和進取性不足,而這些恰恰是現代社會非常需要的品質。教師應帶著知識與激情走進課堂,在研討狀態中進行教學,教師只是“主導”,學生才是真正的“主體”。教師的主導作用具體表現在:教師的指導決定著學生學習的方向、內容、進程、結果和質量,起引導、規范、評價和糾正的作用。只有教師把學生置于知識的發現者、探究者的位置上,將學習內容以問題形式間接地呈現出來,引導學生主動地探究學習,鼓勵學生對問題質疑,贊賞學生個性化的理解和表達,才能促進學生的主體性、能動性、獨立性不斷生成。教師應促進學生健康心理和品德形成,引導學生朝更高的目標前進。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和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過程、體驗、觀點,求得新的發現,實現教學相長,成為學生學習的合作者。
三、變“教”教材為“用”教材
教材是引導學生思考和進行教學的范例,是教學活動中師生互動的中介和橋梁。英語教學專家劉道義指出,教材不應該成為控制和規范教學的“法定文化”;教材不是圣經;教材是服務教學的工具和材料;沒有完美無缺的教材;教材不可能完全滿足學生的需求。教師要學會“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新教材內容量大,話題新穎,信息角度多,單元環節多。由于時間有限,地域不同,教育資源不同,學生接受知識的能力不同,如果面面俱到,被教材“綁架”,就不能完成教學目標。學生掌握知識多少已經不再是最重要的,如何掌握知識才是最關鍵的問題。因此,教師應遵循“以人為本”的理念,以能力和個性培養為主線,從學生實際和教學實際出發,將相關的模塊、單元、練習進行整合,大膽地取舍、增補、重組、替代、借用,創造性地運用教材;圍繞教學目標,采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通過自身言語實踐和感悟,不斷探究和發現,發展思維能力。這就要求英語教師精心研究教材編寫的意圖,研究教材的內涵和變化,駕馭教材,創造性地完成教學任務。
四、重視自身素質的提高,加強教師之間的合作
要提高自身素質,離不開教師之間的合作。新課標改變了教師“單兵作戰”的教學方式,教師面臨巨大的挑戰,每位教師在教育觀念、知識結構、實驗技能、教學行為等方面都需要擴展、補充和提高。教師合作是教師工作特點的需要,是實施新課程標準和新教材的需要,是學生學習的需要。教師需要與更多的人,在更大的空間,用更多的方式從事工作。合作是為了發展,合作更是為了共同提高,一切都是為了學生的成長。教師的合作并不僅限于本學科教師之間的合作,因為英語課程覆蓋的內容涉及各個科學領域,英語教師更需要與不同學科教師進行合作,以彌補在其他學科知識上的專業不足。“走出去,請進來”,加強校際交流,邀請專家學者來校作報告,借鑒學習他人先進的教育思想和優秀的教學經驗,進一步學習新課程理念,有助于解決教師實際操作層面的困惑。教師通過合作與交流,在濃厚研究氛圍的集體討論中迸發教學靈感,相互借鑒先進的管理方法和教育手段,資源共享,共同完成各項教育教學任務,這也是提高教師專業素養和教學能力的重要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