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茶文化論文
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之精華,其來源脫不開中國傳統文化背景,其組成部分主要由儒釋道三家構成。其中,儒家作為中國封建社會兩千年來統治階級的主流文化意識,亦是茶文化的主體。細觀儒家思想之精義,在中國茶文化的各個領域均有體現。
一、儒家之“仁”與茶人精神
儒家極其看重人格,而且要求從自身做起。儒家的人格思想奠定于孔子的“仁”,“仁”的一大特性就是突出對個體人格完善的追求??鬃釉凇墩撜Z•八佾》中說“人而不仁,如禮何”,又在《論語•顏淵》中主張:“克己復禮為仁”。“仁”是孔子仁學中最根本、最具普遍意義的道德范疇與倫理原則,僅在《論語》當中就被提到109次之多。以禮達仁,是儒家文化對茶道的最大貢獻,這也使得儒家的人格思想成為中國茶人精神的基礎。茶的特性為儒家文人所注意,并將其與儒家的人格思想聯系起來。儒家正是以自己的“茶德”,作為茶文化的內在核心,從而形成了民俗中的一套價值系統和行為模式,它對人們的思維乃至行為方式都起到指導和制約的作用。
茶是一種文明的飲料,被人們視作飲品中的“君子”。首先,這是由其本性決定的。茶性溫,喝茶使人清醒,喝茶可以驅病健身,茶對人可謂有百利而不一弊,故茶自古已有君子之譽。其次,茶的“君子性”還表現在茶的諸種屬性上。茶的屬性之一是其形貌風范為人景仰。北宋司馬光把茶與墨相比:“茶欲白,墨欲黑;茶欲新,墨欲陳;茶欲重,墨欲輕,如君子小人之不同。”茶的屬性之二是茶作為人間純潔的象征。茶從采摘烘焙到烹煮取飲,均須十分潔凈。正因為如此,人們歷來總是將茶品與人品相比,有茶德似人德的說法,這茶德正是寄寓著儒家追求廉儉、高雅、淡潔的君子人格。
古往今來,有識之士一直倡導廉、儉,增加自身的道德修養,而歷代文人雅士的品飲活動向來具有內涵深刻優雅的文化情結,因為茶清廉、高潔的品性,茶在養廉、雅志和勵志等方面的作用是由古及今的,對君子之風的崇尚心理與飲茶的天然物性被完美地結合在一起。“清茶一杯”寓意深長,兩晉北朝時,一些有眼光的政治家便提出“以茶養廉”,以對抗當時的奢侈之風。作為中華茶文化的奠基人,陸羽將儒家修身養性、克己復禮的首先追求引入茶文化,將品茶作為人格修煉的手段,他在《茶經一之源》中就認為真正的茶人必須是“精行儉德之人”??梢哉f,陸羽的一生就是在不斷地實踐和修煉“精行儉德”的理想人格。唐人斐汶在《茶述》中也表述得非常明確:“茶,起于東晉,盛于今朝。其性精清,其味淡潔,其用滌煩,其功效和。參百品而不混,越眾飲而獨高……”在唐代劉貞亮所總結的茶的“十德”中,有“以茶利禮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心”、“以茶可行道”,這些都代表了儒家的觀點。宋徽宗趙佶的《大觀茶論》中,進一步綜合了前人的說法,總結概括了儒家的茶人精神:“至若茶之為物,擅甄閩之秀氣,鐘山川之靈察。祛襟滌滯、致清導和,則非庸人孺子可得而知矣。沖澹簡潔,韻高致靜,則非追速之時可得而好尚炎。”當代茶圣吳覺農先生曾說:“君子愛茶,因為茶性無邪。”林語堂先生也說:“茶是象征著塵世的純潔。”
總體而言,孔子與后儒的道德修養理論,一般都堅持首先克己修身,然后推己及人,而及于社會政治的修養路線。品茶一旦上升到了與人格節操相對應的高度,也就是對茶的清淡寧靜品格的欣賞十分和諧的統一起來了。儒家將道德擺在首位,必須保持高潔的情操,才能在茶事活動中體現出高逸的中和美學境界。
二、儒家之“和”與茶的社會功能
中華民族是一個十分強調和諧統一的民族,處在春秋時期的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就在社會生活實踐中體會到“和”的作用。“和”不僅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道德范疇,同時也是美學境界。“和”在儒家哲學中有相當豐富的內涵,它不但顯示了儒家的理想境界,也體現了儒家的藝術情調。“和”可用于自然、社會、人生各個方面,是處在“禮崩樂壞”的春秋時代的儒家代表人物孔子理想中拯救社會的一劑良方。茶之為物,最為高貴醇厚,而茶人茶事也是相應的純潔平和,茶文化之中更是處處滲透著和的思想,可以說講究和諧已成為中國茶文化應有的內在特質。宋徽宗趙佶在《大觀茶論》中也認為茶因稟有山川之靈氣,因而能“祛襟滌滯,致清導和”,可見茶道以“和”為最高境界。如果說“和”可以代表茶性的核心,那么這個“和”充分說明了茶人對儒家和諧或中和哲學的深切把握,對自然與人文統一的追求。儒家認為茶可以協調人際關系,飲茶營造了一個強調人與人之間和睦相處的和諧的空間,這正是代表了儒家茶文化真實的理想。茶在民間作為習俗出現,首先是相互交往、互敬互重、增進友誼的象征。飲茶風俗作為睦鄰之道,可以從錢塘吳自牧的《夢粱錄》一書中找到相關的記錄:“杭城人皆篤高誼,……或有新搬來居止之人,則鄰人爭借助事,遺獻湯茶,……相望茶水往來,……亦睦鄰之道,不可不知。”通過清茶一杯,可以更多地審己、自省,清清醒醒地看待自己,認識別人。各自內省的結果,是加強理解,促進和諧,增進友誼。其間蘊含的寬容平和與絕不強加于人的心態,恰恰是人與人之間、國與國之間、人與自然之間的相處之道,相互尊重,和諧共處,這恰恰又正是最具有現代意識的宇宙倫理、社群倫理和人道原則。
三、儒家之“中庸”與行茶之道
所謂中庸,按儒家創始人孔子自己的解釋就是“不偏不倚”“執其兩端而折之”。“中庸之為德”這句話出于《論語•雍也》:“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應該說,中庸思想在孔子和后代儒家那里,占有極其重要的位置??鬃由踔涟阎杏棺鳛橐环N君子人格,《中庸•第二章》中有:“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