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當代農業經濟論文
縣域經濟①是整個國民經濟的基礎,在解決“三農”問題上具有擔綱地位;在統籌城鄉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中具有關鍵地位;在經濟社會發展中具有堅實基礎,承上啟下,強國富民的重要作用(高煥喜,2005)。據統計,中國94%的陸地國土面積在縣域,71%的人口在縣域,近60%的GDP在縣域,農業更是在縣域。以山東省為例,2006年縣域范圍的一產增加值達到2097.8億元,占全省一產增加值的98%(吳煒峰、高煥喜,2009)。基于縣域這一層面的重要性,從中央到地方都特別重視縣域經濟發展,但作為第一產業的農業基礎依舊薄弱、裝備依然落后、主要靠天吃飯的基本狀況沒有改變,農業有被進一步弱化的危險。本文對現代農業建設的模式及對策的剖析主要是在中國縣域經濟推進的背景下所進行的,首次將全國各地現存的現代農業建設的典型經驗歸納成8大主要模式,并提出改造要點,在此基礎上設計出縣域經濟推進中加快現代農業建設的10大對策。
一、縣域經濟推進中現代農業建設的主要模式及改造要點
目前,中國各縣域在發展現代農業的過程中,不斷探索,積極推進,涌現出了一大批特色鮮明、成績顯著、具有借鑒意義的典型經驗。為了使其從經驗上升到模式,本文遵循統一的、完全的以及模塊化的原則,對現存的幾種重要的基礎原形進行理論論述,并有針對性地提出了改造設計方案。
(一)城郊精品特色型———以嶗山為例
城郊精品特色型現代農業模式是一種典型的服務型農業,主要特點是依托中心城市或都市,使城郊成為城市的米袋子(糧食)、菜盤子(蔬菜)、花籃子(花卉)、后院子(旅游)、綠障子(生態)、外宅子(居地)。嶗山區發展城郊精品特色型現代農業的主要做法是:第一,針對當地土地資源稀缺的特點,因地制宜確立了“興茶、調果、抓花”的工作思路,安排專項財政資金對農業科技示范園和名牌產品給予相應獎勵,為現代農業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環境。第二,強化高新技術示范推廣,出臺了《嶗山茶生產技術規程》等多個地方標準,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全程標準指標體系,確保了各個環節有標可依并按標準組織生產。第三,提高農村勞動力從業技能,為農業的發展注入活力,落實“科技聯戶”,實行“公司+農戶”等新的經營模式,促使龍頭企業和農民結成了利益共同體,達到了“雙贏”的目的。嶗山區的城郊精品特色型現代農業模式的改造要點應集中在進一步挖掘依托城市———青島———的需求潛力,實現“量身定制”,發展訂單型現代農業,打造優勢農業品牌;同時著力謀求農產品出口,發展出口型現代農業,不斷開拓城郊精品特色型現代農業的新局面。
(二)山區林果畜牧復合型———以蒙陰為例
山區林果畜牧復合型現代農業,是一種考慮農業生產的自然稟賦條件的特產型農業。其特點是在政府主導扶持和社會服務支持下,采取復合種養的方法,依托本村林果種植、畜牧養殖等方面獨特的優勢,圍繞一個特色產品或產業鏈,實行專業化生產經營,通過一村一品、一鄉一業發展壯大、帶動農村經濟發展,最終形成山區林果畜牧復合型。山東省臨沂市蒙陰縣,立足山地丘陵的優勢,實現“一園一社三對接”。“一園”指農業精品示范園;“一社”指農民專業合作社;“三對接”指農業與市場對接,與企業對接,與旅游對接。蒙陰縣建立農業經濟合作社,優化組合勞力資源,并大力推進林業產業化經營,形成以山區綠化為主體,點、線、面相銜接,具有特色的林業生態體系。該縣畜牧業的發展基本形成了“市場牽龍頭、龍頭帶基地、基地連農戶”的畜牧產業化體系。目前,蒙陰縣已逐步形成了“一村一品”、“一鄉一業”的發展格局。該模式的改造要點是種養殖規模要隨著經濟的發展進一步擴大,在農業技術的革新、推廣、應用上也要不斷突破,打造更多的農業名牌。
(三)平原糧棉優質高產型———以桓臺為例
平原糧棉優質高產型現代農業模式,即基地農業,對確保我國糧食安全、促進其它地區發展優質高產現代農業具有重要的意義。山東省淄博市桓臺縣境內為坦蕩的平原,是著名的“產糧大縣”。該縣發展平原糧棉優質高產型現代農業模式的主要做法有:強化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每年投資1000萬元以上進行田間基礎設施配套和改造,積極探索“半濕潤區現代節水技術研究與集成”農業灌溉新技術。全面推進農業機械化,是“全國農業機械化示范區”。推進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全縣上下形成了科技、水利、農機、良種、生資購銷五大服務體系。實施農業生產的“桓臺標準”,通過試驗示范,系統總結出了適合桓臺實際的技術體系,全面落實標準化生產。積極調整糧食作物品種結構,按照產業化開發的要求,建立起了“企業+基地+農戶”鏈條,確保農民增產增收,推進糧食產業化開發。該模式的改造要點集中在如何提高糧食生產效益和如何保障農業可持續發展問題上。要從提高糧食品質,創建地域性名牌農產品,不斷提高糧食生產的效益;鼓勵農業龍頭企業延伸加工鏈條,進一步培育食品加工產業群,形成集群經濟優勢,做大桓臺食品工業。以循環經濟、生態經濟為特色,發展生態農業是解決桓臺農業可持續問題的根本出路。
(四)科研示范基地型———以萊州為例
萊州的科研示范基地型即服務科研的實驗型農業,是隨著我國對科研投入的不斷增加以及科研專業化水準的提高而產生的。萊州市位于膠東半島西北部,在農作物品種方面有獨到之處,先后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國家星火科技一等獎、亞洲農業研究發展基金獎、中國農業科技獎等國家級獎勵30多項。科研示范型現代農業模式的主要內容是良種、良法和科技服務,其中良種是核心,只有良種才能從根本上確保農業增產、增收;良法是良種的有益補充,優良的種植、田間管理方法,才能最大程度上發揮良種給農業所帶來的巨大效益;科技服務則是農業增產、增收的體制、機制上的保障,農業科研需要政府強有力的引導、規范和扶持。品種系列化、服務社會化、管理企業化的大網絡銷售,更加確立了萊州市在全國縣級種業領域的領先地位。萊州模式的改造要點是:培育種業龍頭,推動萊州種業做大做強。提高種子企業自主研發能力,增強企業發展后勁,提高“萊州種子”的品牌知名度和影響力。加大種子市場建設,吸引更多的種子經營機構到萊州市落戶,對硬件、軟件進一步提升,探討發展種子期貨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