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當代農業經濟論文
2011年3月,國務院正式批復了國家發展改革委上報的《海峽西岸經濟區發展規劃》。該規劃是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若干意見》的具體舉措,進一步明確了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具體目標、任務分工、建設布局和先行先試政策。《規劃》指出,福建省在海峽西岸經濟區中居主體地位,加快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對于完善沿海地區經濟布局,深化兩岸交流合作,推進兩岸關系和平發展、促進祖國和平統一大業,都具有重大的經濟意義和政治意義。規劃第六章《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的第一節明確指出“大力發展現代農業”[1]。以福建省為例,2010年福建全省實現農林牧漁業產值2071.60億元,增長3.5%,其中農業產值848.89億元,增長2.7%;牧業產值375.67億元,增長2.4%。全省農墾完成國內生產總值33.5億元,增長12%。農民人均純收入7427元,實際增長7.5%,福建省現代農業發展勢頭正勁。加快現代農業發展是實現海峽西岸經濟區騰飛的的重要基礎和有效途徑。在高起點上進一步推進海峽西岸現代農業發展,要著重在種苗產業、休閑農業、品牌農業和兩岸農業合作四個方面推進。
一、繼續發展種苗產業
民以食為天,農以種為先,“一粒種子可以改變世界”。從某種意義來說,當今農業的競爭,仍是農業良種的競爭,誰掌握了自主創新的良種,誰就主宰了現代農業王國的話語權。目前,良種的競爭是全球生物產品競爭的首要途徑,重視品種選育并嚴格知識產權保護是發達國家種苗產業保持持續快速發展的重要因素。改革開放以來,福建等省市的種苗產業在引種馴化、遺產改良、壯苗培育和現代化生產等環節的科技水平有了極大的提高,部分成就已經達到世界先進水平。今后應繼續加強現代種苗產業的發展,特別是要在優質育種方面加強攻關,并形成產業化發展格局。成立于1995年國家級重點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廈門如意集團有限公司是種苗產業的典型,專門從事優新特果蔬、食用菌等農副產品的引進、科研、培育、種植、加工、出口為一體的綜合型企業,以高科技工廠化、規模良種產業化為先導,以綠色無公害果蔬、食品為紐帶,目前產值已達5億元,擁有300名員工,平均每個員工創造的產值達1600余萬元。以臺灣蝴蝶蘭產業為例,只占臺灣花卉栽種面積的4%,所創造的產值卻占了23%,近兩年來外銷產值約8千萬美元(約6.44億人民幣),高居世界第一位,并掌握了世界上5成以上的蝴蝶蘭種源、4成核心生產技術,是當之無愧的“蝴蝶蘭王國”,其關鍵是品種不斷更新的種苗產業。加快發展現代農業,要繼續加大科研投入和重點領域的技術研究,加強良種繁育推廣體系建設,并將由科研、生產、經營相脫節向育繁推銷一體化轉變,大幅度提高種苗的“優質競爭力”和“產業化水平”。
二、繼續做好品牌農業
農業品牌化是現代農業的重要標志,依靠品牌帶動農業產業轉型升級,既符合當今世界農業發展的一般規律,也順應福建省經濟發展的客觀趨勢。實施品牌帶動戰略,促進品牌農業發展,對于加快農業產業化、標準化、市場化進程,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加快海峽西岸現代農業和新農村建設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義[2,3]。發達國家農業創品牌已有上百年的歷史,出現了諸如麥當勞、肯得雞、立頓紅茶等名牌企業或名牌產品,它們利用品牌效應在世界各國不斷地進行規模的擴張和市場份額占領的同時進行有效的資本滲透和擴張。例如,作為茶行業“航母”的立頓紅茶,產品行銷全球120多個國家,2009年產值超過250億元人民幣,而同年福建省茶葉毛產值為80億元,茶業產值200億元,從業人員超過1200萬人。臺灣品牌農業起步也較早,經過多年發展,方便面、高山茶、花卉等農副產品在國際市場上具有很強的知名度和市場競爭力。以世界上方便面銷售量最大的康師傅集團為例,2009年營業額達到50.8億美元(約345億人民幣),其中方便面業務銷售額為23.1億美元(約157億人民幣),當年康師傅的品牌價值也達到了9.16億美元(約62億人民幣),連續7年登上臺灣十大國際品牌前五名,并獲得“60年最具影響力60品牌”和“人民社會責任獎”兩項榮譽。以福建省為例,福建高度重視并采取有力措施發展品牌農業,取得了顯著成效,形成了臨海藍色產業帶、閩西北綠色產業帶和閩東南高優農業產業帶等3條特色農業產業帶。從2007年起,省政府啟動開展了“福建省品牌農業企業金獎”評選活動,獲獎企業可獲得省政府給予的獎勵扶持資金100萬元,獲獎的品牌農業企業為推動福建省品牌農業發展起到了帶頭示范作用。截止2009年,福建擁有涉農類中國馳名商標22件、涉農類中國名牌產品19個,全省還有涉農類省級著名商標236件、涉農類福建名牌產品419個。在現有基礎上,應深入調查、充分研究、認真規劃、科學評估和深層發掘各類特色農業資源,擇優扶持,重點培育,使之快速成長為名牌產品,提高市場競爭力,進而通過品牌產品的市場帶動戰略,將海峽西岸的品牌農業推上新的臺階,確保農業增產、農民增收和農村穩定。
三、大力發展休閑農業
當前農產品價格起伏不定,農民外出務工形勢也很嚴峻,就地培植新興農業產業(特別是新興勞動密集型企業)應是一條值得探索的途徑。開發農業的多種功能,大力發展休閑農業就是一個很好的方向。海峽西岸處東南沿海,靠近東南亞,東臨太平洋,氣候適宜,交通發達,是連接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華中地區及臺灣地區旅游網絡的紐帶。加之比鄰港澳,與臺灣隔海相望,兼受閩臺農業合作和臺灣觀光農業發展的影響,因此,發展觀光農業具有得天獨厚的區域分異優勢。以福建省為例,經過近幾年的實踐,全省休閑農業總體發展態勢良好。據不完全統計,2008年,福建省鄉村旅游點和旅游村鎮約有1000多家,直接吸納勞動就業人員幾萬人,間接解決勞動就業數十萬人。接待休閑者約2000多萬人次,年經營收入近80億元??傮w看,福建省發展休閑農業具有廣闊的市場空間和前景。2008年10月1日,福州市國家森林公園國慶黃金周免費對外開放時,當天游客人數就突破了10萬人次。從國內外經驗看,發展休閑農業(國外也稱“農場旅游”“、鄉村旅游”“、農業旅游”和“生態旅游”),能為城鄉居民拓展休閑度假空間,同時可以將農業生產和觀光旅游有機結合,對突破農業發展瓶頸、提高農民收入和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