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提出鄉村旅游背景下特色農業轉型升級路徑,以期為我國鄉村旅游農村農業產業發展提供指導。通過問卷調研法,分別從旅游者實體,鄉村旅游項目,特色農業類型三個維度,運用SPSS交叉(卡方)分析法進行數據交叉分析。研究結果表明:游客對永泰白云鄉旅游資源滿意度較低,主要以不太滿意和感官一般為主,各個年齡層次旅游者對不同旅游資源偏好程度各有不同。從旅游者職業出發,偏好的特色農業項目亦有所不同。從“明確綠色發展理念”“優化農業產業布局”“打造區域特色品牌”三個方面入手,構建三個目標層次鄉村旅游背景下特色農業轉型升級路徑。
本文源自農業災害研究 2020年6期《農業災害研究》雜志,于2011年經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批準正式創刊,CN:36-1317/S,本刊在國內外有廣泛的覆蓋面,題材新穎,信息量大、時效性強的特點,其中主要欄目有:農藥、動物疫病、獸藥等。
關鍵詞 鄉村旅游;特色農業;發展;轉型升級
1 研究區概況與數據來源
白云鄉位于福州市永泰縣西北部,地處中高山地帶,境內多丘陵,大體是“八山一水一分田”。主要特色農業有五種,分別為休閑農業、景觀農業、節慶農業、創意農業、智慧農業。選取2019年國慶假期對旅游者進行隨機發放問卷及交談方式采集的數據進行分析,研究共發放問卷109份,收回有效問卷104份,問卷收回率95.4%。
2 永泰白云鄉特色農業現狀分析
2.1 特色農業開發現狀
2.1.1 特色農業產業布局不當 白云鄉特色農業種類豐富,但是整體較為零散,產業空間布局、資源結構整合得不到有效優化和宏觀規劃。
2.1.2 特色農業創新水平不高 在“鄉村振興戰略”驅動下,各地均在發展鄉村旅游建設項目,白云鄉特色農業開發未將農業內涵進行深入挖掘,亦沒有深入了解旅游者需求,僅停留在農產品采摘,生態農場觀光等活動上,缺乏特色農業活動策劃,創新創意水平不足。
2.1.3 特色農業旅游服務體系不健全 白云鄉要發展特色農業必將離不開旅游服務體系的支持。就目前而言,雖已建立農業服務體系,但基礎設施相對不完善,整體環境政治有待提高[1]。
2.2 特色農業推廣現狀
2.2.1 特色農業品牌開發薄弱 白云鄉特色農業的推廣依賴地理自然資源基礎,競爭力相對粗淺和短暫。品牌營銷理念還未得到深化,區域特色農業品牌開發與保護意識尚且不足[2]。
2.2.2 特色農業技術人才缺乏 白云鄉特色農業存在較大的技術瓶頸與需求,缺乏專業人才為新型職業農民制訂技術解決方案及開展技術指導[3]。
3 調研結果分析
3.1 調研對象概況
本次調研對象男女比例均衡,主要來自福州五區八縣(占比63.13%),閩南地區(占比29.08%),其他地區(占比7.79%);調研對象以中青年人群為主(占比54.8%),年齡在50歲以下的旅游者(占比73.04%);職業構成主要以學生與企業職工占比較大。由此可見,永泰白云鄉鄉村旅游更多吸引福州本地居民,且主要以學生研學及企業職工團建為主。
3.2 旅游資源與特色農業了解度與滿意度分析
通過調研及訪談,以旅游者年齡及其喜歡的特色農業項目進行交叉分析,18歲以下的青少年較為偏好農業勞作體驗;36~49歲的中青年大多屬于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到鄉村旅游體驗休閑生活,所以較為青睞配套實施較為完善的休閑農場觀光項目;50歲以上旅游者多為退休人員,到鄉村旅游更多是追憶其童年生活,以生態良田為主體的項目更能勾起回憶,享受樂趣(表1)。
3.3 旅游者職業類群與偏好的特色農業類型交叉分析
此次調研,通過旅游者職業類群與偏好的特色農業類型交叉分析可知,科研工作者,自由職業者與學生旅游目的凸顯,喜好較為醒目。科研工作者大多承擔著鄉村振興使命,所以偏好智慧農業。自由職業者相對追求特立獨行的生活方式。以研學目的出游的學生,大多數青睞特色農業節慶可以一展所長。而公職人員大多因其工作崗位的不同,喜好的特色農業類型各有不同。離退休人員,出游時間較為充裕,享受鄉村旅游較為普遍,各色特色農業項目類型均能投其所好(表2)。
4 研究結論與建議
通過研究區永泰白云鄉鄉村旅游的特色農業現狀調研可知,目前鄉村旅游中特色農業受眾群體較廣,但相對應的規劃整治還是有較大提升空間[4]。為了更好地發展鄉村旅游,打造符合“鄉村振興”戰略部署的旅游新路徑迫在眉睫。這就對鄉村特色農業轉型升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結合研究結論,從三個目標層次提出鄉村旅游背景下特色農業轉型升級路徑(圖1)。
4.1 明確綠色發展理念,展現“青山綠水”
鄉村旅游的發展主要依賴于旅游者對鄉村生活的向往,明確鄉村中最具吸引力的“青山綠水”主旨,發展生態旅游理念,從根本上喚醒鄉村旅游資源,應從綜合環境整治與旅游路線組織兩個大方向出發。
4.1.1 組織旅游路線 鄉村旅游群體各有不同,在旅游路線設計時應多方面兼顧各個群體,針對學生群體需設計特色農業科普教育路線,滿足其學習能動性。針對家庭旅游群體,設計家庭親子路線,使其充分享受天倫之樂。針對中老年旅游群體,具有特色文化的旅游路線更為符合其人生閱歷。而在社會大環境疫情之后的鄉村旅游,健康療養將作為新型的旅游路線進入大眾視野并發展成主流。
4.1.2 綜合環境整治 旅游的目的主要為享受輕松休閑的生活,環境的舒適性才是鄉村旅游的基礎。因此,為旅游者提供便捷舒適愉悅的旅游環境至關重要。應從出行道路的順暢性出發,每個旅游路線的道路環境干凈整潔,滿足衛生設施要求,并合理規劃其沿線景觀,設計具有多重景觀層次的觀賞效果。
4.2 優化農業產業布局,突顯“一村一品”
鄉村旅游日益增長,諸多地區涌現大批農業旅游項目,區分各個村落旅游資源,結合實地特征與產業布局打造具有識別度與吸引力的特色農業尤為重要。
4.2.1 挖掘文化內涵 每個鄉村都有其獨特的歷史脈絡與文化資源,在發展鄉村旅游產業時,要重點從文化角度出發,以各地民俗,傳統民間工藝為根基,豐富旅游者的文化活動。再結合植根于鄉村土壤的農耕文化讓游客領略每個村落的時代縮影,了解當地的農業文明史與農民的生活畫卷。
4.2.2 豐富項目類型 旅游項目的開發是每個旅游產業的核心,鄉村旅游應充分調研旅游者動機并結合當地旅游資源,打造符合現代人追求的特色農業旅游項目。從鄉村特色農業基礎數據調研,突顯“一村一品”總結鄉村旅游可開發的特色農業項目:帶領游客感受美麗鄉村,體驗古村落原生態生活氣息的休閑農業;回歸“自然之美”與“樸素之美”,使游客享受自然舒適生活的景觀農業[5]。
4.3 打造區域特色品牌,創造“金山銀山”
鄉村旅游是鄉村振興的重要途徑,以鄉村旅游整體部署為導向,堅持規劃先行,品牌引領的旅游戰略推動鄉村經濟發展。
4.3.1 構建服務體系 基礎服務設施營建是鄉村旅游發展的根基,是吸引游客的關鍵,也是提升游客復游率所在。提升基礎設施服務水平,綜合考慮游客“吃、住、行、游、購、娛”一體化服務設施。建立完善的公共信息平臺,為旅客在旅途中提供便捷自主的導覽標識系統與通信設施。配套全方位專業的解說服務,并提供必要的醫療服務與鄉村消防,防盜安全救護設施,保障游客在安全穩定的環境下結束鄉村之旅。
4.3.2 培養專業技術人才 為更好地滿足旅游者需求,應把握服務體系人才的培養,提升整體旅游服務水平,并引進特色農業技術人才,開發農業生產新品種,新項目作為吸引旅游者的亮點。最關鍵的是,培養全方位管理人才,加強鄉村旅游頂層設計,從總體規劃高效合理的規劃鄉村旅游路徑,從而為鄉村振興創造“金山銀山”。
參考文獻
[1] 張軍,趙一亭.可持續導向的傳統村落旅游服務系統設計研究[J].生態經濟,2019,129(8):222–229.
[2] 江濤,中國農產品品牌建設分析及展望[J].農業展望,2020,2(4):38–42.
[3] 傅代豪,周江梅,楊勛華,等.福建省農產品電商企業發展的影響因素分析[J].福建農業學報,2018,3(11):321–325 .
[4] 吳澤玲,石小波.鄉村振興背景下村容村貌提升整治設計探析[J].農業與技術,2019,11(21):179–180 .
[5] 于興業,李德麗,崔寧波.鄉村振興背景下黑龍江省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發展研究[J].北方園藝,2020,1(15):157–161.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