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英語教學
從英國對印度進行殖民統治到新世紀的今天,英語從未中斷過其官方語言的地位,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滲透到印度人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印度企業家尼萊克尼最近寫的一本有關印度崛起的暢銷書中,尼萊克尼認為印度有“兩件秘密武器”可以戰勝中國。其中之一就是讓印度人聯想到過去被殖民和屈辱的官方語言英語。英語使印度在進入全球化過程中便利地使用這個“世界普通話”,無障礙地獲得歐美發達國家的訂單,這些都是中國難以獲得的。中國雖然有數億人學英語,但真正掌握英語的人才有限,這阻礙了中國與世界的溝通與交流。尼萊克尼的觀點頗有新意,值得我國決策層在制定相關政策法規時參考。同時,也提醒我們英語在當今全球化進程中及在一個國家崛起中具有重要作用。
一
英語在南亞次大陸的擴散和流行,是與英國17世紀以后在該地區進行殖民擴張和統治聯系在一起的。從1746年到1942年,英語逐漸成為整個次大陸的行政管理和教育方面的官方語言。1835年,公共教育總會長麥考萊向印度總督委員會提交了一份要求支持英語教育的備忘錄。他竭力主張在印度推廣西方教育,采用英語作為教學用語,在印度引進英國教育體制。這個文件從官方角度確立了英語、西方文學和科學在印度整個教育體制中的合法地位,為印度教育政策的制定和實施奠定了理論基礎。在整個殖民統治時期,英語幾乎是高等教育階段唯一的教學用語。事實上,從1837年起英語就已經成為印度的官方語言。不久,哈丁總督又頒布一項決議:只要接受英語教育,印度人就能從事政府部門的工作;政府的公務員考試必考英語。這個決議使“英語與個人有了直接密切關系,成為印度人參政議政、加官晉爵的手段”。從此,英語成為英國人殖民統治印度的工具,取得了對當地語言的霸權地位。英語在南亞地區從一門外語到教育語言又到官方語言,出現了多種復雜的變體。區域性英語種類。如果按照不同區域對印度英語進行分類,可以發現受當地方言的影響,各地都有獨特的英語變種。例如:印度斯坦英語,受印度北部地區北印度語和烏爾都語方言影響產生的英語變種;卡那達英語,受印度達羅毗茶語族的卡那達語方言影響產生的英語;邁蒂利英語,受印度邁蒂利語方言影響產生的英語;馬拉地英語,受印度馬拉地語方言影響產生的英語;旁遮普英語,受印度旁遮普語方言影響產生的英語;拉賈斯坦英語,受印度拉賈斯坦語方言影響產生的英語;泰米爾英語,受泰米爾方言影響產生的英語;泰盧固英語,受印度泰盧固語方言影響的英語;達羅毗茶英語,受印度南部、斯里蘭卡北部的達羅毗茶諸語方言影響產生的英語;印度雅利安英語,受印度雅利安語方言影響產生的英語變種等等。移民、移民后代及混血兒使用的英語種類。南亞地區大量移民、移民后裔及混血兒,同時受歐洲祖輩母語文化和南亞本土民族語言文化的雙重影響,他們使用的英語分為兩大類:盎格魯-印度英語,主要是英國移民后裔及其與印度人通婚的混血人群使用的英語變種;布爾英語,原為荷蘭移民使用的一種英語變種,現在泛指歐洲血統后裔及亞歐混血人群使用的英語變種。社會地位不同而產生的英語變種。在印度,社會地位和行業不同,使用的英語也截然不同,有明顯的高雅與蹩腳之分。巴布英語,指“印度人通過書本學得的英語,有造作和不地道的特點”,在北印度大部分地區、南印度一些地區及尼泊爾王國非常流行,其特點是典型的裝飾性、政治性和含蓄型。男管家英語,也叫“廚房英語”和“持票人英語”,指在印度歐洲家庭中男管家和其主人交流時使用的,具有“微型”洋涇浜英語的特征。這種英語由馬德拉斯管區陸續擴張到印度及南亞的主要都市區,因為說英語的外國人大都居住在這些城市。小商小販英語,主要是小商小販沿街或挨戶叫賣使用的一種英語變體,很不規范,是典型的洋涇浜英語,經常把幾種語言混合使用,是南亞社會下層使用的一種英語。
二
美國作家馬克•吐溫1896年訪問印度時感慨:“印度是人類文明的搖籃,人類語言的誕生地;它是歷史知識的母親,傳說故事的祖母和傳統習俗的曾祖母。人類歷史上最珍貴和最有益的寶藏只在印度珍藏。”1947年印度掙脫英國殖民統治時,人們設想英語會被當地民族語言所取代,因為統一的語言就是國家統一的象征。事實是,英語比以前更深入地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影響不是縮小了,而是擴大了。到底是什么原因讓英語成為獨立之后的印度的“普通話”?1949年,印度議會規定印地語為印度唯一官方語言,南方人強烈抗議這一決定,因為講印地語的人口在北印度占96.7%,在南方卻不足0.1%。由此,爆發讓整個世界震驚的“語言騷亂”,引發了嚴重的流血沖突。20世紀60年代,印度開展了全國性的關于語言教育政策的大辯論,有人提出用“三語模式”來解決印度的語言教育問題,即學生至少學習三種語言:本地語言、印地語和英語。這個曾得到印度大多數邦贊同的語言教育模式在實施過程中還是出現了問題,很多邦把本地語言都放在首位,而把第一官方語言印地語放在次要地位,但對于英語則都有認同感。由此可見,英語在維護國家統一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并將繼續發揮其他語言所不能替代的作用。“英語之所以在印度擺脫殖民統治后仍然被冠以官方語言,是因為各民族斗爭妥協的結果。印度主要民族講印地語和烏爾都語。政府把印地語定為國語,就意味著那些講印地語的人自然獲得了社會競爭的優勢,這是操烏爾都語和其他語言的民族不能接受的。印度政府為了緩和這種因語言引起的矛盾,不得不繼續保留英語作為聯系整個民族的官方語言。這雖然也遭到強烈反對,但這種反對的呼聲與把印地語作為國語的呼聲相比要微弱得多”。著名語言學家卡徹魯對印度政府的語言政策作了精辟描述:“南亞地區的語言問題始終是個極具爆炸性的話題。南亞有著豐富的語言資源,政府或多或少實行著放任主義的語言政策,一般都趨向于不捅有關語言的馬蜂窩,特別是涉及英語時更是如此。這種政策已經平息了印度過去頻繁發生的語言暴動。在孟加拉國、巴基斯坦和斯里蘭卡,已經修改過多次語言政策,但這些政策從未降低普通民眾對英語的熱情。在南亞地區所有國家,人們已經意識到與英語有關的問題和對英語所持的態度有關的爭議非常復雜,遠遠超出那些民族主義者、教育工作者和政策法規制定者為使我們相信所做的各種辯解。”把英語作為官方語言,使印度這個民族矛盾和社會矛盾都很復雜的國家在語言上處在“同一個起跑線”,這就使各個民族有了語言上的平等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