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城市生態論文
傳統意義上,凡能覆蓋地面的植物均稱為地被植物,除草本外,木本植物中矮小的灌叢木,偃伏性或半蔓性的灌木以及藤本均可能作為園林地被植物[1]。俞洋[2]認為地被植物應具有以下特點:①植物低矮,高度不超過100cm;②全部生育期在陸地栽培;③覆蓋能力強,生長迅速;④觀賞價值較高;⑤在生長環境中具有一定的穩定性;⑥對人畜無害;⑦能夠管理,即不會泛濫成災。
1南京郊野公園地被資源調查
1.1南京自然條件概況
南京市地處長江下游,位于北緯31°14'-32°36',東經118°22'-119°14'。屬北亞熱帶濕潤氣候,四季分明。冬季受歐亞大陸氣團影響較深,天氣晴朗、寒冷、干燥;夏季受歐亞大陸低氣壓影響,天氣炎熱,雨水充沛。春秋2季多以干燥涼爽天氣為主。年平均溫度為15.7℃,最高氣溫43℃(1934年7月13日),最低氣溫-16.9℃(1955年1月6日)。年平均降雨量1106.5mm。夏季主導風向東南、東風、冬季主導風向東北、東風。無霜期200~300d[3]。地處暖溫帶與亞熱帶的過渡地帶,屬于我國現代植物資源最豐富、植物種類最繁多的地區之一。在江蘇省植物分布區劃上,屬于長江南北平原丘陵區,是落葉闊葉林逐步過渡到落葉闊葉、常綠闊葉混交林地區[4]。其地帶性植被類型是以殼斗科的落葉樹種為主,外貌上接近于落葉闊葉林,植被組成成分明顯反映過渡性特征[5]。
1.2調查對象和方法
通過實地調查與文獻參閱相結合的方法,在2010~2011年間對南京4個代表不同類型的郊野公園(聚寶山森林公園,幕燕濱江濕地風景區,七橋甕濕地公園,江心洲農業觀光園)中近地面植被(距離地面0~150cm范圍內灌木層和草本層的所有植物種類)進行全面踏查,并在參閱文獻[6-7]的基礎上,對植物標本進行室內鑒定,同時記錄公園中應用的園林地被植物種類、表現性狀,總結出南京郊野公園中常用的園林地被植物種類,拍攝地被植物景觀照片,對其應用方式進行分析。
2調查結果
據實地調查,此4個公園共有蕨類和種子植物123科519種,其中地被植物79科239屬335種,包括蕨類7科7屬7種,裸子植物1科1種,被子植物71科231屬327種(單子葉植物9科44屬62種,雙子葉植物62科186屬263種)。地被植物在南京郊野公園中應用豐富度前25名的科按其應用種數由大到小排序結果見表1。
2.1南京郊野主要地被植物分析
在實地調查過程中,通過對南京這4個典型郊野公園進行20m×20m的40個樣方測量發現,南京郊野公園中地被植物的種類豐富,不僅包括一二年生宿根和球根草本、蕨類、藤蔓類,還包括亞灌木以及低矮的竹類植物,地被植物的葉、花、果、枝富有變化,色彩萬紫千紅,季相景觀多樣。除了園林中常用的地被植物,還應用了大量的本土野生地被植物。
2.1.1一、二年生草本類一般比較低矮,花形美麗,色彩豐富鮮艷,片植、叢植效果較好,能渲染出熱烈的氣氛,也可以與草坪混播,或作綴花材料(見表2)。
2.1.2多年生草本類(包括宿根和球根草本植物)植株較低矮,花型奇特美麗,色彩豐富絢麗,葉型造型可愛,花香宜人。管理粗放,片植、叢植效果佳,短期易形成景觀(見表3)。
2.1.3亞灌木類植物低矮,葉、花、果、枝具有較高的觀賞性,在園林中可片植、群植,配置于草坪,或作觀花地被,均能取得良好的觀賞效果,達到一定的生態效益(見表4)。
2.1.4藤蔓類具有較強的匍匐性,可用于垂直綠化或地被,花色繁密,葉型葉色特別,常喜蔭,耐瘠薄,觀賞性強,生態效益佳(見表5)。
2.1.5竹類竹類做地被的植物一般生長低矮,匍匐性強,耐陰,用作地被,另有一番風味(見表6)。
3地被植物在郊野公園中應用分析
在現代園林綠化中,地被植物應用越來越受到重視,是不可缺少的景觀組成部分,耐陰性好,適應性強。管理粗放的地被植物,在園林中應用中能增加景觀效果又不需要花太多人力物力,應用相當靈活。
3.1應用于濱水駁岸
地被植物不僅固土護坡,防止水土流失還能美化水岸,形成美麗的植被景觀,利用色彩與形態各異的特點將各種地被植物有機地組合,結合地勢錯落有致地搭配,比如上層配植落葉樹、秋色葉樹種象垂柳(Salixbabylonica)、水杉(Metasequoiaglyptostroboides)、雞爪槭(Acerpalmatum)、紅楓(Acerpalmatum‘Atropurpureum’),中、下層采用群植,叢植的手法對一些觀葉觀花地被和觀賞草進行配置,打破單調的線條,豐富立面景觀。常見的有金鐘花、黃菖蒲、鳶尾、蝴蝶花、花葉蘆竹、玉簪、水仙(Narcis-sustazettavarchinensis)、紫萼(Hostaventricosa)、花葉芒(Miscanthussinensisvarvariegates)、翼果薹草(Carexneurocarpa)等,常見的配置有雞爪槭/紅楓—云南黃素馨—鳶尾/蝴蝶花+水仙+黃菖蒲,水杉—紫萼+玉簪等,形成層次豐富,季相景觀明顯。
3.2應用于山石、置石
置于陽性環境中的山石,要求植物要適應全光照,耐旱,甚至耐鹽堿的環境。灌木、草本、藤本等不同類型的地被植物都可以與山石相配置。江南古典園林中素有竹叢、玉簪、萱草、蝴蝶花、沿階草等與置石、竹林配置,以柔化山石的線條,同時遮掩竹林裸露的根部。此類組合常置于墻角,以豐富角隅景觀;藤本植物與山石配置,增加山石的層次及景觀,表現山石的形態美,通常以花葉蔓長春花(Vincamajorvariegata)、絡石、常春藤、蔓長春花等掩蓋其斧鑿之痕。“石因樹而華”在山石旁點綴地被植物,可增加景色美感,頗具詩情畫意[8]。
3.3應用于路緣
路緣常選用耐寒、耐旱、耐貧瘠且色彩和高度上在不影響視線的同時還能引導視線的地被,采用群植、帶植形成花境為主的手法,利用植物的花色、葉型和季相等搭配,形成色彩豐富,高低錯落的道路景觀。常見的有美女櫻、大波斯菊、常夏石竹(Dian-thusplumarius)、蔥蓮、大花金雞菊、蝴蝶花、麥冬、萱草、馬蹄金、白車軸草、紅花酢漿草等作為路緣美化材料。其處理手法通常以植物的色彩或形式與周圍環境形成對比,增加園路的景致,吸引游人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