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醫學
護生進入醫院實習意味著臨床階段開始,是介于學校教育與準備參與社會工作的轉折點,實習前培訓又是護生向護士這一角色轉換的預演。由于現階段護生大多數是獨生子女,具有自尊心強,不易接受批評教育,自理能力、獨立能力差,心理脆弱等特點,而且中專生知識水平、文化層次相對大專生低,接受能力較差,對病區帶教質量和臨床工作造成一定影響,也給帶教老師增加工作壓力。實習前家長一起參與崗前教育,使家長更多了解醫院文化,實習計劃,更好地督促自己孩子養成良好責任感、慎獨精神,對一個將走向護理工作崗位護生至關重要。現將我院家長參與實習前培訓的做法及效果介紹如下:
1對象與方法
1.1對象
選取2010年臺山市衛生職業技術學校、江門中醫藥學校在我院的實習護生共112人,均為女性,年齡(18.1±1.53)歲,全部為中專生。將112名護生隨機分為兩組,每組56人,兩組護生在年齡、文化程度、家庭狀況上差異無顯著性。
1.2方法
觀察組中家長參與實習前培訓,對照組只是護生參與實習前培訓。觀察組與對照組的培訓內容、課時相同,培訓內容包括醫院各項規章制度,護士儀表、言行舉止的要求,職業道德,醫院環境特點,醫院服務理念,病人安全,護生心理素質要求,職業暴露的防護,護患溝通技巧,護生實習考核內容等。觀察組,培訓結束后由護生及家長在培訓內容上各自簽名并寫上電話號碼,一份由護生及家長保管,另一份交醫院護理部存檔。在實習的過程中利用電話交流的方式與參與崗前培訓的家長進行溝通,每三周匯報護生的工作、思想狀況、學習情況一次,聽取家長的反饋意見,并及時將家長的反饋意見傳達給帶教老師,對有不良情緒或組織紀律懶散的護生要注意培養主動學習的能力來提高學習效果[1],根據不同的實習階段評估、分析護生的心理需求,給予相應的培訓及教育。以上的情況做好記錄。對照組,在培訓內容上由學生簽名及寫上電話號碼,一份由護生保管,另一份交醫院護理部存檔。
1.3評價方法
采用征詢帶教老師對護生的評價,結合實習結束前兩組護生實習期間各項表現進行綜合評分。問卷調查表自行設計,評定指標分5大項目共100分,內容包括:工作表現30分;品德修養20分;學習態度10分;護理技能操作30分;組織紀律10分。每個大項目分別再設定5個評定內容,共合計25項評定內容,并包括每項具體分值,評價內容有學習、工作態度、溝通能力;專科技能、操作掌握情況;服從工作分配和安排、遵守勞動紀律及請假制度;態度和藹、關心病人、主動服務;儀表端正大方,整齊清潔;虛心學習,團結合作;嚴格執行無菌操作、消毒隔離技術;護理文書書寫及交班能力等。問卷調查表由各科指定幾位帶教老師根據實習生表現分別評定、記分并進行統計。成績評定標準優秀(100~85分);良好(84~75分);及格(74~60分);不及格(<60分)四個檔次。
1.4統計學方法
實驗數據用SPSS11.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比較,采用t檢驗,P<0.05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觀察組56名護生有31名取得“優秀”占55.36%(31/56),對照組取得“優秀”護生占35.71%(20/56),二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觀察組“優+良”護生占91.07%,對照組“優+良”護生占62.5%,觀察組高于對照組,二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兩組護生綜合成績評定比較見表1。
3討論
3.1家長參與中專護生崗前培訓的必要性
我院所接收的臺山市衛生職業技術學校、江門中醫藥學校的實習護生均為中專生。而近年來,中專生生源素質普遍較低且不平衡,許多護生存在學習目標不明確、學習動機層次不高、學習方法不當、學習習慣不良、學習認知能力水平較低等問題[2],在與該兩校老師及班主任溝通中了解到,部分學生并不是真正熱愛護理專業而就讀,而是出于謀生的需求和家長的意愿而選擇護理專業,這些學生存在學習目標不明確,有得過且過的思想。亦有部分學生在就讀這一專業前滿懷信心與理想,希望得到社會和親人的認可,但當理想與現實不一致時,她們表現出對護理專業的動搖情緒。由于現在的護生為90后,她們的生活條件較好,但獨立性較差,動手能力較弱等特點。護理工作具有接觸病人密切、技術操作多、責任重大、工作緊張的特點,被認為是臟而累、充滿高壓力的專業[3],因此部分學生表現懶散不主動,學習不專心,產生畏難、沮喪情緒,隨便請假,更甚者出現曠工的情況。針對這些問題,中專護生實習前崗前培訓,其家長參與非常必要,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普指出“若只有家庭而沒有學校或只有學校而沒有家庭,都不能單獨承擔起塑造人的細微、復雜的任務,”只有得到家庭教育的積極、主動、密切配合,學校教育才有可能充分發揮作用,學生身心才能健康發展。老師面對幾十名學生,而家長面對自己一個或兩個孩子,所以有些問題處理上,家長有著學校和老師不可替代的優勢,能彌補學校和老師不足。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三者構成一個相互聯系、相互促進的整體。家長與護生同時參與崗前培訓,讓家長初步了解護理工作的難點與重點,其子女將來的工作特點,為今后實習過程中,帶教老師或護理部人員與家長的溝通更加順暢打下基礎。
3.2家長參與中專護生崗前心理輔導的重要性
心理素質的好壞是護生從學生順利轉換為護士的一個關鍵因素。護生進入臨床實習階段,由學校學習理論知識直接進入實踐工作。護生直接面對陌生的患者和各種復雜的疾病,還有病房、治療室、監護室、搶救室內各種搶救器材、治療藥品、各型監護儀器。醫護人員為搶救危重癥患者忙碌的情景,使她們被不同程度的緊張、恐懼、膽怯及陌生的心理代替。為盡快適應從學生到護士這一角色轉換,家長鼓勵和支持起重要作用。從表1可以了解到,觀察組優秀護生高于對照組,雖然兩組良好護生差異無顯著性,但觀察組優+良護生高于對照組,而且觀察組及格護生低于對照組,總體來說,觀察組護生的表現優于對照組。這與觀察組家長參與崗前培訓有關。參加崗前培訓的家長了解護生在實習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難與障礙,能更好地誘導其子女渡過這一心理過程或減低、縮短這一緊張、恐懼的時間,亦能鼓勵護生大膽地去學習與患者、醫生、同事、老師的溝通,這與管林麗[4]等報道相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