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摘要: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和發展,農民對于農技、農資和農產品市場等信息的需求越來越強烈。盡快為農民提供一個嶄新、快捷、全面的信息傳遞渠道,讓農民及時掌握市場信息,根據市場變化及時、準確地制定前瞻性的生產計劃,刻不容緩。
一、農村信息化概述
1.農村信息化的概念
農村信息化是社會信息化的一部分,是一種社會經濟形態,是農村經濟發展到某一特定過程的概念描述。它是在人類農業生產活動和社會實踐中,以通訊技術和信息技術等為主要內容的高新技術,更加充分有效地開發利用信息資源,推動農業經濟發展和農村社會進步的過程。
2.農村信息化的特征
2.1統性和集成性
農村信息化是生產、生活所需信息,以及經濟社會、道德文明建設的有機結合。
2.2多樣性和差異性
農村不同階層的信息需求不同,表現出多樣性和差異性。
3.農村信息化的內容
農村信息化包含在傳統農業發展到現代農業進而向信息農業演進的過程,具體有以下內容:
3.1農村資源環境信息化
它是整個農村信息化系統的重要基礎,關鍵內容是建立各種農業資源與環境數據庫及相應的檢索系統。
3.2農村社會經濟信息化
它有助于加強農村資源的共享,提高農村信息資源的利用程度,提高農業生產和農產品銷售的經濟效益, 促進農民增收。
3.3農業生產信息化
它具體指動、植物管理的自動化、網絡化和智能化,能大幅提高生產的精確度,最大限度地降低資源消耗,促使農業生產高效益。
3.4農村科技信息化
它能有效傳遞農業生產、科研、技術開發、教育之間的需求信息并指導農業生產、科研、推廣、教育部門的有機協調與正常工作,促使農科教有機結合、相互促進。
3.5農村教育信息化
它是指農村教育和培訓手段的自動化、網絡化、數字化和智能化,解決農業生產中遇到的疑難問題。
3.6農業生產資料市場信息化
它是整合農業生產資料的供求信息建立數據庫上網運行,并開展農資電子商務,從而促進農資生產和經營企業效益的提高及農業生產的發展。
3.7農產品市場信息化
它在很大程度上減少了流通環節,簡化了交易程序,節約了交易費用,從而有助于減少生產的盲目性和滯后性,降低市場風險,提高經濟效益。
3.8農村管理信息化
它通過網絡化管理農村行政、農業生產、農業科技等要素,逐步實現智能化管理,加速農業信息的傳播與交流,提高農業管理的效率和水平。
3.9農民生活信息化
它包括生活、文化、娛樂、醫療、衛生等各方面,有利于彰顯人性自由和提高生活質量。
二、農村信息化對于新農村建設的作用
1.農村信息化是加快實現農業、農村經濟結構調整、促進農民增收的重要保證
能夠建立起農村市場信息服務網絡,形成橫向相連、縱向貫通的農村市場信息服務渠道,改變農村市場信息服務滯后的狀況,確保廣大農民獲取最新的市場信息和農業技術信息,保證農業、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實現最優化,從而找準市場,降低成本,提高經濟效益,增加農民收入。
2.農村信息化是推進農村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設,保持農村穩定的重要動力
通過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廣泛開展電子政務,促進政府與公眾的相互溝通與相互信任,有助于實現政府由管理型向服務型轉變,并建立一個依法行政、廉潔、“以人為本”的政府;此外,農民通過這種現代媒體與傳統媒體的有機結合,有利于拓寬知識面和提高自身的文化水平和文明程度,提高遵守國家法律法規的自覺性,進而保證社會的安定。
3.農村信息化是促進科教文衛體公共事業建設,保證其全面、協調發展的重要法寶
促使建設農村社區數字文化閱覽室,強化文化信息資源共享,保證先進文化最大限度地輸送到農村;此外,建立公共衛生信息系統、醫療救治、突發公共衛生應急指揮和衛生監督信息系統、食品藥品監管業務在線申請受理和審批行業數字證書以及食品藥品監管熱線等能最大限度建設以資源整合為基礎的社會事業服務大平臺,實現科教文衛體公共事業全面、協調發展。
4.農村信息化是緩解農村勞動力過剩壓力的重要手段
我國農村剩余勞動力是世界上最龐大的非充分就業群體,農村信息化能夠促使農業信息產業發展,容納大批就業者;能夠提高農村信息資源的利用效率,使一部分投入到農產品物流和營銷產業就業的農民,充分利用農業信息技術,提高農業產業化和規?;洜I水平。
三、我國農村信息化建設存在的問題
近些年,我國的農業信息技術發展取得了長足進步,但與西方經濟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
1.農民信息化意識淡薄,有效利用信息的能力不強
農民是農業生產和經營的主體,農村信息化進程一定程度上取決于農民信息意識的增強。然而現階段,大多數農民尚未形成利用現代信息技術主動獲取有效信息的自覺性,而僅僅依靠傳統落后的言傳身教的直接示范和交流方式;此外,農民信箱用戶通過農民信箱平臺建立網上免費攤位并發布買賣信息最終達成交易的,僅局限于部分種養大戶和農業企業。這些在農村信息化建設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都大大阻礙了農業的迅速發展。
2.農村信息流動不暢,信息缺乏時效性和針對性
由于缺乏對市場需求的準備把握,大多數農民的生產決策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因此,經濟上遭受損失不可避免;由于信息流動不暢,近些年來造成的“谷賤傷農,果滯坑農”的現象比比皆是?,F階段,農民獲取信息的主要途徑仍是廣播、電視和報紙,這些傳統的媒體只能將市場信息單方向地傳遞到農民手中,卻無法將農民的需求信息反饋回來,導致農業生產與市場需求相脫節。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和發展,農民對于農技、農資和農產品市場等信息的需求越來越強烈。盡快為農民提供一個嶄新、快捷、全面的信息傳遞渠道,讓農民及時掌握市場信息,根據市場變化及時、準確地制定前瞻性的生產計劃,刻不容緩。
3.現代信息網絡技術在農村普及尚需很長一段時間
縱觀全國,雖然現代信息網絡技術發展迅速,已建成大量網站,但對于經濟實力薄弱,生活仍徘徊在溫飽線水平甚至溫飽線水平以下,且文化素質又普遍較低的農民來講,他們已沒有多余的經費來購置并不昂貴的農村信息服務設備,況且還要支付價格不菲的運轉費。因此,如何讓急需農業市場信息的廣大農民獲得廉價的信息服務,是農業能否快速發展的關鍵因素。
4.基層現代網絡信息化人才隊伍建設亟待加強
現階段,基層干部隊伍的年齡結構和知識結構與農村信息化建設需求尚存在較大差距?;鶎痈刹科毡槿狈W絡、計算機的理論及操作知識,有的甚至無法運用常規軟件進行辦公導致在實際工作中過分依賴村信息管理員及大學生“村官”,大大降低了工作力度,嚴重影響了農村信息化進程。
四、加強農村信息化建設的策略
加強農村信息化建設,就要充分調動全社會的積極性,探討適應市場化運作、可持續發展的農村信息化建設模式。具體措施有:
1.提升農村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水平
秉承“集中、統一、規范、效能”的原則,營造“統一兼容、資源共享、高效適用”的各級網絡中樞服務平臺環境,構筑全國“統一、規范、暢通”的信息網絡體系。切實加大農村基礎網絡建設力度,鼓勵、引導網絡運營商結合自身優勢,為農村信息化服務,推進和完善 “金農工程”、“農民信箱工程”、“村村通工程”、“信息化普及村工程”等信息化工程的建設。
2.加強農村信息資源整合
圍繞“市級抓提升,鄉鎮抓延伸,村組抓服務”的思路,依托農經網、遠教網等已經形成的運行保障體系、服務體系和運行維護投入體系,進一步整合農經網、遠教網站點,充分利用好兩網現有的人員和設備,實現多部門、多行業的涉農信息資源整合,滿足農民生產、生活需要,實現多網功能合一,提供便捷的農業信息服務,滿足農民對市場信息多樣化及個性化的需求。
3.加強農村現代網絡信息化人才隊伍建設
重點抓好基層干部的農村信息化技術培訓,通過培訓、考核、發證等手段提高基層干部的網絡、計算機應用能力和業務能力。大力提升農村信息管理員隊伍素質,積極拓展人才培養引進渠道,積極利用農民經紀人、種養經營大戶、專業合作經濟組織以及有關社會中介力量,發展壯大農村信息管理員隊伍,促進隊伍整體水平提高。
五、結論
面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構建和諧社會的新任務,加快建設農村信息化,具有普遍的指導示范意義。農村信息化是我國建設現代農業、促進農業跨越式發展的必然選擇和重要推動力。
參考文獻:
[1]楊軍喜,朱曉飛.當前農村信息化建設中的五大問題[J].信息化建設,2009,(4).
[2]張喜才,秦向陽.農村信息化對于新農村建設的作用分析[J].農業網絡信息,2007,(11).
[3]陳良玉,陳愛鋒.中國農村信息化建設現狀及發展方向研究 [J].中國農業信息導報,2005,(2).
[4]董增禮.推進農村信息化建設,促進區域農村經濟快速發展[J].農業網絡信息,2011,(3).
[5]楊桂林.結合自身優勢促進農村信息化建設[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6,(23).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