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英語教學
隨著高校招生的不斷擴大,多數初中畢業生選擇就讀普通高中,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中等職業學校生源的減少和生源質量的下降。尤其在廣大農村職校里,許多學生由于英語基礎差,對英語更是厭學怕學,而且現實生活中英語離他們又很遙遠,英語“無用論”深植于學生的頭腦中,這使得中職英語教育處在一個非常尷尬的位置上。針對中職英語教學中存在的困難和不足,如何利用有效的英語教學策略和技巧獲得滿意的教學效果,實現既定的英語教學目標,一直是中職英語教學工作者探討的重點。《中等職業學校英語教學大綱》明確指出:“教學要以學生為本,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建立融洽的師生互動關系,培養學生積極的情感和態度,激發學習興趣,鼓勵學生積極嘗試,勇于實踐,體驗成功,樹立自信心。”馬克思曾說過,當我們學習某一種語言時,我們應該忘記自己的母語。也就是說,學習語言不單是學,更在于用。要在用的地方下功夫,讓學生有需求,才有學習的動機,增加英語學習的興趣。改變過去讓學生學英語,變為學生自己要學英語。
一、深入生活,活用教材,使教材更貼近生活,拉近與學生的距離
近幾年隨著中職英語教科改的進行,英語教材也有了很大的變化,降低難度,側重聽說,貼進生活、靠近實用。但如果只以教材為硬指標,只根據教材按部就班地設計每堂課的教學活動,不僅很難滿足學生的需求,而且對教師來說又很容易走回到傳統的教學中去,從而使學生喪失了學習的興趣。因此需要教師合理處理教材。既要立足于教材,又要走出教材。教師是主體,學生是個體,教師應該針對學生的具體情況,對教材進行一些必要的補充與刪除。濃縮教材,吸取教材中的精華部分,有目的、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保加利亞心理學家洛扎諾夫認為,學生的學習不僅要重視有意識的心理活動,而且要調動學生無意識心理活動的潛能,把有意和無意統一起來,使學生在高度集中而又精神放松、輕松愉快的情況下進行學習,這樣便能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因此,對于每單元的主題,我們要適當找出一些與主題相關,但又與生活更貼近的生活對話片斷,盡量增加口語教學量。可以考慮把一些內容健康、情節輕松愉快的經典原版英文電影、英文歌曲作為教材的補充。讓學生既能從中學到一些非常地道的日常生活用語,又能活躍課堂氣氛。中職英語教學內容還要體現職業的實用需要。職業學校的學生畢業后主要面向社會進行就業,所以在教學內容上應有意識地與學生的專業技能、工作需要相結合。如會計專業的學生可在教學時適當要求他們翻譯一些常用的單據、設計外商來領取貨款等情境對話;酒店管理專業學生需多訓練他們的前臺、餐飲接待和結賬付款等會話;電子商務學生需教授他們讀懂相關外貿函電等。只有與學生的專業技能有機結合,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培養學生的學習意志。
二、利用互動,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傳統教學觀念是把知識看成是定論,把學習看成是知識從外到內的輸入,同時低估了學生的認知能力、知識以及學生之間的差異性,并在教學中表現出了過于簡單化的傾向,缺乏互動性,是一個強調由老師教什么到學生學什么的單向過程,忽視了學生掌握程度的反饋。英語作為一門語言,是一個互動性的工具,在互動的場合下更容易接受。語言的學習又必須強調學習者的認知能力和能動性。所以使用傳統的教學觀念來對英語進行教學,其收效是很低微的。在英語教學中,必須摒棄傳統的教學觀念。低估學生的認知能力和忽視學生信息反饋,必定使得學生產生怠慢感,更無從談興趣了。利用合作型的教學,合作型教學模式是以學生活動為中心進行的一種同伴間交往互助,合作交流。在課堂上,教師授新課時,通常是面向全班學生,因此,就經常出現這么一種情況,當教師講解完某一個知識點后會發現,雖然一部份的學生已心如明鏡了,但仍有一些學生因智力因素或非智力因素,還是一知半解或胡里胡涂。如果教師繼續重復講解,那些明白了的學生可能會不耐煩.那么,教師可以利用這部份反應快的學生,給出一點時間讓這些同學“一對一”或“一對二”地輔導那些一知半解的同學.這樣,可讓暫時會了的學生得到鞏固,又教會那些還未學會的同學,而且減輕了老師的負擔,一舉三得。當然這個做法要求老師在指導學生分學習小組時,要考慮到學生學習能力好與差的有機搭配了。通過合作,學生能夠相互學習,齊心協力解決問題。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提高溝通能力,更好地適應社會生活。合作還應包括師生共同優化教學的過程。教師要關愛每個學生,從學生的心理需求和認知水平出發,設計出學生喜聞樂見的活動,以情促知。在活動過程中及時給與學生指導和幫助,對他們的成績給與積極地評價與及時的贊揚,如果有學生心理上還存在顧慮,一定要根據不同的學生的個體特點運用有針對性的方法去激勵,讓其放下心理包袱,輕裝上陣,使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意境中提高學習英語的熱情和運用英語的能力。
三、創造場景,讓學生直接模仿,增加他們的學習興趣
從語言學家對語言學的研究中我們知道,人類從呀呀學語到能流利表達自己的需求和情感這一語言學習過程其實就是在特定語境中模仿和積累的過程。模仿是對語言學習的最直接方法。我們知道傳統的單一學習(老師教,學生聽),不能持續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模仿則可以讓學生較快地進入角色當中,學得更加帶勁。利用電影及其它一些影音的場面片段,讓學生看聽,并進行模仿。從表情、聲音、音調、動作、場景等方面進行重現,讓一部分學生表演,一部分學生進行點評,分組進行比賽。這樣可以讓學生直接進入英語語境中,得到有效的鍛煉,從而提高他們的英語語言應用能力。這一環節中要注意:模仿量要少而精,內容要貼近日常生活用語,要有一定的時間讓學生練習,要讓所有的學生都有上臺表演的機會。這樣,學生才有能力展示自己所學的內容,才能增強他們的自信心,滿足他們的“表現欲”,充分展示自我,增加他們的成就感,并在各自的現實生活中能夠引用一些熟練模仿過的英語,讓英語進入他們生活的各個角落,創造他們的需求。根據馬斯洛的需求動機理論,每個人都有安全的需求、被認可的需求,歸屬感的需求和自我實現的需求。自我實現作為人類需求的最高境界,對動機的激發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學生內在的成就感比外部的獎勵能更強烈地激發其學習動機,從而使他們主動學英語,用英語。通過一些學生惟妙惟肖的模仿秀,會極大地刺激或鼓勵其他學生對英語學習的熱情。讓學生不知不覺中會聽會說一些地道的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