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衛生事業論文
作者:趙國林
2012年,是高臺縣四大班子換屆之后謀劃高臺跨越發展的開局年,也是實施醫療衛生“十二五”規劃的關鍵一年。做好2012年全縣各項衛生工作,要把握好“三個原則”,致力于“四個轉變”,立足于“五個堅持”。
把握好“三個原則”一是圍繞中心原則。把衛生工作放在全縣科學發展的大局中去謀劃、去推進、去落實,不斷提高服務大局的能力和水平。二是醫療衛生公益性原則。維護和保障人民群眾健康權益,讓人民群眾更多更好地享受到改革發展的成果,衛生系統才能不失責、不失職。三是改革創新原則。在改革中創新體制與機制,解決衛生工作中一些難點問題、深層次問題,建立長效機制,增強衛生工作的針對性,醫療衛生服務才能有實效性。致力于“四個轉變”一是轉變發展觀念。始終堅持以人為本、以健康為先的衛生發展理念,牢固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健康服務的宗旨,把實現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作為衛生事業發展的根本目標。二是轉變發展思路。堅持醫療衛生的公益性質,強化政府主導,把基本醫療衛生制度作為公共產品向全民提供,切實糾正醫療服務的過度趨利問題,使醫療服務回歸公益性,提高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的公平性和可及性。三是轉變服務模式。從偏重治療向健康促進轉變,從注重個體服務對象向家庭和社會群體轉變,服務內容由專科向更加注重全科轉變,建立起涵蓋每個人整個生命周期的連續性服務模式。四是轉變工作重點。衛生工作更多向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傾斜,重點加強基層;堅持中西醫并重,注重發揮中醫藥特色優勢;堅持軟硬件并重,更加重視人才優先發展;要通過深化改革,促進管理體制、運行機制、服務模式不斷創新,推動人員素質、服務質量、服務效率和管理水平不斷提升;要更加注重用法制化、信息化等手段促進衛生行業建設,提高醫療衛生體系的整體質量和效能。立足于“五個堅持”
一是堅持以醫改工作為“主線”不偏離。要按照“保基本、強基層、建機制”的總體要求,轉變工作重心,突出關鍵關節,注重改革實效,不斷筑強城鄉居民看病就醫的保障網,為實現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目標打好基礎。醫改工作重心要推動基本醫保由“擴大范圍”轉向“提升質量”,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由“強筋健骨”轉向“全面發展”,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由“重硬件”轉向“重服務”,公立醫院改革由“局部試水”轉向“全面推進”。在新農合保障制度建設上,要突出“鞏固、擴大、提高”關鍵環節。“鞏固”就是新農合參合率要繼續鞏固在97%以上“;擴大”就是要進一步擴大新農合覆蓋面,進一步完善門診統籌補償方案和慢性病患者門診報銷工作;“提高”就是要在新農合人均統籌標準由230元提高到290元(各級財政由200元提高到240元,參合農民繳費由30元提高到50元)的基礎上,精心測算完善補償方案,逐步提高參合農民受益水平,實際補償比例提高5個百分點。在基本藥物制度實施上,要突出“規范、監管、配套”關鍵環節。“規范”就是要進一步規范藥品網上集中采購行為,探索建立更為科學合理的基本藥物采購配送機制“;監管”就是要進一步落實監管措施,強化基層醫務人員基本藥物知識培訓,加大藥品零差率執行力度;“配套”就是要加快推進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十制”綜合改革配套措施,為藥品零差率銷售提供政策保障。在公共衛生均等化推進上,要突出“督導、質量、考核”關鍵環節。“督導”就是縣屬公共衛生專業機構要加強對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技術指導和人員培訓,推動衛生服務模式向以維護群眾健康為中心轉變;“質量”就是要更加注重公共衛生服務的質量和效果,防止片面追求數量指標“;考核”就是要認真實施以“兩考核,兩掛鉤”為主要內容的績效考核制度,嚴格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項目考核評估,合理利用均等化項目補助資金。中醫藥改革要突出“基礎、特色、人才”關鍵環節。“基礎”就是要搶抓國家,省、市對中醫藥事業發展的政策扶持和資金傾斜,加快縣中醫院整體遷建項目進度,抓實抓細縣、鄉、村醫療機構中醫藥服務基礎性工作,為創建全省中醫藥示范縣奠定基礎。“特色”就是要通過中醫專科專病建設和院內中藥制劑自主研發,大力推廣中醫藥適宜技術和中醫非藥物療法,用中醫的特色優勢促進中醫事業健康發展。“人才”就是要采取多種形式,想方設法吸引、留住和使用好中醫藥專業人才,充分發揮專業人才在推進中醫事業發展中的積極因素。
二是堅持以農村衛生工作為“重心”不動搖。近年來,高臺縣搶抓國家加強農村衛生服務體系建設的有利時機,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和設備配套力度,農村衛生醫療條件明顯改善。目前,全縣鄉(鎮)衛生院基礎設施建設全部完成,基本醫療設備配備到位,衛生人才總量得到充實,內部各項管理逐步規范,基本上達到了“房屋、設備、人員、管理”四配套,村級醫療機構“四配套”建設正在穩步推進,為今后進一步加強全縣農村衛生工作奠定了堅實基礎。當然,這些只是“軀體”和“外殼”,加強農村衛生服務體系建設,除了要加強基礎設施等“硬件”建設外,還要加強思想建設、素質建設、作風建設、機制建設等“軟件”建設,硬件建設可以爭取政府和社會各方面的支持,可以靠“外力”;而軟件建設主要靠自己,靠“內功”。今后農村衛生工作的重心要放在抓內涵、練內功上,要按照今年提出的“注重三個結合”(基本醫療與公共衛生相結合一起抓,硬件設施與軟件管理相結合一起上,業務建設與作風建設相結合一起升)的工作思路,以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十制”綜合改革為契機,完善內部管理機制,加快衛生人才培養,轉變服務方式,鞏固和完善鄉村衛生組織一體化管理,從全方位、多層次增強鄉、村醫療機構綜合服務功能,促進全縣衛生事業均衡發展。
三是堅持以公共衛生工作為“主角”不弱化。促進城鄉居民逐步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公共衛生服務,是新醫改的重要目標。2011年,中央和各級財政將基本共衛生服務補助標準從人均15元提高到25元。其目的就是政府出資向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購買公共衛生服務,讓普通老百姓免費享受到公平的公共衛生服務。同時,新的《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規范》將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由9大類27項增加至10大類41項,我們甘肅還把中醫藥服務也納入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內容。作為公共衛生服務的提供者,這對于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來說,在進一步明確功能定位,提升公共衛生服務能力方面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縣屬公共衛生專業機構要在加大對基層業務指導的基礎上,認真做好傳染病防控監測、國家擴大免疫規劃組織實施、地方病防治、婦幼保健“降消”項目、衛生監督執法、食品安全等工作,建立和完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食品安全事件聯動應急處理機制,切實提高公共衛生服務水平,保障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鄉村醫療機構要轉變“重醫輕防”的思想,在不弱化基本醫療服務的基礎上,凸顯“以公共衛生服務為主”的功能定位,工作重心由“被動坐診”的醫療服務向“主動服務”的公共衛生轉移,做到上門服務,連續服務,“零距離”服務,當好縣屬公共衛生機構的“手臂”,把好關口前沿,進一步提高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的公平性和可及性,促進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