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生物科學論文
21世紀科學技術突飛猛進,信息快捷,社會競爭異常激烈,這就要求我們教師鼓勵學生大膽地去想,大膽地去做,注重啟迪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使他們成為具有開拓精神的創造性人才。為此,筆者以生物實驗教學和第二課堂活動為例,談談一些做法。
一、在實驗教學中進行探究式教學,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
生物學的諸多理論或者結論都是在實驗的基礎上得出的。在實驗教學中加強實驗探究,不僅能加強學生的實驗操作技能,更能使學生領會實驗的設計思路,學會用實驗驗證規律,領會探究生物學規律的方法,向學生滲透創造技能和思維訓練。因此,上好實驗課,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尤為重要。實驗教學比課堂教學的氛圍更寬松,學生可以在實驗中,通過實驗驗證已掌握的知識,甚至在實驗教學中,可以改變已有的一些結論。在“觀察植物細胞的質壁分離和復原”時,教師準備了多種實驗材料(如洋蔥、青菜葉、樹葉)進行對比,發現實驗效果最好的仍然是紫色的洋蔥表皮細胞。蔗糖溶液的濃度,可選用不同的濃度,在實驗中,可以用多種方法進行驗證,不拘泥于課本上提到的方法。由此,可以啟發學生是否可以用其他溶液代替蔗糖溶液?于是,他們想到了葡萄糖溶液、硝酸鉀溶液。再例如,在“觀察細胞質的流動”時,我們這里沒有黑藻,選擇了其他實驗材料(如蜈蚣草、金魚草、白菜、菠菜等)進行驗證,發現蜈蚣藻的葉片由一到二層細胞構成,而且葉片大,便于觀察,實驗效果最好。我們這里的學校在做這個實驗時,正值初冬季節,氣溫比較低,植物細胞的細胞質流動很慢或者幾乎不流動。于是,教師把蜈蚣藻放到光線充足的地方以提高溫度,結果,蜈蚣藻經強光照射后,葉綠體全部集中在細胞中央,反而很難觀察到細胞質的流動。學生在遇到問題時,往往要想辦法去解決問題。在實驗過程中發現,把載玻片放到手心,用兩手捂起來加熱,效果最好,學生能夠很好地看到細胞質的流動。解決了難題,發現了新方法,學生的思路一下子活躍起來了,做實驗的興趣大增。這種探究式的方法拓寬了學生的思路,開發了學生的創新思維,使其創新能力也得到了培養。
二、搞好第二課堂,在實踐活動課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的培養,不僅局限于日常的課堂教學和實驗課的教學,而且應該擴展到組織學生積極參加課外實踐活動,讓學生親自實踐、發現、體驗。生物課外科技活動,為愛好生物和科技的學生創造了進行實驗的空間。在活動中,學生用智慧的頭腦和靈巧的雙手探索生物的奧妙,激發起對生物科學的興趣,主動地去觀察周圍的各種有趣的生物現象,使生物學知識能夠很好地運用到實踐中去,并得到進一步升華。
“生物實驗園”的種植,就是給學生一個運用知識和實驗創新的很好場所。在“園地”內,學生把所學的生物學知識加以驗證和加深理解,把知識學活,而不是死記硬背。例如,學生觀察到這種現象:如果給植物施肥太多,植物就會發生萎蔫現象,如果再澆水,萎蔫現象就會消失,不澆水的植物會變?死亡。這種現象很好地說明了細胞“質壁分離和質壁分離復原”。還有的學生對葉的形狀、葉脈的種類、葉和花的著生位置、直根系、花的結構進行了觀察和研究,各種植物花、根的結構都與它的生活習性相適應,表現出多姿多彩的植物界的奧妙無窮。學生驚奇地發現玉米是單子葉植物,它的根系并不強壯,但高大的身姿依然亭亭玉立,因為它的莖的基部不斷長出有2-3圈的支持根,向外擴展到土壤里起支持的作用。倭瓜莖上生出的不定根,扎在土壤里又能長出一株倭瓜;西紅柿的莖爬到地上也長出許許多多不定根,這樣,就有利于植物吸收更多的營養和水分。在進行嫁接的時候,他們發現,同一科同一屬的植物,嫁接成活率高,同一種不同屬的植物嫁接成活率低。例如,蕃茄和馬鈴署屬于同科同屬的植物,在園地內學生把蕃茄成功地嫁接到馬鈴薯上,結出了果實,這些內容在課堂上講,學生很難想像和理解。還有一個很重要的發現,教師種植的圓白菜沒有噴灑農藥,長勢也特別好,而農民種植的圓白菜往往要噴灑農藥。這是因為校園內樹木茂盛、池水清澈、環境優美是鳥類棲息的好地方。鳥類是蟲子的天敵,因此,教師種植的圓白菜沒有被蟲子吃掉,而農民經常噴灑農藥毒死了鳥類,破壞了食物鏈,破壞了生態平衡,造成惡性循環,更為嚴重的是污染了環境。順著這些思路去啟迪,去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去發現更多的問題,使學生在實踐活動中,體會到創新的樂趣,逐漸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
總之,能力是在實踐中形成和發展的,教師應創造條件為學生提供實踐活動的機會,讓學生在實踐中運用知識,拓寬知識,檢驗和評價知識,并學會觀察、分析,做到教、學、用三者的統一,在實踐中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