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城鄉一體化進程的不斷加快,農民進城,合村并居等各項政策的不斷落實,造成空殼村、土地大量荒蕪或退耕還林等各種問題,嚴重威脅到國家的糧食安全,就“土地怎么種?誰來種?怎么種好?”這個問題,對全區10個街道鎮的農業種糧大戶、家庭農場、農機合作社等企業和個人進行了廣泛調研,查擺出了現實農民種地存在的9個問題,并提出了由農機合作社進行土地托管的種植模式,明確提出了:土地托管的概念、土地托管的內容及土地托管后帶來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并規劃出了農機合作社土地托管后的發展藍圖,對 “土地怎么種?誰來種?怎么種好?”這個問題進行了有力的詮釋,為下一步農民種地指明了方向。
本文源自農業開發與裝備 發表時間:2021-01-28 《農業開發與裝備》是國內唯一一本以安全使用農機為主的科普期刊。她集技術性、實用性、知識性、趣味性于一體,通俗易懂地講解各種農機具的使用、保養、故障排除等知識,及時介紹推廣最新農機產品及致富經驗,關注農機事業發展的最新動態。創刊十年來,一直緊扣辦刊宗旨,為宣傳農機化政策,普及農機化技術,傳遞實用科技信息、致富信息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發行量在農口期刊中名列前茅。
關鍵詞:種植模式;土地托管;農機合作社
中國實行改革開放已經走過了40個年頭,實施分田到戶也有40多年,人們的溫飽問題早已解決,全國大部分地區已經奔上了小康,城市化率已達58%,且每年遞增趨勢明顯,農民到城市買房已成為時尚,城鄉差別已逐漸縮小,城鄉一體化戰略逐步實施。2018 年省委省政府也就農業的發展提出了“兩全兩高”宏偉設想,規劃了實施藍圖。為此筆者就今后“誰來種地?怎么種地?怎樣種好地?”這個嚴峻的社會問題,深入全區10個街鎮(山區與平原)的農機合作社、農機大戶、種糧大戶、家庭農場、個別村委會、農民等進行了廣泛而又深入的調研,提出了“土地交由農機專業合作社進行托管”的理念,為此筆者從一下幾個方面進行闡述。
1 農村種地現狀及農機專業合作社的作用
1.1 存在著土地即將荒蕪,無人種地的問題
據調查多年來農村凡考取大中專以上的年輕人98% 以上的都留在了城市里,95%以上的60歲以下的男女勞動力都在外出打工或外出經商,村中留守的基本上是60 歲以上的老人或未上學的兒童,只有在“三夏”、“三秋”大忙季節,家庭主要勞動力才從城市里趕回家參與勞動,期間再回家幾次對莊稼進行澆水或植保,其余時間基本上在外打工或經商,平時無暇照管土地,以不荒蕪為原則,不計較土地的豐收與否。
1.2 存在著土地零星,農機化無法施展的問題
因為實施了家庭聯產成包,原本是一塊3.33 hm2 的方地,卻被分到30家或是50家,每家有的分到幾畝或幾分不等,如果是在山區地分的更是零碎,大型機械進不去,有的進去了也不好作業,軋著鄰居的地引起糾紛,這是常有的事,看著機械而不能用,有的只好采取最原始的人工作業。
1.3 農機農藝不聯合,機械實施不統一的問題
同一個地塊東家種玉米,西家種谷子,再西家種花生,品種不一,成熟不一,澆地、植保時間不一,種植機械及收獲機械不一,即使同時種一種作物,由于品種不同、成熟不同、收獲時間不同,所用機械不同,農機農藝不聯合,因此嚴重阻礙了機械化的實施,形成了農機化的快速發展與不能完全實施或沒有空間實施的矛盾,同時也與中央倡導的“一鄉一品”、“一縣一品” 的農作物種植模式背道而馳。
1.4 存在著農資嚴重過剩,造成無謂浪費的問題
農民在購買種子、化肥、農藥等農資時都會有結余,比如種子過期就不能再用了,其余的存放也有一定難度,造成不必要的剩余和浪費,同時農民在購買這些農資時,常常買到假種子、假農藥、劣質化肥,品質得不到保障,其價格上也得不到優惠。
1.5 存在著農藥施藥安全、存放安全的問題
一是由于農民施藥機械簡陋,防護措施不力,每年在為農作物施藥過程中,農藥中毒事件時有發生;二是農藥安全存放也是一個極大地社會問題,家家都有剩余的農藥,有的一有家庭糾紛就以喝農藥相威脅,往往會鬧出人命,特別是“百草枯”這種農藥含有劇毒,一旦人們中毒后無藥可解,因此剩余農藥的安全存放已成為全社會關注的問題。
1.6 存在著農民找不到機械,機械找不到作業地塊的問題
一是一到“三夏”、“三秋”季節,農業機械都比較忙,農戶和合作社之間沒有事先約定,所以經常會出現農戶莊稼熟了找不到機械,而合作社社員開著機械又找不到地塊的矛盾;二是有的一旦找到機械,同一塊地的莊稼無論成熟與否都要一起收獲,否則機械走了剩下一戶半戶的機手就不愿意來了,因此好多農戶莊稼不成熟也得收,無形之中造成糧食的大量減產。
1.7 存在著常用機械重復投入造成浪費,而冷門機械無人問津的問題
一是農機合作社為了適應農業生產的需要,得需要購置耕種播收管等各類農業機械,且年年更新,投入較多;二是種糧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他們一般流轉了上百畝或上千畝土地,為種好這些土地光靠人工是不行的,他們不得不購買種地所需配套的各類農業機械,同時他們對農業機械不懂或操作不熟,往往會出現機械故障或農機事故,造成不必要的損失。由于農機大戶、農機合作社和種糧大戶之間無序購置農業機械,造成農業機械發展不均衡,有的機械處于飽和或無業可作狀態,有的農業生產領域出現農業機械明顯短板或缺失,機械嚴重不足和無機可求的局面。
1.8 存在著土地收入微薄,與農民勞動付出不符的問題
我區基本上是一年兩季,主要種植農作物是小麥和玉米,小麥按產量450 kg/667m2 ,按2.2元/kg計算,每畝收入990元;玉米按產量500 kg/667m2 ,按1.6元/kg計算,每畝收入800元,一年兩季合計收入1 790元,而需要支出種子、化肥、農藥、澆水、植保、耕種播收機械作業等各類費用約850元,投入工時費8個(最少的),每個工時費按100元計算(這是最低的),計800元,總收入 1 790元減去各種支出850元,再減去工時費800元,實得利潤140元,因此利潤微薄,這里面還沒有算上因自然災害造成的損失,農民辛辛苦苦一年,種地不掙錢甚至賠錢,種地的積極性從何而來。
1.9 存在著農民集中上樓,無法種地的問題
我區沿黃兩個街鎮65個自然村已規劃搬遷上樓,全部集中到街鎮周邊,有的縣區農村也有集中搬遷上樓的村莊,他們遠離土地(遠的達7.5 km)且上樓后沒有放農具的地方,也沒有糧食的晾曬和存放處所,下一步 “地由誰來種?怎么種?”這個嚴峻的社會問題擺在了人們面前。
針對以上存在的問題,近幾年我區農機局進行了大膽的探索,指導有能力的農機專業合作社實施“土地托管”業務,走出了一條適合我區農民種地的新路子。
農機專業合作社這個承載著解放農村生產力和發展現代農業不可或缺的農民生產經營組織,承載著以下重要任務:一是為農戶提供一般農作物的耕作、播種、植保、收獲等基本農機作業服務;二是為農戶或被托管主體代購種子、化肥、農藥等農資服務;三是幫助農戶回購、代儲、加工、銷售農產品;四是免費向農民提供技術指導、技術培訓、信息咨詢、新技術新機具示范推廣等服務。農機合作社讓農民既能輕輕松松種地,安安心心收獲,又能騰出精力和時間外出打工或從事其他營生增加收入,在現代農業生產中發揮著越來越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現已煥發出了勃勃生機。
2 土地托管含義及操作方式
土地托管是在堅持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不變、農民土地使用權不變、農民經營主體不變、農民受益主體不變的前提下,由農民、家庭農場、種糧大戶、農民專業合作社或果蔬種植合作社將土地托管給農機合作社,由農機合作社為被托管主體提供農機作業、植保、代購種子化肥農藥、糧食烘干、糧食加工、糧食銷售等多項服務。托管分為全程托管、勞務托管和訂單托管三種模式,農機合作社按照農民的要求,對其托管土地實行統一管理、統一服務、統一經營,在土地托管模式下,托管主體和被托管主體依靠合同約定和制度創新實現雙贏。
同時,農機生產廠家、豐信農業(農業醫生)、供應化肥農藥等農資產品的供銷社或生產廠家、種子公司、新技術新機具及農業新技術培訓機構也會通過農機合作社這個平臺開展相關服務,在為被托管主體提供更好服務的同時也實現雙贏。
3 土地托管后取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3.1 解放生產力、降低農業成本,提高農民收入
土地托管不改變農戶對土地的支配權和使用權,農戶依然是土地的經營主體、投資主體和受益主體。開展土地托管后,更多的農戶放心大膽地外出打工或經商,不用擔心農作物的耕種播收管等,既能有效解決“誰來種地”的問題,還能讓一些年老體弱及留守婦女適度參與農田管理,替出青壯年外出務工,使家庭實現了務工收入、土地收益“雙豐收”。經過對比測算,農機合作社實行土地托管后每年可為農民每畝減少各類支出300 元左右,夏秋兩季農業生產每畝最少減少用工8個,每年每畝總共可減少支出1 100余元,全區按2萬hm2 耕地計算,每年即可增收節支3.3億元。據調查長清區平安街道藤屯村村民魏光明介紹,自己種了近1.33 hm2 地,平時也沒時間管,也沒時間種,把地都托管給永盛合作社了,合作社的服務挺好,從耕種、澆地、植保到收割全管,能夠騰出精力來干別的,土地收益比往年更多了,自己上班也沒耽誤,其他事情也沒耽誤,還增加了很多收入。
3.2 提高機械利用率,加快農業機械化進程
一是依托農機合作社開展土地托管作業,有效地解決了土地分散經營與機械化規模作業之間的矛盾,盤活了存量農機設備,提高了農機利用效率;二是農機合作社根據托管土地情況合理調配機械,讓機械既滿足農時和作業量的需要,又不會閑置,讓機手既有活干又不扎堆,既解決了農戶找不到機械的煩惱,又解決了合作社找不到作業地塊的憂慮;三是合作社開展托管業務后即可加大資金投入,購置更先進、更全面、更大型復合式的農業機械,向被托管主體提供更快捷、更優惠、更全面的農機作業服務,而被托管主體不用再購置機械,避免了重復購置造成的資源浪費,從而促進了農機化的發展。
農機合作社通過托管擴大了作業規模,增加了作業項目,延長了作業時間,拉長了作業產業鏈,實現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合作社獲利,同時也進一步加快了全程機械化進程,取得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據調查:長清區喜耕田農機合作社理事長張丕恒認為,通過開展土地托管作業,農戶減少了支出得到實惠,合作社的收益也提高了,每個社員平均比原來每年多收入 3萬元。長清區忠圣利民家庭農場場長莊衍忠介紹:通過土地托管,有農機合作社作依靠,耕種播收、植保、烘干等所有作業服務全交給合作社辦理,我只是專心研究種好糧食、實現土地利益最大化就可以了,這樣我即不用購置、保養、維修機械,減少了很大一部分支出,同時又不為在“三夏”、“三秋”用機械時找不到機械發愁了,我們兩口子種了26.67 hm2 地感覺很輕松,下一步有信心準備再多包幾百畝。
3.3 實現規模經營,促進標準種植
通過整合土地資源、采用現代農業生產管理技術等手段,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獲取規模化生產效益。農機合作社通過開展土地托管,變一家一戶分散零星的土地為統一規劃種植、統一作業服務,改變了過去分散種植品種不統一、田間管理水平差異大等狀況,為實現“一村一品”向“一鄉一品”、“一縣一品”的目標提供了條件,解決了一家一戶辦不了、辦不好或者種糧賠本的問題,把家庭聯產承包“分”的優勢與土地規模經營“統”的功能有機結合起來,切實提高了機械利用率、勞動生產率和土地利用率,調研結果表明,土地托管集中連片后,光土地利用率可增加有效種植面積 13%~15%,如果按托管0.67萬hm2 計算,可增加種植面積 866.67~1 000 hm2 左右,每畝年收益按1 000元計算,可增收1 300萬~1 500萬元之間,增收效果十分明顯。相對于其他土地經營模式,土地托管在保護農民權益、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促進農村發展方面具有特殊優勢。
3.4 減少供銷環節,確保農資品質
合作社托管了大量的土地,需要大量的種子、化肥、農藥等農資產品,合作社可向廠家或直接供應商聯系,減少了農資供應環節,降低了農資購買成本,確保了農資品質,大大增強了農資市場競爭力,同時也避免了家家戶戶都購買農資產品所造成剩余的不必要浪費,也確保了農藥保管安全,合作社和農戶實現了雙贏。據平安街道馬店村趙萬吉介紹:我家約有0.67 hm2 土地,原先每年買種子、化肥、農藥都有過剩,特別是種子過期就不能用了,年年造成浪費,我今年一切種子、化肥、農藥全交給合作社辦理,不但買的便宜了,而且品質還有保證,用多少就交多少的錢,省心多了,總算下來每年可節約500余元。
3.5 提供農產品收購、儲存、加工、銷售等服務,解決農民賣糧難、賣糧賤的問題
農產品豐收后農戶晾曬、儲存、銷售是一大難題,而合作社烘干設備、儲存倉庫一應俱全,被托管主體可將農產品直接賣給合作社,也可委托合作社代存、加工或銷售,而合作社可將代存、收購的農產品進行深加工,做成各種農民所需的產品,提升產品質量和品牌效應,農戶需要時可憑本領取農產品或經深加工的產品,十分方便,多余部分通過網上和各種渠道進行銷售,這樣既解決了農民“賣糧難、賣糧賤”的問題,同時合作社又賺取了增值利益。
農機合作社開展在土地托管的同時也得到了不斷健全、完善、發展、壯大,合作社社員也通過土地托管得到了豐厚的利潤,而被托管主體在享受著合作社提供的完善服務賺取豐厚利潤的同時,也徹底地解放了自己,使自己種地變得更加輕松!更加快樂!
4 成立新型智能“互聯網+N”農機合作社,為土地托管工作規劃了未來方向
我區農機局正在積極探索以農機專業合作社為依托,積極與供銷社、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種糧大戶、糧食加工廠、村委會等進行聯合,形成跨行業的綜合新型智能“互聯網+N”農機合作社,使合作社既能為農業生產提供全程農機化作業服務,又可以開展種子、化肥、農藥等農資產品代購服務;既能為被托管主體提供代儲、加工、銷售農產品(包括網上銷售)等服務,同時又具備為農民推廣各種新技術、新機具、培訓新型農民等能力,成為帶動農民共同致富的示范平臺,長清區現已有喜耕田、峰山、永盛幾家這樣的農機合作社在施工建設中。區農機局與移動公司聯合研制的智慧農機服務平臺業已建設完畢,各種綜合農機服務信息也在錄錄中,屆時農機合作社將會利用智慧管理平臺,更好的管理合作社的所有業務,更好的為被托管主體提供更全面,更便捷、更優質的服務。隨著新型智能“互聯網 +N”農機合作社的建設,將徹底解決“誰來種地、怎么種地、怎么種好地”的問題,同時也將解決農民種地品種單一、種地不掙錢、種地賣糧難的一系列問題,從而使農民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得到徹底解放,農民的社會地位將得到進一步提升,使農民種地更有尊嚴、更加光榮,成為全社會人人羨慕的職業。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