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現代文學論文
中國現代文學在漢語言文學專業本科課程設置中正在被不斷邊緣化,這與它在社會技能、信息、思想及創造力獲得等方面為學生提供的實際幫助越來越可疑有關。中國現代文學教學與當代生活的脫節是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不能回應學生的審美期待,無法有效切入當代文化建設,民族地區因其地域與文化的特殊性不免對專業課教學提出一些特別要求,專業課教學尤需在融入主流之時做到不失地域民族特色。不少研究者看到了中國現代文學教學的問題并試圖尋求解決,遺憾的是實際效果并不明顯。嘗試構建盡可能務實的教學環境幫助學生成為專業的學習者,進而整體性地提高學習能力,已成為中國現代文學教學改革的當務之急。
一、脫節的教學關系
中國現代文學教學與當代生活脫節具體體現在教學關系的脫節,不是說它已完全失去來自學生的回應,只是回應的聲音已經相當微弱,與我們所希望的教學效果存在較大的差距。有研究者指出:隨著現代性的焦慮為追求感官享樂所取代,文學的娛樂功能被放大,文學的社會承擔意識和歷史使命意識開始受到壓抑。顯現于中國現代文學教學過程中,則是一些學生對文學經典不感興趣,上課基本不做筆記,課外基本不讀文學作品。完成作業依靠網上下載與拼接加工,到了期末考試則復印同學的筆記臨時突擊幾天,并美其名曰惡補。他們從未把閱讀現代文學經典作為一種精神享受,缺乏感性的藝術體驗,不曾產生過感動和愉悅,也談不上任何審美藝術熏陶。等到畢業之時,知識基礎貧乏,理論功底單薄,審美趣味幼稚等問題則逐一顯現。考研的學生專業基礎應該是相對扎實的,但是他們答題時頭頭是道,一旦涉及自己高談闊論的某部作品,卻是一臉迷惘,因為沒有真正閱讀作品,所謂高談闊論只是來源于指定的參考教材,并不是由閱讀經典得來的切身感受[1]。
根據筆者任課期間的觀察,學生對中國現代文學教學內容的反應大致可分為以下幾類:一是對教學內容擁有較為濃厚的興趣,認真聽講且積極回應老師提出的問題,并能在課后主動借閱老師布置的閱讀書目。遺憾的是這類學生只是少數,我們提出問題當然主要不是針對這一部分學生。二是對教學內容基本不感興趣,只是由于害怕考勤制度才按時來到教室,在課堂上被動地接受教學內容,對老師課堂提出的問題不愿主動回應,課后則缺乏進一步拓展本專業知識足夠的動力。三是對教學內容毫無興趣,上課時注意力集中在與教學內容無關的地方,或者干脆無故缺課而利用上課時間去做其他事情。這一類學生已與中國現代文學教學內容完全疏離,課堂所講授的知識已與其不再發生任何關聯。名義上學習過中國現代文學這門課程,實質上對于這門課程的基本知識點卻一無所知,更不要說通過這門課的開設接受情感教育與審美教育。這種浮躁之風固然沒有完全占領高校校園,但已經不是個別現象,對嚴謹求實的學風已經產生了實際的負面影響。經濟文化發達地區的高校在專業教學中遇到的問題,邊遠民族地區的高校不僅難以避免,甚至可能表現得更復雜一些。以廣西為例,一方面中小學基礎教育的落后使教學對象在文學常識儲備、漢語理解能力與書面表達技巧等方面與發達地區存在一定差距;另一方面中國現代文學教學如何與地域民族文化實現良性互動,如何更好地適應當地經濟建設的需要,長期以來未曾得到過真正的關注。多種原因的疊加使邊遠民族地區的中國現代文學教學面臨著巨大的挑戰。
中國現代文學曾經與現實生活保持血肉般的聯系,并在文學創作實踐中不斷豐富與發展,如今卻與現實生活發生了脫節,甚至由此導致學習主體的缺席,這不能不說是一種悲哀。究其原因,當代生活中文化價值觀的多元化轉變所帶來的價值危機、信仰危機以及歷史虛無主義的沖擊[2]固然是一方面,而中國現代文學課堂長期以來教學模式單一,缺乏對學生審美趣味變化的有效回應,對教學實際效果置若罔聞所帶來的積弊也是不能忽視的。如果我們致力于追求高質量的教學,那么發生在中國現代文學課堂上的就應該是文學認知能力與專業審美品位的整體性提升。真正成功的中國現代文學教學應是全體而非少數學生的發展,是學生知識習得在廣度與深度上的充分開拓,是教學活動中過程有效與結果有效的有機統一。唯其如此才堪稱高效的課堂教學,也才算是喚回了那些已經厭棄中國現代文學的學習主體。
二、建構性環境的創設
“教學的經典定義是設計環境。”[3]所謂環境是指由教師與學生共同參與的教學活動全程,包括課內教學設計與課外教學延伸。環境創設的意義是就學習主體而言的,正是在與環境的互動中學生學會學習,并通過學習使自己成為富有效率的人。建構主義理論認為知識在教學雙方的共同努力下被建構于學生的知識結構中,它不拘泥于傳統意義上的傳授,而集中關注學習行為的社會性。該理論就環境創設進行過極富啟發性的闡述:“知識不是對外部客觀世界的被動反映,不是有關絕對現實的知識,而是個人對知識的建構,亦即是個人創造有關世界的意義而不是發現源于現實的意義。”[4]學習乃是基于與環境充分互動的意義建構,教學則是為了創設有助于意義建構的學習環境。這一學習環境蘊涵豐富,足以為學生提供合適的認知工具。它強調交流和協作對于知識建構的作用,也相當重視真實的學習活動和情境化內容,使知識和能力具有遠遷移和強大的生存力。建構主義認為知識無法以現成的、孤立的方式獲得,復雜知識的獲取需要明了組成系統知識的各個方面,重視知識的多元表征。
對于有效的教學活動來說,學習主體的缺席是不可想像的,也是致命的。中國現代文學學習主體之所以缺席,究其原因乃是它蝸居于虛幻的象牙之塔,忽略學生的審美期待,無視地域經濟社會發展,而重新激起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是目前最為急迫的工作。隨著時間的推移中國現代文學所倡導的價值觀已疏離于當代生活,但這并不意味著它作為一種歷史參照也失去了價值,重新發掘這一段歷史并闡釋其當代意義是必要的。廣西境內生活著壯、漢、瑤、苗、侗等12個民族,每個民族都創造了燦爛的特色文化,具有獨特的民俗信仰與生活習慣。我們需要研究學生因民族身份不同而形成的審美期待的“常”與“變”,發掘學生的知識興奮點及其與中國現代文學經典的契合之處,從而由此有效激活學生對于中國現代文學經典的閱讀興趣。廣西與東盟國家山水相連,在向東盟國家的開放國家戰略中具有極為明顯的地域優勢。我們需要調整中國現代文學的基本知識構架與專業側重點,真正喚起它參與當代文化建設與地域經濟社會發展的活力,而這也是喚醒中國現代文學學習主體的重要環節。只有以此為前提我們才有資格去談論尊重學科自身發展規律的問題。環境創設的關鍵是選擇合適的教學模式。為了充分激活中國現代文學教學關系,實現教學活動各要素關系順暢,選擇下述教學模式,并結合具體的教學過程進行綜合、變通是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