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農業
福建省“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理格局,呈現獨具特色的景觀,素有“東南明珠”的美稱。改革開放以來,福建農村在科學發展戰略引導下,積極作為,發揮優勢,增量提質,農業生產與鄉村經濟取得巨大的成就,為推進全省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跨越,奠定了良好的經濟社會基礎。但必須清醒地認識到,福建省現代農業已進入新的歷史進程,其依然面臨諸多挑戰,農業經濟基礎仍顯薄弱,農業環境污染仍在擴展,農業生產“兩高一低”(即高投入、高消耗、低產出)瓶頸制約著福建傳統農業生產的轉型與升級。如何在生態強省建設過程中大力發展現代循環農業?這無疑要因勢利導,科學規劃,因地制宜,揚長避短,因區而異,形式多樣,以求轉變發展方式,優化調整結構,實現產業升級,實現農業生產的高產、高效、優質、安全、生態的目標,全面提高土地產出率、勞動生產率和資源利用率,為建設和諧之區、發達之省、優美之域作出應有的貢獻。
一、機遇:充分發揮優勢,建設生態強省
福建地處亞熱帶,擁有良好的地域優勢,發展現代循環農業,推進生態強省建設具有優越條件。
1.區域生態環境基礎良好。
福建省是一個相對獨立的自然區,絕大部分地區的氣候是濕潤的中亞熱帶和南亞熱帶海洋性氣候,氣溫暖熱,雨量充沛,季節變化明顯。植被類型復雜多樣,植被種類繁多,世界植物種屬的80%在福建省都有出現,群落分布錯雜。土壤類型多種多樣,山地資源相當豐富?,F有耕地面積133.70萬hm2,園地63.17萬hm2,人工牧草地0.26萬hm2,分別約占省域面積的10.78%、5.09%和0.02%,生態環境質量優的區域占85.37%,其余14.63%的區域為良,優良率居全國第一[1]。各地的農業氣候資源類型生產力指數為0.80-0.90[2],明顯高于西部、北部的農業氣候資源生產力指數,具有良好的綜合開發潛力。
2.農業生物物種豐富多樣。
2005年起每年都從省外、境外引進300多個農作物新品種,1983-2008年共審(認)定農作物品種685個,野生果樹資源282個,茶樹種質資源豐富,藥用植物600多種,野生木本淀粉和糖料植物40多種,油料植物30多種,野生動物數千種,僅脊椎動物就有1000多種,約占全國的61%,海洋魚類750種,甲殼類和頭足類(如蛤、蟶、泥蚶等)數十種,淡水魚類160多種,微生物中真菌類430種[3],為優良品種選育與遺傳多樣性的合理利用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物種資源基礎。
3.生態強省建設卓有成效。
福建于2000年底正式提出建設生態省的戰略決策,并于2002年提出生態省建設的總體目標。2004年,出臺了《福建生態省建設總體規劃綱要》,并經當年的環??偩峙鷾?,正式成為繼海南、吉林、黑龍江之后的全國第4個生態省建設試點省份。至2005年底,全省己先后有13個市、縣(區)開展國家級生態示范區建設試點,44個鄉(鎮)開展省級生態示范區建設試點,生態示范區建設試點面積約占全省陸域面積的44%[4]。到2010年底,全省共建立自然保護區93個,其中國家級13個,省級28個,總面積達47.3萬hm2;建成森林公園85個,其中國家級28個,省級57個,總面積達15.4萬hm2;建成國家濕地公園2處(長樂閩江河口國家濕地公園、寧德東湖國家濕地公園),面積達905hm2[5]。
4.農村基礎設施初具規模。
節水灌溉面積截至2005年底達800km2,節水灌溉系數從44%提高到55%[6]。農村沼氣池數量從2005年的26.51萬口增加到2007年的35.24萬口,大中型沼氣工程由2005年的681處增加至2007年的988處[7]。2007年,每百戶擁有大中型拖拉機0.38臺,小型和手扶拖拉機4.23臺,農用水泵11.21臺。全省2800多個農村開展以“管網通、溝渠通、道路通和集中收集垃圾、匯集污水幾種無害化處理”為主要內容的行動,農村環境逐步改善,農業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
5.循環農業正在蓬勃發展。
已初步形成沿海藍色、閩西北綠色、閩東南高優等3個農業產業帶。2002年,啟動了安溪、漳浦、龍海、平和、福安等5個國家級無公害農產品基地縣建設,共有3個國家級生態農業建設試點、12個縣(市)省級生態農業建設試點,3個縣(市)被評為首批省級可持續發展實驗區,建成有機食品試點基地400km2,生態農業示范縣的覆蓋面積占國土面積的25%以上,有105家企業的198個產品獲得“綠色食品”標志使用權[8]。至2011年底,累計認證并獲得有效使用標志的無公害農產品1448個、綠色食品588個、有機農產品132個[9]。通過試點示范,推廣了多種具有福建特色的生態農業建設模式,并建立循環農業的發展體系,如福建省農業科學院研究的稻萍魚共生體系、山地生態果園模式以及“豆-稻-菜”種植業生產體系循環模式、圣農集團“一主三副”的資源循環再利用模式、種養綜合型的循環農業模式,出現福建龍海龍佳農業觀光園、福建圣農集團、福州滿堂香現代生態農業園、連江玉華生態農業園、福清清源生態種養復合生產園、福建(龍巖)卓越新能源發展公司等現代循環農業的產業[10-11]。這樣不僅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而且為推動現代循環農業發展樹立了有效的示范樣榜。
強勁的生態優勢,獨特的區域環境以及長期積累的經驗,為福建發展現代循環農業提供了良好的機遇。應乘勢而上謀跨越,因地制宜促轉型,依靠科技轉方式,創新機制上水平,創立富有福建特色的現代循環農業技術體系與生產模式,為福建區域生態經濟與現代農村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
二、挑戰:著力理論創新,轉變發展方式
建設現代農業,著力提高效率,著力保障供應,著力降耗減污,必須依靠科技創新,完善農業經濟的發展模式,這不僅是我國農業持續發展的方向,而且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目前,我國農業仍處于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過渡階段,基礎仍顯薄弱,實力有待加強,任務十分繁重,如何應對諸多挑戰,怎樣謀劃發展對策,始終是人們關注的熱點。從人多地少水缺的國情出發,抓住機遇發展現代循環農業,不僅要提高物質技術裝備水平,而且要充分利用各種資源;不僅要提高勞動生產率,而且要提高土地產出率;不僅要切實轉變農業增長方式,而且必須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走富有中國特色的新型農業現代化道路,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打下堅實而牢固的基礎。顯而易見,深入開展農村循環經濟與現代循環農業的理論與實踐探討,是時代的強烈呼喚,更是持續發展的客觀要求,其重要意義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