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外語翻譯
一、宇文所安與《文賦》
陸機(公元261?303)的《文賦》是中國文學批評史上第一篇完整而系統的文學理論著作,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陸機根據自己的創作實踐,結合前人的經驗,以創作過程中的構思問題為中心,“論作文之利害所由”,闡明了一系列重要的文學理論問題,對后世的文學理論家(特別是《文心雕龍》的作者劉勰和《詩品》的作者鐘嶸),有很大的啟發,可以說《文賦》在中國文學批評史上有繼往開來的作用。近兩千年來不知有多少學者對其進行了研究和論述,其中也不乏西方的著名的漢學家,宇文所安就是其中之一。宇文所安(StephenOwen)是當代美國著名漢學家,為哈佛大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教于該校東亞系和比較文學系,是以漢學研究而獲此殊榮的極少數美國學者之一。他學識淵博,學術思想敏銳,很有才氣。對中國古典文學文論情有獨鐘,造詣頗高,著作豐厚,如AnAnthologyofChineseLiterature(1996),TheEndoftheChineseMiddleAges(1996),TraditionalChinesePoetryandPoetics:OmenoftheWorld(1984),Remembrance:TheExperienceofthePastinChinese Literature(1986)等等。不少論著已有了中譯本,如《中國傳統詩歌與詩學》、《初唐詩》、《盛唐詩》、《追憶——中國古典文學中的往事再現》、《迷樓》等。1992年出版的ReadingsinChineseLiteratureThought可以說是他對中國文論研究與翻譯的一部代表作。這本書中,宇文所安對《文賦》等中國古代經典文論進行了精心的譯評,其中每篇分中文原文、英譯以及評論三部分,使我們從西方文論這一外在語境找到了一個新的觀點和角度,其中不乏富有見地之處。在他對西方文論與中國文論的雙向闡釋中,產生一種中西文化靈魂的碰撞,讓我們發現過去未曾認識到的中西文論的許多新特色。
二、從翻譯目的論看宇文所安的譯文
翻譯目的論認為,言語交際是一種有目的、有意圖的活動。它傳遞說話人的意圖。在意圖、意義、語言三者的關系上,意圖賦予語言以意義,意義是意圖和語言相結合的產物,語言則是聯結意圖和意義的中介或紐帶,也是這兩者的外化、物化手段。因此,要確定話語意義,就必須充分考慮說話人的意圖、交際場合以及聽話人的背景知識、信念、態度等語境因素。就翻譯而言,它們是一種“三元關系”間(即原作者—譯者—譯文讀者)的明示推理過程。在這一過程中,譯者既要通過原文語境關聯推理認知原作意圖和意義,與原作者達成認知上的共識而構成交際的一方,又要通過譯文將自己認知的原作意圖及其相關信息與譯文讀者交流而形成交際的另一方,從而完成這種“三元關系”間的跨文化語言交流。但是由于文化環境、思維方式、表達習慣上的差異,原作意圖及其語篇形式與譯文讀者的認知能力可能存在著一定的差距,原語與譯語的語篇功能在很多情況下往往也難以一致。對于這種情況,繼弗米爾(H.J.Vemmeer)之后,以萊斯(K.Reiss)、諾德(C.Nord)等為主的“目的論”學者提出了明確的主張。他們認為,為適應譯文文本功能、新的交際環境和譯文讀者的要求,譯者在翻譯過程中應將自己放在譯文讀者的位置上,根據譯文的預期功能來決定自己的翻譯策略,使譯文既能連貫自如地傳達原作內容,又符合目的語規范和文化標準并且譯者還可根據需要對原文進行適當調整、刪減甚至改寫。翻譯目的論為譯者順利實施其翻譯策略提供了可行性途徑。
宇文所安對《文賦》的精彩譯評把翻譯目的論所表達的技巧和意蘊發揮的淋漓盡致。透過他的譯評,我們可以看到這位學貫中西的西方漢學家對中國古代文學的獨特理解,體味到他譯文中的哲思之美。宇文所安在ReadingsinChineseLiteratureThought的Introduction中寫到“Thisworkisaddressedprimarilytotwoaudiences:first,toscholarofwesternliteratureswhowishtounderstandsomethingofatraditionofwesternofnonwesternliterarythought,andsecond,tostudentsbeginningthestudyoftraditionalChineseliterature.”[3](這本書服務于兩種讀者:一是想對非西方文化有所了解的學者,再者就是中國傳統文學的初學者)。他的目的就是要把中國的傳統文學批評介紹給學習文學和理論的西方讀者。中國古典文論不僅是古代思想家、文學理論家關于藝術的哲學思考,而且還是古代文學家創作經驗的結晶。經過數千年的歷史文化積淀,中國傳統文論已形成了獨特的思維模式、思想體系和話語系統。從文體學角度來看,文論典籍主要屬于文學類體裁,尤其是散文體裁,具有敘議結合、重神明理的特點,并有其自身的常規性——“形趨簡約”的語用規范、“言以文遠”的審美原則以及“敷陳其事而道言之”的說理宗旨。因此,為了能讓讀者領悟到中國古典文論的精華,宇文所安不僅需要傳達古典文論的思想精髓,更要在翻譯中體現其文體風格。為了達到向西方讀者展現中國古典文論的思想精髓并保留其文體特點這一目的,宇文所安在翻譯陸機《文賦》時如何做的呢?下面筆者將對其翻譯進行分析研究。
1.增加信息以示譯入語與原語區別
原文:或文繁理富,而意不指適。譯文:Itmaybethatthepattern(wen)islushandtheprinciple(li)rich.Butintermsofconcept(yi),itdoesnotreallyhaveapoint.在中國文學批評史上,第一個將言、意、物矛盾關系引入創作過程并以理論探討的是陸機。他在《文賦》中以“意不稱物,文不逮意”作為要解決的中心問題。這里陸機指出“文繁”、“理富”、“意不指適”矛盾關系,強調創作主體在構思中努力追求“意”、“言”之間的和諧。為了彰顯陸機的這一文學理論思想,并讓不熟悉中國文論的西方讀者體會到這三者之間的矛盾關系,宇文所安在給出譯文的同時采用添加括號的方式在譯文中增加了“(wen)”、“(li)”、“(yi)”這三個信息,這并不是一般的音譯,因為括號的增添正是要提示讀者注意文中要表現的矛盾關系。值得注意的是這增加信息的音譯方法,宇文所安在《文賦》英譯屢試不爽,不僅更好地傳達了文論詞語所承載的文化信息,更體現出了翻譯中的文化差異,從而不斷提醒英文讀者,被翻譯過來的漢語詞與它的英文對譯并非等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