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農業生態建設論文
作者:何仁仲
一、解枚以來的四十年,貴州農業經歷了三個發展時期,從中可以悟出很多有益的道理。為什么在1957年以前的農業生產發展較好,農村經濟的發展也較活躍,這個時期的一些指標(包括人均糧食占有量)略高于全國平均水平。而在1958年至十一屆三中全會的21年間的農業生產,基本上處于徘徊停滯狀態,其中有14年的糧食總產量還低于1957年已經達到的10了億斤水平。由于人口猛增,不僅人均糧食占有量連續下降,而且農村人均收入也降低,約有70%的處于貧困境地。這是為什么?在十一屆三中全會路線方針政策指引下,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制,并進行了必要的產業結構調整,農村經濟發展了,糧食總產量也增加了,農業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成效顯著。但是人口-—糧食—生態之間的惡性循環未被打破,因而農業、特別是糧食生產尚未能再上一個新的臺階。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認真總結近四十年來貴州農業發展的經驗教訓,提高認識,從中找出內在的具有規律性的東西,這對貴州農業的發展獲得穩定的增長,有可能找到一條比較合乎客觀實際的路子。從歷史的經驗教訓中有兩條是很值得重視的,一是什么時候生產關系適合于當時的生產力水平,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提高了,農業生產就發展了,反之,什么時候盲目地改變和拔高生產關系,脫離了生產力水平,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就受到挫折,農業生產就處于停滯,甚至倒退。二是從貴州的具體情況出發,運用生態農業經濟學的原理,揚長避短,實事求是地發展農業生產力。遵循社會主義有計劃的商品經濟的原則,合理調整產業結構、產品結構,農業生產就發展了。
二、發展貴州農業生產,提高農業生產力水平,使貴州農業獲得穩定增長,必須從貴州的實際情況出發。脫離了省情的全局,僅從局部的情況著眼,只能取得有限的成果,而在全局的整體上將會受到客觀規律的懲罰。貴州的自然情況和社會情況都有自己的特點,既有有利的條件,又有不利的條件。必須運用生態農業經濟學的原理,揚長避短,走農業生態建設綜合治理的道路,提高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
貴州素有“天無三日晴”之諺,年降雨量在1000一1400毫米之間,活動積溫在4000一8000℃之間,基本上是雨熱同季,有利于植物生長。貴州處于云貴高原東斜坡,地貌變化大、復雜,切割深,喀斯特地區約占全省面積70%,土層薄,水土流失嚴重,植被日漸減少,生態惡化,而人口增長猛。人均糧食占有量及其他相關指標都相應降低,更加重了“越生越墾,越墾越窮”的惡果,使“人口—糧食—生態”之間形成了惡性循環,阻礙了經濟社會的健康發展。因地制宜,從貴州的實際出發,從各地的具體情讒出發,揚長避短,全面娜戶劃,綜臺開發,綜合利用,綜合治理。選擇切合實際的突破口很重要,這是切斷惡性循環鏈條的關鍵和可能獲取有效成果的起步。這既是一個系統工程,又是辯證唯物主義的實踐活動。農業生態建設綜合治理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是,在與自然界斗爭的指導思想上是違背客觀規律“與老天爺對著于”呢,抑或是適應自然界的客觀規律采取相應措施呢。也就是說,是尊重自然的客觀規律,適應客觀的條件,發揮主觀的能動性呢?抑或是違背客觀規律做出脫離實際、脫離具體情況的主觀主義的決斷呢?在一定意義上講,農業在一定程度上“靠天吃飯”是有一定道理的。光、熱、雨對農作物的生長是必不可少的。人類對大氣候的改變目前尚缺乏能力,但是努力認識自然規律,采取相適應的措施,以及對小氣候的影響,則是有應該發揮主觀能動作用的廣闊天地。譬如倒春寒、洗手干、伏早、秋風等等幾乎是貴州年年都出現的自然災害,是否有其規律性呢?可否在耕作制度、耕作方法、良種選育等等方面使用科學技術,從相適應的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上找到克服和避免的辦法呢?今年的天氣屬于中下年景,冬季旱,春寒時間長,由于各級各地的工作抓得早、抓得扎實,特別在較大范圍內推廣了兩段育秧、薄膜覆蓋,以及擴大雜交水稻、雜交玉米等優良品種的面積,效果明顯。這證明人的主觀能動性還是大有可為的。
在雨熱條件都較良好的貴州喀斯特地區,農業生態建設綜合治理應該按照各地的具體情況,采取多種方法增加植被,既可封山育林,也可區分不同情況,分別種植喬、灌、草,或者將三者適當地結合起來;同時,必須搞好基本農田建設以提高地力,既要將陡坡改為水平梯土或者改為緩坡(可用灌木叢墻護土),又要對水田增強保灌能力和提高土壤肥力,特別是對冷濫銹田進行針對性的有效改造。只有基本農田的糧食單產提高了,糧食總產增加了,人口的增長也得到了嚴格的有效的控制,毀林開荒破壞生態的惡性循環才能停止,而變成良性循環,促進農業生產和糧食生產的穩定增長。這是農業生態建設綜合治理中的關鍵性問題,也是一個必需正確處理好的辯證關系。第三個需要解決的問題是,在農業生態建設綜合治理中,必須把近期的效益和長遠的利益結合起來。這樣才能調動農民的積極性,才能增強農民自身積累和自我投入的能力,促進農業生態建設綜合治理的發展。一般說來,在增加植被面積中喬木生長期長,見效慢,在種植初期適當間作生長期短(或當年見效)的作物,或者種植經濟作物(包括果木、藥材、灌木等)以及種草養畜等,都應當按照當地具體情況妥善地結合起來。
三、群眾的實踐最能說明問題。我省各地群眾從自己的實際情況出發,在農業生態建設綜合治理中創造和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促使農業生產和糧食生產獲得了穩定增長,人民收入顯著增加,脫貧致富有成效。
謂潭縣核桃壩原是貧困村,因燒木炭和砍柴賣,農業生態遭到破壞。在黨支部領導下,因地制宜,全面規劃,以種茶葉作為突破口,進行生態建設綜合治理,滿山綠郁蔥蔥,糧豐果熟,使糧食年產量從六十多萬斤增加到二百多萬斤,人均年收入九百多元。—興義縣的則戎鄉石多土少,開山鑿石造梯土、梯田,十五年奮戰造梯地二千八百畝,糧食總產由二百五十六萬斤增加到三百八十四萬斤。
普定縣蒙鋪河小流域綜合治理,右雞斯特地區三個貧困鄉的大部分進行了五年的以保持水土為中心的綜合治理,采取封山、造林、種草、退耕、建設基本農田等措施,增加了覆蓋率三十三個百分點(達到55.4%),經濟林木和牧業發展了。雖然農業用地減少五千畝,從占地面積38.96%減少到32.7%,但是糧食產量卻由44.9萬斤增加到94.64萬斤,人均占有糧食從200多斤增加到547斤,人均收入也成倍增長。蒙鋪河水也減少了泥沙含量,由渾漸漸變清。生態環境有顯著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